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生生命教育和心理危机应对
---
授课课题
教学 目标和要求
教学 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 授课时间
专题十二: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1、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
2、大学生学会识别并积极干预心理危机,保持心理健康 重点: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
难点: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 .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互动练习
第16 周
教学手段 课时累计
多媒体教学
26
教 学 过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
程
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设计及内容引入新课:
第一节
一、生命的内涵
:
导入并讨论,
5 分钟。
学生互动
生命的内涵及本质
1、生命的概念:生命现象的复杂和丰富,让它成为各个学科和人们共同关注的
对象。从各个学科领域立体的了解生命的内涵。
2、生命的特点
非逆转性:从生命周期开始时,人的生、老、病、死是任何生命个体都摆脱不了
结合资料讲
的自然客观规律,不可逆转;
非再生性: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
非置换性:生命为个体所私有,不能相互交换,彼此不可替代; 非创造性:生命是孕育而成的,不是某种力量所创造。
二、
生命的本质
1、生命的第一维是“实体性生命”——生命的物质性 2、人类生命的第二维,可称为“关系性生命”——人文性
授演示, 10 分
钟。
血缘性亲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超越性精神生命 3、人类生命的“二维四重性”相互融为一体 三、
生命与死亡
1、死亡的定义
死,是生命的否定状态,意味着无生命。对于任何人而言,有生命或者无生命只
能二者居其一状态。
现代医学的死亡标准是脑死亡。
2、以死观生
由于生命存在着死的必然性, 因此,唯有了解死亡的过程, 生命才能彰显其可贵。
正确的死亡意识能带来积极的生命意识。 3、生死互渗
人在出生后就走向死亡, 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 而非生的对立面; 人民的实体生命结束了,但关系生命没有终结。
---
---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明确生命与生命教育的概念, 了解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大
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对生命意义进行多维度思考,使他们敬畏生命、尊 重生命、珍惜生命,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担当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内容 1、生命教育的概念 2、生命教育的内容
了解生命: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
敬畏生命:生命是大自然中的神妙、美好、伟大之物,敬畏生命不是迷信,而是高尚
结合资料讲授
的社会情感。
尊重生命:因为生命有价值,应当尊重它,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乃
演示, 10 分钟。
至一切动植物的生命,尊重生命也是一种情感。
热爱生命:热爱是一种稳定、深厚的情感,它只会加深、加固,不会淡薄、消失。
保护生命:在敬畏、尊重、热爱生命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护生命,前三者是基础,后
者是落实。
提升生命:提升生命的地位、作用、价值和质量。 3、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
主体性: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道德性:提高关爱生命的道德水平,是一种道德教育。
体验性:教育成效不取决于知识,而取决于体验。 审美性:是审美教育,体会生命的美好。 和谐性:和谐具有普遍性,是一种和谐教育。
二、大学生生命的困惑
讲解 10 分钟
1、身心健康意识淡薄 2、生命责任意识缺失 3、生命信仰多元化 4、生命意义游戏化 三、追寻生命的意义
调动大学生丰富敏锐的生命感受力,对生命的意义进行多维度思考,才能使他们
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直面生命、担当生命、提升生 命的价值。可以说,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教育的核心问题。 1、追寻生命意义的必要
生命的道路需要意义去引领。生命的意义回答人们为什么活着、怎样活才有价值
等问题;
生命的苦难需要意义去承载。尼采告诉我们: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几乎任何痛苦
都可忍受。只有明白生命的意义,财有勇气面对所有的痛苦和困难;
讲解 10 分钟
生命的有限需要意义去超越。
2、追寻生命意义的方法
一是在学习汇总思考。要通过生命常识、生命安全、生命伦理、生命幸福、生命价
值和死亡哲学等内容的学习,通过广泛阅读、欣赏,以及榜样、案例的学习和思考
---
---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二是在生活中体验。以认真的态度面对每一天每一个新起点,从中体验生命的意
义。
三是在博爱中诠释。用博爱的胸怀感恩父母、好友、师长、学校、社会以及感恩大自然、感恩生命,能够诠释出生命更为丰富的意义。
