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文献综述
是一个重要的发育进程。而在许多植物中,这种转变进程与季节变化紧密相关。春化是通过 延长低温处理促进抽蔓开花的过程,春化后的植物不会立刻抽蔓开花,但会使植物茎端分生 组织具有抽蔓开花的潜能。一旦分生组织受到长时间的低温处理后,它们便会产生一种稳定 的“春化记忆”〔,6-19],并为开花作好准备,当气温变暖才会抽蔓开花。
FLC的克隆为探明拟南芥春化的分子特征提供了依据[}zs-z61 a FLC是一个抽蔓开花抑制基
因,显性等位基因FRI的存在会加强FLCR寸开花的抑制作用。春化通过抑制凡C表达,克月}FRI
的作用,从而促进抽蔓开花。FLC在活跃区域起主导表达作用,例如茎尖和根尖分生组织,均
是低温处理的感知位点和获得春化状态的部位[Izzl。春化的关键作用在于抑制了FLC的表达。
表达基因片段进行克隆、鉴定和序列分析,从而探索甘蓝抽蔓启动的分子机理。由于基因LFY
在植物生殖生长的前期向后期转变中起着中心的作甩,与抽蔓启动(VM向IM转变)以及IM 状态的维持相关。在抽蔓启动到花器官分化过程中,LFY起着承上启一「的关键作用。 文献33:大白菜;抽蔓;LFY基因;FT基因;蛋白质 大白菜在春化后会抽蔓开花,在抽蔓前表现出一个叶色转变过程,叶片颜色从鲜亮的绿 色转为没有光泽的暗灰色后花茎就会仲长并开始现蕾抽蔓,叶色转变似乎是大白菜抽蔓的一 个生理信号,在弱冬性品种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推测叶色转变与抽蔓开花有关,叶色转 变前后基因和蛋白表达必将发生变化。本试验从抽蔓开花相关基因表达和蛋白质表达两个方 1.通过测定激素含量的变化,得知它与大白菜抽蔓开花过程中叶色的转变有一定关系, 大白菜抽蔓过程中,工AA和GA3含量均在叶色转变期出现峰值,叶色转变后花茎开始仲长,
叶色转变是大白菜抽蔓的一个生理信号。
2. FT基因在春化前和春化后也即整个的营养生长阶段不表达或微量表达,在花芽分化期
以后表达强度递增,在叶色转变期和花茎仲长期表达强烈,另外还发现FT基因在弱冬性品 种中要比在强冬性品种中表达强烈。FT基因在根和短缩茎中不表达,在生长点嫩叶中和近端
叶片、远端叶片表达,在弱冬性品种中,FT在近端叶片中强烈表达,在远端叶片中表达极微
弱,而在强冬性品种中,FT在近端叶片与远端叶片中表达均较强。
3. LFY基因在春化前不表达,花芽分化期和叶色转变期和花茎仲长期表达较强,在生长
点嫩叶中表达最强烈,在近端叶片和远端叶片中也有较强表达,在短缩茎中有极微弱表达, 在根中不表达。
4.蛋白质表达图谱显示叶色转变后有18种新的特异蛋白质产生,在花茎分化期表达的 17种蛋白质在叶色转变期停止表达;有29种蛋白质在叶色转变后表达上调,还有21种蛋白 质表达下调。
5.对17个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成功鉴定出其中的16个点,这些蛋白1个与转录调控 有关,2个与信号传递和能量传递有关,6个与细胞生长及代谢有关,还有1个是结构蛋白, 此外还有1个未知蛋白,5个功能未知的假设性蛋白质。 文献36,37,39,41,45:未用
单基因
文献46:综述,开花抽薹相关基因,SVP
开花抑制因子SHORT VEGETATIVE PHASE(SVP)受到自主
途径、温敏途径和赤霉素途径的调控。SVP 蛋白与FLOWERING LOCUS T(FT)和SUPPRESSOR
OF OVEREXPRESSION OF CONSTANS 1(SOC1)的启动子区域结合,调节其转录表达, 从而延迟抽薹开花时间。
SVP 基因在成花转变前的营养组织中表达,以剂量依赖型的方式发挥其抑制功能(Hartmann et al.,2000)
这些结果都表明SVP 基因通过自主途径、赤霉素 途径及温敏途径响应开花信号,进而调控植株开花。
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利用GST 融合技术、酵母双杂和免疫共沉淀法证实了SVP 与FLC 在体内和体外均存在相互作用(Fujiwara et al.,2008;Li et al.,2008;Jung & Müller,2009)。 SVP 与FLC 蛋白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开花阻遏复合物,共同介导环境信号(Li et al.,2008)。 SVP 功能缺失显著抑制FLC 高表达的FRI FLC 植株的晚花型(Michaels & Amasino,1999),而
FLC 功能缺失可以适度恢复35S:SVP 的晚花型,这些结果表明FLC 和SVP 功能是相互依存的,
