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问题:中国历代农业、土地、赋税制度
d、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a、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b、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
⑤五代时:继续南移
⑥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⑦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 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6、关于土地兼并
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这一问题。
影响:①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②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
7、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①实施的原因: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c、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d、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②表现: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c、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
d、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
e、清初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
③评价: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2、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君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封建君主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
①内容:
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
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5、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③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2、以税种来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