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青少年恋爱关系研究取向方法与影响因素

青少年恋爱关系研究取向方法与影响因素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5 9:03:24

心理科学进展2011, Vol. 19, No. 3, 372–38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1.00372372

青少年恋爱关系:研究取向、方法与影响因素

杨林佩 石伟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重庆400715)

摘要

青少年恋爱关系是在性吸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认可的、至少持续一段时间的强烈的情感联系和互动关系, 其研究取向主要有生物社会取向、认知表征取向和发展背景取向,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自我报告法、观察法和录像回顾法。影响青少年恋爱关系的有个体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和社会因素, 未来可在理论的整合、关系品质的稳定性及微观背景作用的机制、样本的代表性等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青少年恋爱关系; 发展背景取向; 录像回顾法; 人际关系因素 分类号 B844.2

372-381

1引言

青少年恋爱关系是在性吸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认可的、至少持续一段时间的强烈的情感联系和互动关系, 这种情感联系和互动使恋人的认知、情绪、自我及行为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关系(包括同伴关系)的特征(Collins, Welsh, & Furman, 2009)。对青少年而言, 恋爱关系是一种充满诱惑的新型关系, 是青少年时期的一个显著标志。但对青少年恋爱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历史才仅仅几十年, 因为青少年恋爱关系曾经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短暂的、不稳定的, 或仅仅是社会功能失调的产物。过去的研究也主要是描述性的, 主要研究的是青少年对可能的恋爱对象的认识, 约会活动的多少等, 恋爱关系对个体发展的作用的研究也局限在恋爱关系与适应不良和消极行为之间的联系(Collins, 2003)。但近10年来研究者逐渐将青少年恋爱关系置于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关系系统中, 考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与青少年恋爱关系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青少年恋爱关系是多层面的, 其过程与结果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是多维度的, 既有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 也有可能促进青少年完成重要的发展任务, 增进青少年的幸福感(Collins, 2003; Furman & Collins, 2008)。下面本文将对青少年恋爱关系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2青少年恋爱关系的研究取向

青少年恋爱关系主要有三种研究取向:生物社会取向、认知表征取向及发展背景取向。

2.1生物社会取向

生物社会取向(biosocial orientation)是一个宏观的研究取向, 持此取向的研究者强调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对青少年恋爱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交互作用。

例如, Halpern (2003)认为, 影响青少年恋爱关系的生物因素包括身体发育时间(pubertal timing), 荷尔蒙水平及遗传基因;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同伴、恋人、学校、宗教等; 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恋爱关系及性活动。所谓发育时间是指个体相对于同龄人的身体成熟状况, 而这是由于青春期荷尔蒙的分泌造成的。荷尔蒙的分泌不仅会引起青少年身体的变化, 而且还可直接激发其恋爱兴趣、性冲动和恋爱活动的发生。同时, 早熟的青少年也更可能吸引年龄较大的异性同伴的注意, 并被他们视为有吸引力的、合适的恋爱对象, 这增加了他们与异性同伴交往的可能性, 为青少年建立恋爱关系和发生性活动提供了机会。相对应地, 晚熟的青少年开始约会和性交的时间则迟于同龄人(Lam, Shi, Ho, Stewart, & Fan, 2002)。另外, 还有研究表明, 父爱缺失, 母女情感疏离这些社会因素会引发女性青少年早熟(Quinlan, 2003), 而参加宗教服务活动则可调节由青少年的荷尔蒙分泌产生的强烈性动机及恋爱兴趣(Burdette & Hill, 2009)。青少年的恋爱关系还与其遗传有关, 有研究表明, 个体多巴胺受体基因的等位基因(DRD4)越长, 其探寻新奇(novelty seeking)的倾向性就越强(Ekelund, Lichtermann, Jarvelin, & Peltonen, 1999)。而血清素受体等位基因中的氨基酸置换(serotonin amino acid substitution)则会降低奖励依赖(reward dependence) (Ebstein et al., 1997)。神经传递素受体的多态性与探寻新奇或奖励依赖间的联系还受其他生物因素(如荷尔蒙)及青少年生活经历(如家庭冲突、与高年级同伴的交往)的调节, 并进而影响青少年在恋爱关系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及非常规行为的发生机率(Halpern, 2003)。遗传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相当复杂,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不断地细化和深化。

2.2认知表征取向

恋爱关系的认知表征研究取向以Furman和Simon (1999)提出的恋爱关系认知表征理论(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为代表, 它是在依恋理论与沙利文学派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强调青少年对恋爱关系的内在表征, 以及这种表征对青少年在恋爱关系中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指导作用。依恋理论的一个发展性假设是早期亲子关系是以后恋爱关系模式的原型(Crowell & Treboux, 1995)。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差异, 在恋爱关系中, 恋人间的照顾与依恋是双向的, 并且还包含性成分。因此, Shaver和Hazan (1988)认为, 恋爱关系是依恋, 照顾(caregiving)及性/生殖行为(sexual/reproductive behavioral)系统的整合。沙利文学派理论则认为恋爱关系是同伴关系的延续。因此, Furman和Wehner (1994)在依恋、照顾、性/生殖系统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亲和(affiliative)系统, 它是指驱使人类寻找同伴并与之发生一系列互为依赖的、合作的、互惠的交往关系的生物倾向性。因此, 恋爱关系是亲和、性、依恋、照顾行为系统的整合, 而性与亲和系统在青少年恋爱关系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Furman & Simon, 1999)。依恋行为的某些特征, 如趋近行为(寻找、维持与恋人的亲近)或安全港行为(当察觉到危险时, 转而求人)在青少年恋爱关系中也有所体现。但反抗分离(非情愿与恋人分离, 情绪沮丧)或充当安全基地(将恋人看作是自由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港湾), 及照顾系统并非大多数青少年恋爱关系的特征。依恋系统和照顾系统功能直到青少年末期和成人期, 青少年开始建立长期的恋爱关系时才会充分地发挥。Furman和Simon (1999)还认为, 对亲和、性、依恋和照顾的期望或信念形成了青少年的恋爱关系观(relational views), 且与其他关系观一起构成了一个有组织的层级结构(见图1)。早期亲子依恋关系的表征及同伴关系的表征通过影响一般亲密关系观进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心理科学进展2011, Vol. 19, No. 3, 372–38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1.00372372 青少年恋爱关系:研究取向、方法与影响因素 杨林佩 石伟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重庆400715) 摘要 青少年恋爱关系是在性吸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认可的、至少持续一段时间的强烈的情感联系和互动关系, 其研究取向主要有生物社会取向、认知表征取向和发展背景取向,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自我报告法、观察法和录像回顾法。影响青少年恋爱关系的有个体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和社会因素, 未来可在理论的整合、关系品质的稳定性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