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永顺至吉首公路项目

湖南省永顺至吉首公路项目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3:52:26

貌、剥蚀构造低山丘陵地貌及河谷地貌。

(1)溶蚀构造中低山地貌:主要分布于K0+000~K19+700等路段。山体主要岩性由奥陶系紫红色瘤状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组成。高程一般海拔400-600m,高者700-800m,相对高差一般200-400m;峰林发育,山顶呈尖锥状,溶洞、溶槽、漏斗、暗河、落水洞等广泛分布。基岩裸露,残坡积物和植被不甚发育。

(2)溶蚀剥蚀构造低山地貌:主要分布于K19+700-K29+000、K49+000-K84+500,山体主要岩性由寒武系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石灰岩及页岩组成;高程一般海拔300-500m,相对高差200-300m;剥蚀程度强烈,沟谷发育,且以“V”型谷为主;山坡陡峻,坡角一般35-50°,局部较陡坡段可达60°左右。残坡积物在坡脚较缓坡段较发育,厚度一般1-5m。植被较发育,且以松杉及灌木为主。

(3)剥蚀构造低山丘陵地貌:主要分布于K29+000-K49+000等路段,山体主要岩性由震旦系砂质板岩、砂岩、白云岩、板溪群板岩、砂质板岩及第三系泥质粉砂岩、砾岩组成;地形起伏较大,山坡较陡,山顶多呈尖峭,沟谷常呈“V”型或“U”型。一般标高200-400m,切割深度100-200m,坡度约30-40°。

(4)侵蚀堆积河谷阶地地貌:主要分布于酉水、猛洞河、侗河及其支流,河流一级阶地较平坦宽阔,地下水位较浅,河流冲刷作用较强。主要岩性有第四系砂、砾卵石、黏性土等。

4.2工程地质

4.2.1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S1 K0+713-K33+240路段

根据勘探所获资料,现将本路段内的地层岩性按新至老分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Qh)

⑴填筑土:灰黄色、褐色等,稍干,稍密至中密,一般由黏土和碎块石组成,厚度一般为0.5-3.50m,主要分布于沿线宅基地以及机耕道中。

⑵种植土:灰褐色为主,松散-松软,含植物根系,厚0.3~0.5m。主要分布于农田及山坡表层。

⑶块石:灰褐、褐红色,松散,成分主要为灰岩和瘤状泥质灰岩,块径一般1-6m,块石间空隙较大,多为泥质充填,主要为岩溶漏斗边缘陡立岩体崩塌而成,多构成堆积体分布于岩溶漏斗斗壁附近或山坡上。最大厚度大于51m。

⑷黏土:灰褐、褐黄等色,一般呈可塑状,厚度变化大,约1~10m不等,局部含角砾、碎石较多,主要分布于山坡缓坡处和冲沟中,另外,少量黏土呈软塑状,灰黑

色,灰褐色,0.4-8.60m不等,主要分布于岩溶冲沟、岩溶洼地中。

第四系更新统(Qp)

⑸黏土:褐黄、褐红等色,一般呈硬塑状,厚度约1~7m不等,局部含角砾、碎石较多,主要分布于山坡上和坡顶

志留系下统(S1)

⑹页岩:褐黄色,灰褐色,砂泥质结构,页状、块状构造,薄层状,局部夹砂岩、石英砂岩夹层,呈强-中风化状,强风化岩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质较软,厚度较大,一般大于7m,中风化岩较硬,一般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少量呈块状。主要分布于路线K4+350-K4+930段。

奥陶系中上统(O2+3)

⑺龟裂纹灰岩:灰色、褐红色,隐晶质结构,龟裂纹状构造,中厚层状,岩质较硬-坚硬,多呈微风化状,节理裂隙局部发育,岩体一般较完整,岩溶局部较发育,以落水洞为主,层厚不详。主要分布于路线K4+100-K4+350段。

与下部地层呈整合接触。 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

⑻瘤状泥质灰岩:紫红色夹灰绿色,隐晶质结构,瘤状构造,中层状,呈强-中风化状,强风化层较薄,一般1-4m左右,岩质较软,岩石破碎,岩芯多呈碎块夹土状;中风化岩较硬,岩体一般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少量呈块状,岩溶局部发育,多以岩溶漏斗为主,层厚不详。主要分布于路线K2+315-K4+100段和K8+120-K9+580段以及高山的山顶上。与下部地层呈整合接触。

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分乡组+南津关组(O1n+f+h)

⑼灰岩: 灰色夹灰白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中厚层状,节理裂隙局部发育,岩质坚硬,微风化状,岩溶较发育,以溶蚀裂隙、溶洞、落水洞及岩溶漏斗为主,层厚不详。主要分布于路线K1+460-K2+315段、K5+540- K8+120段、K9+580-终点段

与寒武系上中统(∈2-3ls)地层呈构造接触。 寒武系上至中统(∈2-3ls)

该组地层上、中部主要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灰岩,底部为页岩、砂岩。主要分布于K4+930-K5+540段。

⑽白云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色、灰白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中厚层状,

岩质坚硬,微风化状,节理裂隙局部发育,岩溶较发育,岩石一般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少量呈块状。

区域地质构造

本路段位于新华夏系武陵山二级隆起带的中段,区域内地质构造以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为主,次为北西向,主要由烈夕向斜和系列断裂构造组成。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现场地质调绘及钻探成果,对本路线走廊带方案内对线位影响较大的构造描述如下:

