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1)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1)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11:32:03

凡闻言必熟论,其於人必验之以理。(吕氏春秋·察传)

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例如: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

成语“一以当十”、“夜以继日”等仍然是这种用法的延续。

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字,形成固定格式“是以”。“是以”等於说“因此”。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庄子·养生主)

此外,“以”字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过,这宾语可以省略。这时候“以”字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拿来”“拿”,但是“以”字的词性和它们并不完全相同。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 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孟子·梁惠王上)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以”字除了有“是以”这样的固定格式外,还跟“有”和“无”构成“有以”和“无以”构成固定格式。“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有以”则与之相反。如: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左传僖公四年):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庄子·徐无鬼) 河曲智叟无以应。(列子)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战国策·燕策三)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以”字还可作连词,连词一节已作介绍。但是“以”字什么时候是介词,什么时候是连词,有时不太好分别。最根本的办法当然是提高古代汉语的阅读和理解水平,这里介绍两个简单的办法:

1、介词“以”可以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有宾语存在肯定是介词,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省略了宾语,往往也可以用“之”补出。如果“以”字后用“之”补出而意思没有发生变化,这个以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因为连词不带宾语。

2、“而”字是连词是肯定的,“以”作连词时作用与“而”相近,因此可用“而”字去代替“以”,如果意思没有变化,就是连词。如“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如果改为“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意思还是一样。所以这个“以”是连词。

(二)於(于、乎、诸)

“于”和“於”上古并不同音,但作为介词,主要是书写方式的不同。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近,除作语气词外,还作介词,用法基本上同“于(於)”。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 表处所

“诸”字等于说“之於”,它是“之”“於”二字的合音。例如: 杀之,宾诸畚。(左传宣公二年)

后代有人把“诸於”二字连用,那是谬误的仿古,因为“诸”字已经代表“之於”,自然不能再加“於”字了。比如“公之于众”不应该说成“公诸于众”。

下面讲讲“于(於)”的用法。 “于(於)”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和时间,相当于“从”、“在”、“到”等。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还在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1949年”等,古代汉语的例子更多,如: 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 (以上表示处所,相当于“在”。)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以上表示处所,相当于“到”。)

21

引进处所的“於”字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选择适当的词语。如《论语·季氏》“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两句的句式是相同的;第一个“於”字解作“从”,第二个“於”字解作“在”,都只是受了前面动词的影响,“於”字本身的词义和词性都没有发生变化。当句子的动词涉及起自的处所和归趋的处所时,起自者译为“从”,归趋者译为“到”。如:“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第一个“于”译为“从”,第二和第三个“于”译为“到”。下面的例子还是表示起自的处所,如:

虎兕出於柙。(论语·季氏)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荀子·劝学)(指前一个“於”)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里,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有时也可不用“于”,而是把表示处所的名词直接放到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作补语,例如:

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史记·项羽本纪)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史记·西门豹治邺)

这种句式,应该是古代汉语补语的另一种格式。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孟子·滕文公上》里的这句话:“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注诸海”和“注之江”都是古代汉语的补语形式。当然,不用“于”的补语,容易同宾语相混,比如上举“秦军围赵王钜鹿”。这正是介词结构作补语的情况多的原因。

引进处所的“於”字也可以用来引进时间。例如: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繁启蕃长於春夏,畜积收臧於秋冬。(荀子·天论)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给”、“向”、“对(对于)”等。如: 问于桀溺。(论语·微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上) (以上表示“给”“向”或“对”。)

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以上表示“对於”。)

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学而) 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庄子·逍遥游)

(以上表示“在??方面”。)

表示在某一方面的这些例子,似乎也可以归到表示处所那一类中去。

3、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过”等,这种用法一般用于描写句,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例如: 季氏富於周公。(论语·先进)

小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礼记·檀弓)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注意古今词序的不同:在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后面(“苛政猛於虎”);在现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前面(“苛政比老虎更凶猛”)。 有时候,不是比较程度,只是指出异同,也可以用同样的结构。例如: 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4、引进动作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如《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又如“疲于奔命”、“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

5、用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一般写作“於”。如: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上学期已经讲过,此从略。 关于“于”字,还要注意两点:

