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4.7万吨精馏塔
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荷下限。
由于hOW2.84?3600Ls??E??1000?lw?2/32/3?0.006
2/3可以推出:???Ls?min??10001?lw??0.006?????2.84E?3600?2/3
???Ls?min??2/310001?1.4??0.006?????2.841?3600??0.011256m3/s
所以:?Ls?min=0.0012m3/s
由以上五条线在直角坐标上作图,五条线所围成的区域即为适宜操作区。 根据以上五个方程可分别做出塔板负荷性能图上的(1)、(2)、(3)、(4)及(5)共五条线,见附图。
由塔板负荷性能图可以看出:
(1)任务规定的气、液负荷下的操作点P(设计点),处在适宜操作区以内的适中位置。
(2)塔板的气相负荷上限由雾沫夹带控制,操作下限由漏液控制。
(3)按照固定的液气比,由附图查出塔板的气相负荷上限和下限,进而求出操作弹性。
5.7.5塔的操作弹性
在塔的操作液气比下,在附图上作出操作线OP(操作点与坐标原点的连线),操作线OP与负荷性能图交点的气相负荷Vs,max与Vs,min之比,称为操作弹性。
操作弹性
Vs,maxVs,min?3.89?3.49 在3~4范围内。 1.114设计塔板时,应适当调整塔板结构参数,使操作点在图中位置适中,以提高塔的操作弹性。
第六章 塔体结构
板式塔内部装有塔板、降液管、各物流的进出口管及人孔(手孔)、基座、除沫器等附属装置。除一般塔板按设计板间距安装外,其它处根据需要决定其间距。
6.1塔体空间
27
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塔顶空间是指塔内最上层塔板与塔顶的间距。为利于出塔气体夹带的液滴沉降,此段远高于板间距(甚至高出一倍以上),或根据除沫器要求高度决定。
因板间距HT?450mm,故选取塔顶间距HD?900mm
6.2塔底空间
塔底空间是指塔内最下层塔板到塔底间距。其值由如下两因素决定,即: (1) 塔底贮液空间依贮存液量停留3~5min或更长时间(易结焦物料可缩短停留时间)而定。
(2) 塔底液面至最下层塔板之间要有1~2m的间距,大塔可大于此值。 选塔底空间HB?2000mm
6.3人孔
一般每隔6~8层塔板设一人孔(安装、检修用),需经常清洗时每隔3~4块塔板处设一人孔。设人孔处的板间距等于或大于600mm,人孔直径一般为450~500mm(特殊的也有长方形人孔),其伸出塔体的筒体长为200~250mm,人孔中心距操作平台约
800~1200mm。
本次设计中计算得实际板层数为32,故设人孔5个,并且选人孔处板间距
HP?600mm。
6.4塔高
H??n?nF?np?1?HT?nFHF?npHP?HD?HB
式中:H— 塔高(不包括封头、裙座),m n— 实际塔板数 nF— 进料板数
HF— 进料板处板间距,m np— 人孔数
HP— 设人孔处的板间距,m
HD— 塔顶空间(不包括头盖部分),m
28
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HB— 塔底空间(不包括底盖部分),m
H??n?nF?np?1?HT?nFHF?npHP?HD?HB
??32?1?5?1??0.45?1?0.5?4?0.6?0.8?2
?16.3m
现将计算结果汇总列于下表
浮阀塔板工艺设计计算结果
项 目 塔径D/m 板间距HT/m 塔板形式 空塔气速u/(m/s) 堰长lW/m 堰高hW/m 板上液层高度hL/m 降液管底隙高度h0/m 浮阀数N/个 阀孔气速u0/(m/s) 阀孔动能因数F0 临界阀孔气速u0c/(m/s) 孔心距t/m 排间距t'/m 单板压降?Pp/pa 液体在降液管内停留时间?/s 降液管内清液层高度Hd/m 数值及说明 2.0 0.4 单溢流弓型降液管 0.9016 1.4 0.0307 0.05 0.0329 308 7.097 11.71 7.27 0.075 0.070 562 16.41 0.1019 备 注 分块式塔板 等腰三角形叉排 指同一横排的孔心距 指相邻二横排的中心线距离 29
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泛点率/% 气相负荷上限VSmax/(m3/s) 气相负荷下限VSmin/(m3/s) 操作弹性 50.13 2.58 1.114 3.54 雾沫夹带控制 漏液控制
参考文献:
【1】、路秀林 王者相主编《塔设备》 化学工业出版社
【2】、夏清 陈常贵主编《化工原理(上、下)》 天津大学出版社 【3】、贾绍义 柴诚敬主编《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天津大学出版社 【4】、自编讲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5】、朱有庭 曲文海 于浦义主编《化工设备设计手册(下)》 化学工业出版社 【6】、贾紹义等编 《化工传递与单元操作课程设计》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程能林 胡声闻主编《溶液手册(上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30
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致谢
两个星期的化工原理设计即将结束了,以前学的都是课本上的理论,这次用于设计和实践,有很多考虑不周全以及不懂的地方,如果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同学的帮助,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首先要感谢我的老师郝文秀副教授,在设计的全过程中,郝老师为我们指正错误,引导我们正确思路。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其次我要感谢的是在设计过程中帮助过我的同学们,让我明白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此我说声谢谢!
3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