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去。醒来的时候,天已完全黑了,但从不远处灯火通明的酒店里仍传来一阵阵隐约可闻的喧闹声。我走到窗口,看到一派并不令人愉快的虽然是五光十色的景象:所有的人都酩酊大醉——首先是雅什卡,他敞怀坐在长凳上,用嘶哑的声音轻轻唱着一支下流舞曲,懒洋洋地拨动着吉他的琴弦。汗湿的头发一绺绺挂在他那煞白的脸上。
⑦我转过身,快步走下科洛托夫卡村所在的山丘。山丘底下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它沉浸在一片苍茫的暮霭之中,显得更加无边无际,仿佛同正在暗下来的天空连成一片。
(选自《猎人笔记》,有删改)
13. 结合情节,概括科洛托夫卡村村民的生活状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赛歌这一部分情节中,小说描写了小包工唱歌的场景,请联系全文简析其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请分析第⑤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雅什卡的歌声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香菱学诗背后,恰恰是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
詹 丹
一些学者在解读《红楼梦》的“香菱学诗”的时候,往往会赞美香菱的诗人气质以及面对残酷命运的诗性坚持。在他们看来,写命运对香菱等女性的折磨,是为
了写出他们在残酷命运中一种诗意的抗争。而香菱写下的咏月诗和她对自己香菱这一名字的诗意解读,体现出了香菱的情怀、香菱的诗与远方。
然而,在欣赏香菱写诗的执着,并且为她梦中得来的第三首咏月诗叫好时,我们不能不惊讶地发现,当她卒章显志般写出“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时,她是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命运,与抒情主人公合二为一了,在她名分上的丈夫薛蟠远走他乡时,她下意识地把他作为了思念的对象。而这一对象,恰恰是最无诗性最不懂诗意的呆霸王。这样的“两呆相遇”,既是对香菱命运的残酷嘲弄,也是对诗本身的一次嘲弄。舒芜在谈到几次诗社时说:“第五次诗社后,风波迭起,死丧破败相继,再也没有结社吟诗的雅兴了。回顾第一次海棠社,正是宝玉挨了打,贾母下令不许贾政再叫宝玉,把宝玉保护在大观园之后的事。五次诗意的青春的欢笑,只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暂时的间隙里,才有可能。作者并不是想他们作诗,就随时可以把他们调到一起来热闹一阵。”对于《红楼梦》来说,情节展开中所谓的“诗与远方”,既是对情节或人物刻画的必要补充,更是揭示了诗性被制约、被毁灭的社会性。
周汝昌曾分析贾宝玉偷偷外出祭奠金钏的一段描写具有诗的意境,这样的意境当然是以内化的感情来垫底的。但残酷的是,领会这种感情,品赏这种诗意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联想到金钏冰冷的尸体,联想到宝玉保护金钏的无力。所以,如果我们单独摘引出那样一段宝玉私祭金钏的文字来细细品赏其诗意,未免显得有点轻飘飘。我们只有把这种诗化的祭祀描写,与他之前和金钏戏言被王夫人呵斥后,一溜烟逃走的情节连起来看,才能恍然:在《红楼梦》中,所谓诗性或者说诗意的产生,有时固然是人物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和抗争,是对心灵世界的一种固守和坚持,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人物力量衰弱之征兆,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 当《红楼梦》写出了这种现实的残酷、当这种诗意被毁时,如果我们像书中的一僧一道那样,把一切归因于命运的无常,看似解释了问题,其实是消解了问题。因为当作品中展现的不合理的社会问题、制度问题被神秘主义的命运无常观包裹起来后,分析者也只能从外部世界退缩到心灵的自我,甚至从意志自由退缩为一种心灵的感觉,于是所谓的“诗和远方”,就跟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的文艺”只有一步之遥了,而伟大的《红楼梦》那种深刻批判现实的力量,当然也就落在了他们分析的视野之外。
时下有许多鸡汤文,都被“诗和远方”这一短语来概括,但用以说明《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性,并以此价值取向来解读《红楼梦》,却容易得出许多貌合神离的结论,结果可能是,解读者只是为小说诗意的表象和片段所激动,把自己和他人带到了与《红楼梦》本质不太相关的远方,一个只会让人“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的远方。
所以,依我之见,写香菱的诗性情怀,恰恰是为了说明这种个人情怀连同整个人生难逃悲惨的社会命运,从而把批判的锋芒引向了诗的外部社会。用这样的方式解读,才能真正理解《红楼梦》的价值所在。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7. 作者为什么说《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背后,“恰恰是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依据本文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解读《红楼梦》?(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作文(70分)
2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无声的中国》
密封线 ____________ 号学 ____________ 名姓 ____________ 级班 ____________ 校学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六)·语文附加题 第页(共2页)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六) 语文附加题(时间:30分钟 满分:40分)
一、 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世以刘须溪为能赏音,为其于《选》诗、李杜诸家皆有批点也。予以为须溪元不知诗其批《选》诗首云诗至《文选》为一厄五言盛于建安而勃窣①为甚。此言大本已迷矣。须溪徒知尊李杜,而不知《选》诗又李杜之所自出。予尝谓须溪乃开剪截罗缎铺客人,元不曾到苏杭南京机坊也。 (选自杨慎《升庵诗话》)
【注】 ①勃窣:这里指发展缓慢。
2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2. 杨慎曾作过的一首词《__________》(词牌名),被后人移作《三国演义》的开篇卷首词,这首词的前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 杨慎指出了刘须溪的哪些错误?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24.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巴金的《家》中,作者对梅的抑郁致死,鸣凤的投湖自杀,婉儿的被逼出嫁,瑞珏的难产离世——这些青年女性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B. 《边城》中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与爷爷失散,幸亏得到被人誉为“岳云”的二老傩送的帮助,最终得以顺利返回渡口。
C. 《三国演义》中曹操不听陈宫的劝阻而误杀吕伯奢一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而愤怒,离开曹操。
D. 鲁迅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反映时代气氛,如《阿Q正传》中,用阿Q盘辫子、秀才戴“银桃子”、鲁四老爷家半脱落的对联等细节写革命后未庄的变化。
E. 《老人与海》艺术描写精湛,小说去尽枝蔓,发掘深入:无关主旨的人和事都被作者作尽可能的删减;关系到主题开掘之处,作者则不吝笔墨,驰骋想象。 25. 简答题。(10分)
(1) 《红楼梦》第41回中,妙玉引黛玉、宝钗、宝玉去栊翠庵品茶,就制茶所用之水,妙玉和黛玉有如下一番对话,请分析这段文字的作用。(6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说:“人生就是—件交易”,请结合具体情节加以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