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病理生理学试题
E类固醇 D尿素 10静脉血短路(分流〕流入动脉可造成 E腺苷 A血液性缺氧 15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是 B缺血性缺氧 A心脏 C瘀血性缺氧 B大脑 D乏氧性缺氧 C肺 E组织中毒性缺氧 D肾 11缺氧是由于 E胃肠道 A向组织供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 B型题 B吸入气中氧含量减少 A左心衰竭 C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B贫血 D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C静脉血经短路(分流)流入动脉 E血液中氧容量降低 D氨中毒 12正常人进入高原或通风不良的矿井中发生缺氧E氰化物中毒 的原因是 1乏氧性缺氧可见于 A吸入气的氧分压降低 2循环性缺氧可见于 B肺气体交换障碍 3血液性缺氧可见于 C循环血量减少 4组织中毒性缺氧可见于 D血液携氧能力降低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血氧含量正常、血氧容量正E组织血流量减少 常 13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而B动脉血氧分压正常、血氧含量降低、血氧容量降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小见于 低 A心力衰竭 C动脉血氧分压正常、血氧含量降低、血氧容量正B呼吸衰竭 常、 C室间隔缺损 D动脉血氧分压正常、血氧含量正常、血氧容量降D氰化物中毒 低 E慢性贫血 E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降低、血氧容量正14缺氧引起冠状血管扩张主要与哪一代谢产物有常 关 5乏氧性缺氧时 A钠离子 6血液性缺氧时 B钾离子 7循环性缺氧时 C肾上腺素 8组织中毒性缺氧时 三、填空题。
1外呼吸功能障碍因肺------不足、气体------障碍,致使肺通气与肺血流的比例失调而导致缺氧,此型缺氧又称为------缺氧。
2血氧容量指氧分压为------、二氧化碳分压为--------、温度为------时,在体外每100毫升血液内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量。
3血氧饱和度等于-------量减去------量然后除以-------量的百分数。 4各种氰化物如氰氢酸(HCN)、氰化钾(KCN〕、氰化钠(NaCN)等可通过-------、---------和--------进入体内而引起组织中毒性缺氧。
5氰化物引起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机制是该物质迅速与-------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为-------细胞色素氧化酶,使之不能转变为------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以致呼吸链中断,组织不能利用氧。 6缺氧时,肺小动脉周围-------释放组胺增多,作用于组胺-------受体而使肺血管-------。
7急性缺氧可使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迅速增加,这是由于缺氧刺激了--------,反射性引起---------兴奋,导致-------结果。
8急性缺氧初期,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此为机体适应性反应。
9高铁血红蛋白如达到血红蛋白总量的30?-50?则发生严重缺氧,表现为-------、精神恍惚、意识不清,甚至昏迷。
++
10缺氧时,局部代谢产物如--------、--------、---------以及H、K、磷酸盐等增多,可使冠状血管扩张。 四、问答题
1试述循环性缺氧的常见原因。 2试述碳氧血红蛋白血症。
3缺氧时心功能会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 4缺氧时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哪些变化? 5缺氧时组织与细胞出现何种变化? 6试述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发热 2过热 3致热原 4热型
5内源性致热原
A型题
1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上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B下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C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不变,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2下述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中署
E流行性感冒
3内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中性粒细胞
B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骨骼肌 D皮肤血管 E汗腺
4下述哪种不属于内源性致热原 A白细胞致热原 B干扰素 C5-羟色胺 D肿瘤坏死因子
第七章发热
一、名词解释
6外源性致热原 7细菌性致热原 8发热激活物 9中枢发热介质
二、选择题
E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5EP是一种 A小分子蛋白 B大分子蛋白 C磷脂 D多糖 E淋巴因子
6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骨骼肌 C产EP细胞 D皮肤血管 E汗腺
7下述哪项不属于发热激活物 A细菌 B类固醇 CcAMP d致炎物
E抗原-抗体复合物
8下述哪项为中枢发热介质 A内毒素 B5-羟色胺 C干扰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类固醇
9发热发生机制中共同的基本因素是 A外源性致热原 B内源性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5-羟色胺 E环磷酸腺苷
10体温上升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11高热持续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12体温下降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13热型是根据下述哪项决定的 A体温的高低 B体温的上升速度 C体温的持续时间 D体温的曲线形态 E体温的波动幅度
14发热时糖代谢变化为
