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重点: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5 5:21:57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简答题)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简答题)

(一)有效地说服(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利用群体约定(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五)价值辨析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选择题)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 (一)基本观点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2.权威阶段

这一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性”。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

这一阶段(8—10岁)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4.公正阶段

(二)教育价值

1.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念(道德两难故事法) (一)基本观点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遵守法律和秩序定向原则 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阶段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观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阶段4:遵守法律和秩序定向原则。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二) 教育价值

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 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涵义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的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 三、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 (二)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一)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含义

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2.生命教育的意义 3.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二)生活教育

1.生活教育的含义2.生活教育的意义3.学校生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三)生存教育

1.生存教育的含义2.生存交易的教育意义3.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径 (四)安全教育

1.安全教育的含义2.安全教育的意义3.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 (五)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1.升学就业指导教育的含义2.升学就业指导的意义3.升学就业指导教育的途径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一)概念

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二)构成要件 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着。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 3.德育内容。 4.德育方法。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题)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收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长期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反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五节 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必须背!!!)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不容易考) 1.基本涵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要求

①鉴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内涵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基本含义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要求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和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 1.基本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了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贯彻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知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性统一的原则 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基本涵义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2.要求

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有点和不足 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搜索更多关于: 重点: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简答题)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简答题) (一)有效地说服(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利用群体约定(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五)价值辨析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选择题)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 (一)基本观点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