A褶皱

⑴烈夕向斜 :斜轴向为N45°E,核部由奥陶纪中、晚世及志留纪早世地层所组成,岩层倾角近水平。两翼由寒武纪及奥陶纪早世地层所组成,岩层倾角为15-30°。形成一个开阔平缓之向斜。褶皱轴西南端于绵羊山附近扬起,向北东方向延伸与大庸幅南坪-王家呰向斜相连接。于抚字坪一带受两组断裂所切割,轴部支离破碎。本区位于向斜之北西翼。

B断裂

F1断层:为张扭性断裂,走向N50°E,倾向NW,倾角约70°,延伸长度大于20km,破碎带宽度20 m左右,发育于奥陶系中、上统龟裂纹状灰岩及志留系下统页岩与寒武系中、上统白云质灰岩、灰岩交界处附近。推测该断层于地表K4+930处附近与路线大角度相交,交角约70°,通过之处为路基,无构造物,对拟建线路影响不大。

F2断层:为张扭性断裂,走向N57°E,倾向NW,延伸长度约12km,破碎带宽度约20左右m,发育于奥陶系下统灰岩中,也为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瘤状泥质灰岩与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分乡组+南津关组(O1n+f+h)灰岩之界线。推测该断层于地表K9+580处与路线大角度相交,交角约75°,通过之处为路基,无构造物,对路线影响不大。

F3断层:发育于奥陶系下统灰岩地层中,据区域地质资料,该断层为张扭性断裂,走向N50°E,倾向SE,延伸长度约4km。推测该断层于地表K11+100(YK11+020)处与路线大角度相交,交角约25-30°,因该段设计为六月田隧道,故对该隧道有一定的影响。

区内岩层种类较多,岩性较复杂,节理裂隙发育不一,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分述如下:

志留系下统页岩:产状 175°∠27°~33°。主要发育二组节理:①315°∠77°,2~4条/m,面粗弯曲,微张,充填泥质;②30°∠68°3~5条/m,面粗弯曲,微张,隙宽0.1~0.3cm,充填泥质。

奥陶系中上统龟裂纹灰岩:产状 160°∠10°~12°。主要发育一组裂隙:走向约330°~340°,倾角较陡,张宽型,隙宽0.4-0.9cm,充填少量泥质。

奥陶系下统大湾组瘤状泥质灰岩:产状150°~165°∠6°~10°,局部发育陡裂隙,漏斗底部陡岩上尤为可见,主要有两组,①走向NNE10°~25°,倾角约80°,属张宽裂隙,隙宽0.3-0.7m,充填少量泥质;②走向走向N310°E,倾角约75°,属张宽裂隙,隙宽0.2-0.5m,充填少量泥质。

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分乡组+南津关组灰岩:路线起点-K8+120段产状150°~165°∠10°~16°,K9+580-终点段产状225°~245°∠8°~10°。发育节理主要有二组:①140-150°∠80~85°,1-3条/m,属张开型,隙宽0.4-0.7m,多充填泥质,隙面弯曲、粗糙;②200-210°∠80°,2-3条/m,属张开型,隙宽0.3-0.9m,多充填泥质,隙面弯曲、粗糙。

寒武系上至中统白云质灰岩:产状155°∠15°。

S2 K33+240-K61+200路段

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地质调绘及地质勘探资料对比结果,路区主要发育第四系全新统、寒武系、震旦系、元古界板溪群岩土,分述如下: 第四系(Q):

全新统(Q4):上部灰黄褐色粉质黏土、粉土,下部为砂砾、卵石、碎石层。区域厚度一般0~30米;

第四系全新统(Q4)地层主要分布于三、四级支流两旁或山间谷地,及山体表层。 寒武系(ε):

1、中统花桥组(ε2h):深灰色中至厚层与薄层互层灰岩夹钙质页岩,底部为泥灰岩。区域厚度193-432米;

2、中统敖溪组(ε2a):上部为灰略带红色中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下部为深灰色薄至中层泥灰岩、条带状含泥质白云质灰岩、灰岩、含硅质页岩夹灰岩透镜体;底部泥灰岩、灰岩夹页岩。区域厚度319-605米;

3、下统清虚洞组(ε1q):上部灰白色薄至中层灰岩、白云岩夹少量钙质页岩,

搜索更多关于: 湖南省永顺至吉首公路项目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貌、剥蚀构造低山丘陵地貌及河谷地貌。 (1)溶蚀构造中低山地貌:主要分布于K0+000~K19+700等路段。山体主要岩性由奥陶系紫红色瘤状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组成。高程一般海拔400-600m,高者700-800m,相对高差一般200-400m;峰林发育,山顶呈尖锥状,溶洞、溶槽、漏斗、暗河、落水洞等广泛分布。基岩裸露,残坡积物和植被不甚发育。 (2)溶蚀剥蚀构造低山地貌:主要分布于K19+700-K29+000、K49+000-K84+500,山体主要岩性由寒武系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石灰岩及页岩组成;高程一般海拔300-500m,相对高差200-300m;剥蚀程度强烈,沟谷发育,且以“V”型谷为主;山坡陡峻,坡角一般35-50°,局部较陡坡段可达60°左右。残坡积物在坡脚较缓坡段较发育,厚度一般1-5m。植被较发育,且以松杉及灌木为主。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