A糖原分解?,糖异生?血糖?乳酸? B糖原分解?糖异生?血糖?乳酸? C糖原分解??糖异生?血糖?乳酸? D糖原分解?糖异生?血糖?乳酸? E糖原分解?糖异生?血糖?乳酸? 15发热时蛋白代谢变化为
A蛋白分解?出现血浆蛋白?尿氮排泄? B蛋白分解?出现血浆蛋白?尿氮排泄? C蛋白分解?出现血浆蛋白?尿氮排泄? D蛋白分解?出现血浆蛋白?尿氮排泄? E蛋白分解?出现血浆蛋白?尿氮排泄? 16急性发热或体温上升期
A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B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外周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C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外周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D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E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外周血管舒张,血压上升
17发热时
A交感神经兴奋,消化液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增强 B交感神经抑制,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 C交感神经兴奋,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 D迷走神经兴奋,消化液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增强 E迷走神经兴奋,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 18发热病人较易出现 A呼吸性酸中毒 B混合性酸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B型题
A能通过血脑屏障,作用在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B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作用在“产致热源细胞”,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C能通过血脑屏障,作用在“产致热源细胞”,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D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作用在“产致热源细胞”,使EP产生和释放
E能通过血脑屏障,作用在体温调节中枢,使EP产生和释放 1内毒素
2肿瘤坏死因子 3干扰素
A血液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的阈值,体温不断升高。 B血液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的阈值,体温不断升高。 C血液温度等于体温调定点的阈值,体温不在升高。 D血液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的阈值,体温开始回降 E血液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的阈值,体温开始回降 4高热持续期 5体温下降期 6体温上升期
A腋下温度为380C-390
C
B腋下温度为39C-41C E腋下温度大于41C
00
C腋下温度为36C-37C 7极热型发热
0
D腋下温度不超过38C 8中热型发热 三、填空题
1由致热原所致的发热称为------;根据致热原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和-------发热两类。 2发热的基本信息分子是------,它的化学本质是------,它是由-------产生和释放。
3近年发现体内至少有四种内源性致热源,包括------、-------、--------和----------。
4当EP到达体温调节中枢后,有某些中枢发热介质参与发热,这些介质包括------、-------和------等。 5发热机理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它们是------,--------和---------。
6畏寒是由于皮肤血管------,体表温度-------,皮肤-------感受器受刺激,冲动传至中枢额而引起的。这导致散热的-------。
7影响发热的主要因素有-------、--------、--------、--------等。
8发热时,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加,呼吸--------,可--------体温的散失,但使PaCO2------,发生呼吸性-------中毒。
9发热的处理原则是积极进行-------,对非高热病人-------,对高热病人-------。 四、问答题 1发热与过热有何异同?
2内毒素通过哪些基本环节使体温升高? 3发热时机体有哪些主要代谢改变? 4发热时机体有哪些主要机能改变? 5体温升高就是发热吗?为什么?
000
第八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一、名词解释
1.DIC 3.华-佛二氏综合征 2.FDP 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二、选择题
A型题 E白血病 1.DIC的最主要特征是 4妊娠期高凝状态与下述哪项无关 A广泛微血栓形成 A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增多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B纤溶活性增高 C纤溶过程亢进 C高脂血症 D凝血功能紊乱 D抗凝活性降低 E严重出血 E高胆固醇血症 2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大于消耗的情况见于 5下述哪项不参与肝功能障碍诱发DIC的过程 A失代偿型DIC A肝清除FDP的作用减弱 B代偿型DIC B肝解毒功能减弱 C过度代偿型DIC C肝生成凝血因子减少 D急性DIC D肝生成血小板减少 E亚急性DIC E肝释放组织因子增多 3下述哪项不是DIC的病因 6内皮细胞受损引起DIC,与下述哪项无关 A细菌感染 A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B恶性肿瘤转移 B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C严重挤压伤 C激活补体系统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D激活纤溶系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