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之文化旅游培育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之文化旅游培育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4:53:35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之文化旅游培育

摘要:核心竞争力要素可分为显性竞争力要素和隐性竞争力要素。文章着眼于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隐性要素——文化旅游,把脉桂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寻求两者拓展延伸的空间,以提升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内力。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隐性要素;文化旅游;融合

2012年l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作为国家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桂林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海外游客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在当今资源、市场和政策三驾马车齐驱旅游发展的形势下,如何重振桂林旅游的“精”、“气”、“神”是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重要议题。在这一过程中,桂林既面临趁势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遭遇来自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压力。现代竞争力理论认为,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因此,有必要从核心竞争力概念人手,分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量的内在特点,并根据桂林当下旅游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培育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

一、旅游核心竞争力实质:互补与整合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core com petence)概念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具体表现为企业整合和互补的能力。事实上,核心竞争力概念经历了资源依赖论、企业能力论和企业知识论二三个阶段的演变,其共通点在于强调企业的竞争优势内生于其自身。倘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描述性概念引入对旅游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可相应解释为依托现有资源和竞争能力,在对旅游业显性和隐性竞争要素的既有优势和潜在优势进行战略组合、创造产业利润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产业持续发展优势的资产与知识的互补体系。显性竞争要素是旅游产业所涉及的人、财、物等硬件要素;隐性竞争要素是除显性要素之外的智力、知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氛围等竞争要素。倘若以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观照桂林旅游的历史演变以及当今发展态势,可以发现桂林旅游一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等特点而脱颖于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相比两部类似旅游资源发展目渐成熟的贵州省、云南省等众多旅游目的地,桂林旅游逐渐失去其先行发展的领先优势,其后续发展内力严重不足,亟待转型升级。因此,如何在既有旅游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完善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品质是桂林旅游业发展转型的中心议题。笔者以为,在当今经济一体化以及工业文明逐渐向生态文明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桂林旅游核

心竞争力来自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助合力以及与其他产业发展的融合力。限于篇幅.本文拟从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隐形要素——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角度,把脉桂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拓展两者融合发展的空间,提升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二、桂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独具特色、自成一体

与传统服务业迥异,旅游业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拉动地方经济的聚合体。作为集整合和互补能力于一体的产业,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在宏观层面上,旅游产业融合内涵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也包括旅游业六要素之间的融合;二是旅游业与非服务业,即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在微观层面上,由于体验经济的盛行,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与可演绎性,开启了旅游业注重旅游者感受的后消费时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势不可挡,业已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品质提升的主导途径。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富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多样的民俗风情。在文化资源上种类上,囊括了山水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三大类型,并可进~步细分为生态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如抗战文化资源)、民俗风情资源等诸多亚类。回顾桂林文化旅游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尤以旅游地实景演出和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塑造独具特色、自成一体。

1.旅游地实景演出丰富而精致

如前所述,(经济管理论文--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桂林旅游以山水风光景观最为突出,以观光旅游为主要旅游形式。近年来,随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旅游转型,国内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主要以舞台实景与民族文化村寨为主导。凭借优质的山水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多彩的民族文化,桂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上述文化融合发展形式过程中创造了自主品牌,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景演出方面,《印象·刘三姐))借助广西本土文化经典《刘三姐》的影响力,依托秀美的山水风光资源和社区居民参与的运营模式,开创了国内山水民俗文化实景演出的成功典范,并以此为核心项目的“中国·漓江山水剧场”(原“刘三姐歌圩”)荣获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随后,以山歌唱领文化大产业的《印象·刘三姐》引发了国内众多旅游目的地“印象”齐放效应,奠定了其“印象”系列开山之作的主导地位。据统计,2004—2013年,《印象·刘三姐》共安全演出近4500场,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其中接待境外观众(含港澳地区)约200万人次,缴纳各项税费近2亿元,对当地经济产生了1:5的拉动效应。十年来,《印象·刘三姐》一直保持着“全国文化演出行业观众接待量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市场地位,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屯的乡村旅游,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了力量。

