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语文题型组合专练1~18
诗(词)句的格调、主旨、意境。在解答本题时,考生要紧扣“雨”对“荷叶”“石榴花”的作用,要通过描写“荷叶”的情态和“石榴花”的颜色来突出“雨”。另外,要注意联想和想象合理,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初长成的小荷,碧绿娇嫩,一阵轻风、细雨飘过,荷叶被翻转过来翩翩起舞;鲜红欲滴的石榴花,经雨一洗,更红得像火焰。
6.解析:仿写时注意分析例句的特点。画横线的语句中,前半句是状语,写别人的做法,中间半句写自己的做法,其内容构成对比,后半句写自己的做法得到的收获。仿写时把握住这些,并注意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即可。
参考答案:在别人灯红酒绿、狂歌劲舞时,默默地听一首柔和的钢琴曲,让和谐的曲调在心间抚过;在别人高谈阔论、推杯换盏时,默默地传递一句简短的问候,让真诚的言语在彼此间流淌。
7.解析:第(1)题要求描述漫画的内容,首先应考虑画面由哪些内容组成,从画面看应是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后来变化为马的形状;然后考虑这两个人在干什么。根据这些进行描述。特别注意,不能写成说明性的文字。第(2)题考查漫画的寓意,也就是用抽象的内容揭示画面所表达的普遍意义。画面中前面被拍的人最后却成了拍马者的坐下骑,其寓意不言而喻。
参考答案:(1)画面内容:一人昂头挺胸凸肚,后面一人鬼祟而来,用手抚拍前人臀部,被拍之人渐次俯身变为马的形状,拍马之人跃马骑乘。(2分)
(2)寓意:受人之谀,为人所制(或:不可为拍马之举所挟制)。(2分)
题型组合专练(九) 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
(本卷限时35分钟)
题组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游石房洞山
二十七日晨起,饭而行。由冈东南下峡,一里余,复有烟气郁勃,则热水复溢坞中,与.冷水交流而西出峡。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也。由其南复上坡里余,有坑自东山横截而西,若堑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随坑东向上一里,从坑坠处南渡其上。盖其东未渡处,亦盘壑成坪,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半里,有岐:一南行坡上,一东向村间。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三里稍下,见一坞横前,其西下即乌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乌之西坳矣,乃悟此为固栋道。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一里,得南来大路,乃知此为固栋向南香甸道,从.之。渐东北上一里,稍平,东向半里,复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头稍转而南,半里,即南
21
雅乌之脊也。东随坞脊平行半里,乃东北下。抵坳东,则有路西自坳中来者,乃热水塘正道,当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于是又东下一里余,其下盘而为坪,当北山之东,山界颇开,中无阡塍,但丰草芃芃。东北一峰东突,嶻嶪前标,即石房洞山也。
于是循西山又北下半里,见有两三家倚南坡而庐,下颇有小流东向而坠,而路出其西北,莫可问为何所。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其人曰:“雅乌山村也。”亟驰去。后乃知此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焉自适也。又北一里,再逾一东突之坡,一里,登其坳中,始觉东江之形,自其南破雅乌东峡而去,而犹不见江也。北向东转而下,一里,有峡自西北来,即嶻嵲后西北之山,与西界夹而成者,中有小水随峡东出,有小木桥度其上。过而东,遂循北山之麓,始见南壑中,东江盘曲,向西南而破峡。盖此地北山东突而嶻嵲,南山自石洞厂南,盘旋西转,高耸为江东山北岭,与北对夹,截江西下,中拓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一里,有岐东南下坞中,截流渡舟,乃东趋石洞之道。
(《徐霞客游记》节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热水复溢坞中 .B.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 .C.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 .D.乃东趋石洞之道 .