四是在创造中开拓。在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就开拓了什么的意义。五是在痛苦中参透。当我们生命必须经历挫折、苦难和不幸时,需要去发掘其中
的意义,它能激发我们在苦难中体验生命甚至是享受生命的巨大潜力。
六是在死亡面前领悟。适度的死亡焦虑,可以让人们正视生命的有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
一、 心理危机的概念及性质 1、危机与心理危机
危机:一是指突发事件;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
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
结合资料讲授
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 3、心理危机的性质
双重性:危机可能会造成危险,危机也可能带来机遇;
演示, 10 分钟。
非医学性:是人的一种正常生活经历,并非疾病和病理过程;
个体性:危机的程度与诱发事件强度不一定成正比,主要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 以及个体的应对能力、个性、过往经历等;
复杂性:危机是复杂的、难以把握的,它不严格遵守一般的因果关系规律。 时间性:危机是有时间限度的,通常最多持续 的感觉会减轻。
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没有人能够幸免。 3、心理危机的四阶段
第一阶段:创伤性应激事件使当事者焦虑水平上升,并影响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因此,本阶段采取常用的应对机制来拮抗应激所致的焦虑和不适,以恢复原有的心理平衡;
第二阶段:常用的应对机制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创伤性应激反应持续存在,生理和心理等紧张表现加重并恶化,当事者的社会适应功能明显受损或减退;
8 周,在危机时段的后期,主观不适应
第三阶段:当事者情绪、行为和精神症状进一步加重,促使其应用尽可能的应对或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力图减轻情绪困扰,其中也包括社会支持和危机干预等;
第四阶段:系活动的危机状态。当事者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应用了不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等,使得问题长期存在、悬而未决,当事者可出现明显的人格障碍、行为退缩、自杀或精神疾病。
二、学习心理危机自我识别和自我调整 1、心理危机自我识别
大学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时察觉自己是否处在心理危机中。这些变化包括认知变化、情绪与行为的变化。
认知改变。当环境发生变化,个体对环境的变化和自身资源进行认知评价,随即
---
---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出现应激的反应。个体同时对反应的结果也进行认知评价。
情绪改变。一是焦虑;二是恐惧;三是抑郁。
行为改变。伴随应激的心理反应,机体在外表行为上也会发生改变。 讲解 10 分钟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诱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是复杂的,它不是某一种原因和某一个心理问题一一对应
的结果,其影响因素是多样的。 家庭问题造成的心理创伤; 就业竞争引发的心理危机; 学业压力引发的心理危机; 情感引起的心理危机; 经济因素引起的心理危机; 环境适应问题。
3、大学生面对问题时的自我调整
大学生面对危机时的自我调整最重要的是要珍爱生命。珍爱生命应做到:其一,了解自己身体构造及生命的基本特征。其二,熟知有关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有强健的体魄,有基本的生存技能。其三,在遇到挫折和痛苦时,能调节不良情绪。
大学生珍爱他人生命的方式表现在:不怨天尤人,不伤害他人。能与他人和谐共处,遵守与人为善的原则。懂得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
大学生面对危机时的自我调整还要掌握情绪调节的一般办法,如合理宣泄、自我放松、认知调整方法等。
三、寻求心理危机的社会支持和专业帮助 1、寻求心理危机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在缓解个体压力、消除个体心理
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危机的时候,可以 讲解 10 分钟寻求来自学校、家庭成员和社会机构的广泛的社会支持。 2、争取心理危机的专业帮助
尽管人类会遇到错综复杂、各式各样的危机,但危机干预工作者仍可以用相对直接有效的干预方法来处理危机。
第一步:确定为题。即从来访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来访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
第二步: 保证来访者的安全。 在危机干预过程中, 应将保证来访者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第三步:给予支持。强调与来访者沟通与交流,使来访者知道工作人员是能够给予关 心帮助的人。
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这一步侧重于来访者与工作人员常会忽略的一面——有许多适当的方法或途径可供来访者选择。
第五步:制订计划。危机干预工作者要与来访者共同制订行动步骤来矫正其情绪的失衡状态。
第六步:得到承诺。在危机干预结束前,工作者应该从来访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承诺。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