20 1 2年,随着桂林观光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象山传奇》充分运用超媒体、幻影成像、激光和灯光技术,实现了桂林城徽——象鼻山从日游静态观光到夜游动态观景与日游静态观光并举的提升,逐步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形式,转向观光旅游与文化体验旅游并重的运营模式。在旅游产品开发的时空对接上,这一模式有效地实现与“两江四湖”夜游的整合衔接,改变了以往桂林旅游停留时间短、体验性不足的短板,形成了全天候的桂林旅游体验新模式。2013年,独秀峰·王城景区召开新闻发布会,预备投资3个亿由国内导演界大腕冯小刚执导、华谊兄弟公司策划,在景区打造大型全景体验秀《夜王城》。据悉,《夜王城》将以独秀峰·王城景区鲜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在景区内几个特定区域进行表演、展示及游客互动,并通过主题创意、设计、包装,打造一场流动的演出。尝试在历史回顾中,展现华夏优秀文化传统,在游走过程中完成展示。尽管全景体验秀《夜王城》尚在酝酿实施之中,其策划信息透露出较以往的实景体验秀,其特点在于突出展示的流动性以及参与的互动性。总体上,通过以上桂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实景演出的运作实践可以看出,从《印象·刘三姐》到《象山传奇》再到《夜王城》,大体遵循了以山水或历史遗迹为背景,巧妙地运用光、声、电等高科技新媒体手段,将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在实景地予以演绎的基本模式。经过近十年的精细打造,这一演绎模式在形式、内容以及运作上,更为注重产品的整合性以及游客的体验性,基本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轨迹及其趋势,并在产品立意策划、舞台表现形式与制作运营上更趋创新、精致和深厚。在表现形式上,游客从固定剧场观看到线路式游览观赏,舞台背景转换变化多样,游客参与深入、灵活;在内容上,从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到华夏文化传统,视野展示更广阔,层次内容更丰富;在制作上,注重品牌强强联合效应。与张艺谋、冯小刚、华谊兄弟、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众多顶尖制作、策划、技术人员的联手合作,有效保证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影响力。

2.村寨(社区)文化旅游深入而多样

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论文--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是现代生产力的一种特殊形态,有其自身的规律。文化产品的创意、制作、传播等并不完全等同于物质生产和消费,而是大都以异文化作为对象,尤其是在消费过程中,异文化居于消费群体期待视野的中央,文化差异越大,对于受众就越具有魅力和震撼力。与此相对应,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需求为旨趣的旅游产业,将异文化作为景观消费商品予以开发与打造,形成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如在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平安壮寨、金坑红瑶寨、金竹壮寨、黄洛红瑶寨、龙脊古壮寨等民族村寨,以壮族、瑶族民族风情及其农耕文化遗产为开发对象,形成了桂林除山水景观旅游外,以民族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人文特色景观带。

在以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社会转折期,民族村寨(社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主体,并以旅游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业已在学界达成共识。除了民族村寨(社区)旅游以外,生态博物馆旅游如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落生态博物,突显了村寨(社区)主体传承延续传统历史文化、参与旅游运作的自觉性,进一步深化了传统村落(社区)文化旅游的内容与形式。2011年,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人选全国首批5个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进一步强化了传统村寨(社区)文化展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开发j者协整共进的广度与深度。此外,在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社会发展理念指导下,国家民委提出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桂林灵川、兴安、灌阳、龙胜、荔浦、恭城等十个村落人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这些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苗、瑶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成为民族地区“发挥村寨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把经济发展与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壮大特色村寨乡村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具有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示范优势,对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之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培育与发展具有探索性意义和价值。

其次,在2009—2013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启动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点”评选活动中,桂林兴安县兴安镇、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阳朔县兴坪镇、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名列其中,占广西示范点总数的一半,彰显了桂林村寨(社区)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有效形成了地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集群发展效应,为国际旅游胜地旅游产品优化组合提供了多元化的特色景观旅游资源。

概言之,在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效应带动下,桂林村寨(社区)文化旅游凭借既有的发展基础,并契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之民族文化旅游、生态乡村旅游定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必将进入蜜月期,将加速提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核心竞争力。

三、培育桂林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趋势下,桂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相协共长,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景区实景演出、村寨(社区)文化旅游。与此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目标的引导下,桂林通过前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淀,赢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尚有待于在挖掘文化与旅游的契合点、丰富融合形式以及延伸产业链上做足、做精、做细。

1.强化桂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协同发展和结构融合趋势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之文化旅游培育 摘要:核心竞争力要素可分为显性竞争力要素和隐性竞争力要素。文章着眼于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隐性要素——文化旅游,把脉桂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寻求两者拓展延伸的空间,以提升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内力。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隐性要素;文化旅游;融合 2012年l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作为国家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桂林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海外游客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在当今资源、市场和政策三驾马车齐驱旅游发展的形势下,如何重振桂林旅游的“精”、“气”、“神”是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重要议题。在这一过程中,桂林既面临趁势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遭遇来自国内外旅游市场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