溢:充满而流出 亟:急忙 执:拉住 东:东面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石房洞山道路曲折复杂的一组是( )
①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 ②乃悟此为固栋道,亟转而东 ③当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 ④东北一峰东突,嶻嶪前标,即石房洞山也 ⑤中拓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 ⑥其人曰:“雅乌山村也。”
A.①④⑤ C.②③⑥
B.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房洞山既有崇山峻岭峡谷山坞,又有小桥流水芃芃丰草,使作者既感受到了旅途的艰辛,又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
B.石房洞山山峰林立,道路难行,作者虽然有向导随行可供询问,仍然有几次误入歧途,险些迷失了道路。
C.本处节选详细记叙了游览的路线及沿途风景,充分体现了古代游记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特点。
D.石房洞山的道路虽然曲折难行,但是并没有挡住作者前行的脚步,此文可以使我们再次领略到徐霞客的执着精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3分)
22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乃知此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焉自适 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其坳中,始觉东江之形。(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二 古诗歌阅读(10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0分)
眉 峰 碧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焦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1)开头两句写了哪两种离别心理?二、三两句和柳永《雨霖铃》中的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表达感情形象生动,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词写法上很有特色,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三 名句名篇默写(8分)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____,举匏尊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7)民惟邦本,____________________。(《尚书·五子之歌》)
(8)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23
答 案 题型组合专练(九)
1.选D D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往东。
2.选B 注意题干中“曲折复杂”,①④⑥均不能体现“曲折复杂”。
3.选B B项,“有向导随行可供询问”错误,本处节选虽然提到徐霞客在路上曾经问路于路人,但却看不出他有随身的向导带路。
4.(1)(我)就沿着东峰往南走,往前看尖山距离非常近。
(2)后来才知道这里是险途,行人都不敢停脚,而我糊里糊涂坦然自如。 (3)(我)攀登至山坳中,这才发现东江的地形。 参考译文:
二十七日,早晨起床,吃饭后动身。由山冈东南下到峡中一里多,又有浓郁的烟气,是热水从坞中溢出,与冷水汇合而往西流出峡谷。这里的山坞都是东面大山环绕的壑谷。由峡谷南面再上坡一里多,有坑从东山往西横截,好似堑沟一样隔在这里,坑下也有淙淙流水。沿着坑谷向东上走一里,从坑谷下坠处往南跃到坑谷上。坑谷东面未走过的地方,也有壑谷盘绕成平地,有村庄靠在东峰下,路应该在东峰的西南边。半里,有岔路:一条往南通往山坡,一条往东通向村庄。(我)就沿着东峰往南走,往前看尖山距离非常近。三里后稍往下,见一个山坞横在前面,山坞西下方就是乌索旁边的村子,从山坞南面越过去就是雅乌山西面的山坳,我才明白这是去固栋的路。急忙折转向东,莽莽撞撞地行走在山坡之间。一里,到了南来的大路上,才知道这是固栋通向南香甸的路,顺着它走。慢慢地往东北上走一里,路稍平缓,向东半里,再上坡,平缓向上一里,在峰顶稍转向南半里,就是南雅乌的山脊。往东沿山坞冈脊平行半里,就向东北往下走。抵达山坳东头,则有路自西边山坳中延伸过来,就是去热水塘的正路,原本应该从坑谷东面村庄的岔路上走,现在错绕向南了。于是又向东下走一里多,其下方盘绕成为平地,正当北山东面,山界相当开阔,中间没有水田,但青草繁茂。东北有一山峰向东突起,高大险峻,像标杆一样插在前方,这就是石房洞山。
于是沿西山又往北下走半里,看到有二三户人家依靠南面山坡建屋居住,下边有好些溪水向东流泻下去,而路通到它的西北方,无处可以打听这是什么地方。不久遇到一个人,拉住他打听。那人说:“这是雅乌山村。”就赶紧离开。后来才知道这里是险途,行人都不敢停脚,而我糊里糊涂坦然自如。又往北走一里,再越过一个向东突出的山坡,一里,(我)攀登至山坳中,这才发现东江的地形,自它的南边冲破雅乌山东面的峡谷流去,但仍看不见江流。向北转向东往下走,一里,有山峡自西北延伸过来,就是那座高山后面西北方的山与西面一列山峰相夹而形成的,其中有小溪流顺峡谷往东流出去,有小木桥横渡小溪之上。走到桥的东头,就沿北山的山脚走,才看到南面壑谷中,东江弯弯曲曲,向西南冲破峡谷流去。这个地方北山东突而高大险峻,南山从石洞山以南,盘旋西转,高高耸立而成为江东山峰的北岭,与北山相对夹立,截断江流使之西下,中间拓展为山坞,在山峰之间曲折延伸,道路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