一是“至于”、“在于”的情况。在古代汉语里,“在”和“至”是动词,不是介词,“至于”、“在于”连用,是动词与介词连用,这是完全合理的。例如:

其耳目在於旗鼓。(国语·晋语) 不似豪末之在於马体乎?(庄子·秋水)

现代汉语里,“在于”的用法还与古代汉语颇为接近,而“至于”已经变成了一个词,意思更加虚化,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如“他不至于不来吧?”二是表示另提一事,如:“至于别的事情,就等以后再说吧。”

二是用“於”字组成的介宾词组,除表示“对於”必须放在动词前面外,其余有的偶尔也放在动词之前,《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就是一个例子。但是更多的是放在动词之後(“宿于石门”“坐于堂上”)。中古以後,放在动词前面的渐渐多起来

22

了,不过古文家大致还是遵用上古的语法。

(三)为

“为”字本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介词“为”字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介词“为”读去声,略等於现代的“给”“替”或“因为”等。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略等於现代的“给”“替”,如: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为长者折枝。(孟子·梁惠王上)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如: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用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一般读阳平,如: 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介词“为”字後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如: 君子不能为谋也。(礼记·檀弓下) (四)之

关于“之”的词性和用法:

“之”字是古代汉语里非常常见的一个词,它本来是个动词,表示“到??地方去”的意思,如:自楚之滕。也借用作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作定语和宾语,如“之二虫又何知”(定语),“何以知之”(宾语),又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如“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之”字在古代汉语里还经常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这种“之”的名称却有着不同的说法,主要有“助词”、“连词”、“介词”三说。首先是不少著作都把这种“之”看成助词,因为这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但是这种“之”与现代汉语的“的”并不完全相同,因为现代汉语的“的”附着性很强,可以没有中心词而形成“的”字结构,而“之”字只能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中心词不能缺少。因此“之”和“的”的语法作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还有的著作认为这种“之”所起的作用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词,因此把它归为连词,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就是这样。而从马建忠、黎锦熙以来,都是认为“之”的作用是把定语介绍给中心词,因此认为它是介词。我们的教材采用了这种看法。其实各家对这种“之”的语法作用的看法还是比较接近的,只是取名的角度不同,因此有不同的名称。现在我们用教材的名称,把这种“之”叫做介词。

介词“之”的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用在偏正结构中

介词“之”字在古代汉语里经常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中心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例如: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这种“之”字其实是很好理解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用在主谓结构中

“之”字还有一种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把它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细分起来,有两种情况:

第一,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例如: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四)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在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里,最容易见到这种“之”字。例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可以说这是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经常用的一种句法。《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既在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又说“之时”,倒反而少见。

第二,这种“之”字又常常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先看做主语的主谓结构之间用“之”字的例子: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

有时候,不是在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而是在主语和“於”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字,这样形成的结构再做句子的主语。例如: 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同上)

不过,“寡人之于国也”和“君子之于禽兽也”似乎也可以分析为状语,相当于上面表示时间修饰的句子。 再看做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用“之”字的例子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

23

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论语·子罕)

现在把介词“之”的用法简单概括一下: 放在偏正结构里,相当于“的” 一般分句 之 在分句的主谓之间

时间分句

放在主谓结构里

一般主谓 主语

在充当主宾语的主谓之间 主语和“于”字介宾之间 宾语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字。

“夫”(fu)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於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今夫”的“今”已经虚化,不代表具体的时间,而是表示另起一端的议论,略有“现在说到”的意思。 “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发展来的,因此语气词“夫”和指示代词“夫”界限并不十分明显,有的例子里确实还比较难以分别。我们主要还是从句子是否有明显的议论色彩和是否有明显的指代作用来判断。

(2)其

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1、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

2、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於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 吾其被发左袵矣!(论语·宪问) ·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3、 “其”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3)惟(唯、维)

“惟”字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

1、在记叙文中“惟”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例如: 唯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尚书·泰誓上) 2、“唯”字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是表示希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个。)

24

搜索更多关于: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1)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凡闻言必熟论,其於人必验之以理。(吕氏春秋·察传) 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例如: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 成语“一以当十”、“夜以继日”等仍然是这种用法的延续。 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字,形成固定格式“是以”。“是以”等於说“因此”。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庄子·养生主) 此外,“以”字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如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