并且前者更多依赖于后者。
虽然SVP 和AGL24 亲缘关系最近(Yu et al.,2002;Parenicova et al.,2003),但是它们 在SOC1 转录的调控中表现出完全相反的功能(Liu et al.,2008)。很可能是它们以时间序列调
控SOC1 的表达,在营养生长阶段SVP 抑制其表达,成花转变期间抑制作用降低,然后AGL24
促进SOC1 的表达(Liu et al.,2008)。SVP 和AGL24 的表达水平受到多种开花遗传途径的影响,
这应该是决定它们在SOC1 转录复合物是否占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献47:综述,开花抽薹相关基因,FLC 拟南芥作为模
式植物,迄今已发现至少有5 条独立的信号通路诱导其开花,分别是光周期通路、春化作用通路、赤霉素(GA) 通路、自主通路和FRI 通路(Mouradov et al.,2002;Simpson & Dean,2002;
Amasino,2003;He & Amasino,2005),这些通路所形成的开花调控网络整合了植物内部生长
状态和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响应,其中FLOWERING LOCUS C(FLC)是该开花调控网络中最关
键的开花决定因子(图1)。。FLC 的抑制因子或促进因子通过改变组蛋白氨基酸的共价修饰(如乙酰化、甲基化等),影响FLC
基因所在区域的染色质重塑,调控FLC 转录表达水平,从而调节植物抽薹开花。
目前研究表明,FLC 表达调节因子大多来源于3 个复合体(PAF1 复合体、SWR1 复合体和
FRI 复合体)及春化通路、自主通路相关基因,通过对FLC 染色质修饰实现正调节或负调节功能。
3 个复合体共同维持FLC 的高表达,而两条开花调控通路(春化和自主途径)则在自身发
育信号和环境信号刺激下
对FLC 表达产生抑制作用,解除FLC 的高表达,从而促进植物抽薹开花。 文献48:芥蓝、C220基因突变,高产
产相关基因的分离及转化有望成为提高作物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己知拟南芥 C220基因是一个开花调控相关基因,该基因剔除后可获得高产植株,大幅度提 高植株生产量和种子质量。
为创建具有高产性状的芥蓝新种质,本研究在优化农杆菌介导的芥蓝遗传转 化体系的基础上,利用RNA干扰技术,将C220基因导入芥蓝中以抑制其同源 基因的表达,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表型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3、以非转基因芥蓝(野生型)为对照,对阳性芥蓝转基因植株(转基因型)
的叶片数、叶片面积、叶间距、抽蔓期等表型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 株的叶片数、叶片面积(叶长x叶宽)均比野生型显著增加,其中转基因型的平均 叶片数比野生型增加45,转基因植株的叶面积平均为272.40 cm 2,比野生型增 加91.52;平均叶间距是14.47 mm,比野生型减小58.5;转基因植株的抽蔓 期平均比野生型延长14天,增加了32。以上结果说明利用RNA干扰技术, 将C220基因转入芥蓝,有利于其生物学产量的提高。 文献49:不接球白菜、抽薹、BcFLC基因
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BcFLC3基因在不结球白菜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叶片 中的表达情况不同,抽蔓前高于抽蔓后叶片中的表达量。低温春花处理后,BcFLC3 基因在不结球白菜不同部位表达也存在差异,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茎、花蕾、 花和根。Southern杂交表明:BcFLC3在不结球白菜基因组中是多拷贝。 文献50:菜心、抽薹相关基因BrcuDFR-like/BrcuAXS
。利用半定量RT-PCR 分析表达模式,发现BrcuDFR-like/BrcuAXS 随菜薹
花芽形态逐步建成直至抽薹开花,其表达量逐渐增强,与其它物种DFR-like 基因的表达模式更吻合,由
此预测该基因在菜薹生长发育阶段编码DFR-like 酶的可能性大于编码AXS 的可能性,其功能可能与菜薹
营养分生组织向花分生组织转变有关。 文献51,52:未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