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药学总论习题

中药学总论习题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4/30 19:49:55

A. 宣泄之功 B. 燥湿之功 C. 坚阴之功 D. 通泄之功 E. 行气之功

63. 将大麦、稻谷发芽,其目的是:

A. 便于贮藏 B. 便于制剂 C. 便于服用 D. 产生新药效 E. 改变药物归经 64. 用辛味药治感冒, 是取其:

A. 行气之功 B. 宣泄之功 C. 发散之功 D. 通泄之功 E. 以上都不是 65. 用猪苓、茯苓治小便不利,水肿等证,是取其: A. 咸味的作用 B. 甘淡味的作用 C. 苦味的作用 D. 甘味的作用 E. 辛味的作用

66. 用液体辅料与药材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是: A. 炒黄 B. 炒炭 C. 炙 D. 淬 E. 67. 在“十九畏”中,人参畏:

A. 赤石脂 B. 五灵脂 C. 砒霜 D. 官桂 E. 三棱 68. 在“十九畏”中,川乌、草乌畏:

A. 牵牛 B. 五灵脂 C. 赤石脂 D. 犀角 E. 丁香

B型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个答案可以选用一次,也可选用几次,或一次也不选用。)

A. 酸苦味 B. 甘淡味 C. 咸甘味 D. 辛味 E. 酸甘味 ⒈ 血瘀阻滞之证多用何类药味治疗? ⒉ 气滞之证多用何类药味治疗?

A. 相须 B. 相使 C. 相恶、相杀 D. 相反、相恶 E. 相杀、相畏 ⒊ 半夏与生姜同用, 是运用药物“七情”配伍中的哪种配伍? ⒋ 大黄与芒硝同用, 是运用药物“七情”配伍中的哪种配伍?

A. 睡前服 B. 饭前服 C. 饭后服 D. 睡后服 E. 以上都不是 ⒌ 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 ⒍ 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宜: ⒎ 缓下剂宜:

A. 适当低于成人量 B. 用成人量的1/4

C. 用成人量的1/2 D. 用成人量的1/3 E. 以上都不是 ⒏ 老年人的气血衰弱,而服用峻烈性药物量一般是: ⒐ 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药量是: 10. 小儿五、六以上通常用药量是:

A. 润 B. 炒 C. 炙 D. 淬 E. 酒制

11. 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宜采用何种制法?

12. 为了增强黄芪、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宜采用何种制法? 13. 为使磁石、自然铜、鳖甲等药物酥脆,宜采用何种制法?

A. 先煎 B. 后下 C. 烊化 D. 包煎 E. 另煎

14. 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难于煎出,入煎剂时宜:

15. 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或破坏的药物入煎剂时宜: 16. 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的胶类药物,在煎煮时宜:

A. 咸味 B. 甘味 C. 酸味 D. 辛味 E. 苦味 17. 气虚血少之证多用何类药味治疗?

18. 肺气上逆或胃气上逆之证多用何类药味治疗?

D型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相互间有特殊联系的答案。 ⒈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是:

A. 四性 B. 五味 C. 炮制 D. 配伍 E. 药物质地 ⒉ 生姜与半夏同用, 是运用药物“七情”配伍中的哪些配伍? A. 相须 B. 相使 C. 相畏 D. 相杀 E. 相恶 ⒊ 淡味药多用于:

A. 水肿 B. 小便不利 C. 汗出 D. 遗尿 E. 久咳 ⒋ 辛味药多用于:

A. 虚证 B. 表证 C. 湿证 D. 喘证 E. 气血阻滞证 ⒌ 咸味药的作用有:

A. 收敛 B. 泻下 C. 利湿 D. 补益 E. 软坚散结 ⒍ 酸味药的作用有:

A. 收敛 B. 补益 C. 固涩 D. 泻下 E. 软坚 ⒎ 辛味药的作用有:

A. 燥湿 B. 降泄 C. 补益 D. 发散 E. 行气血 ⒏ 寒凉性药物的作用是:

A. 泻下大便 B. 利水消肿 C. 止咳平喘 D. 清热泻火 E. 凉血解毒 ⒐ 药性升浮的药物都能:

A. 下行 B. 上行 C. 向外 D. 向内 E. 向里 ⒑ 药性沉降的药物,其作用趋向是:

A. 下行 B. 上行 C. 向外 D. 向内 E. 向表 ⒒ 归经是以( )理论为基础:

A. 病证 B. 脏腑 C. 经络 D. 炮制 E. 毒性 ⒓ 中药的作用包括:

A. 治疗作用 B. 不良作用 C. 炮制作用 D. 煎药作用 E. 纯净作用 ⒔ 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

A. 涌吐作用 B. 泻下作用 C. 毒性反应 D. 副作用 E. 以上均不是 ⒕ 药性寒热只反映药物影响人体( )方面的基本倾向。

A. 阴阳盛衰 B. 寒热变化 C. 病程长短 D. 病热轻重 E. 疾病的部位 ⒖ 苦味药能:

A. 能清 B. 能软 C. 能下 D. 能燥 E. 能泄 X题型

⒈ 中药性能的内容包括:

A. 四气五味 B. 配伍 C. 归经 D. 毒性 E. 升降浮沉 ⒉ 用药禁忌的内容包括:

A. 时间用药禁忌 B. 配伍禁忌

C. 妊娠用药禁忌 D. 季节用药禁忌 E.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⒊ 在中药“十八反”中,甘草反:

A. 甘遂 B. 大戟 C. 芫花 D. 海藻 E. 藜芦 ⒋ 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有:

A. 炮制规范严格 B. 掌握煎药方法

C. 掌握服药方法 D. 适当配伍 E. 控制剂量 ⒌ 甘味药一般具有的作用是:

A. 补益 B. 和中 C. 缓急 D. 固涩 E. 调和药性 ⒍ 一般来说,寒凉的药物多具有( )功效:

A. 清热 B. 泻火 C. 解毒 D. 凉血 E. 泻下 ⒎ 常用的炮制大法有:

A. 修制 B. 水制 C. 火制 D. 水火共制 E. 其他制法 ⒏ 中药炮制的目的:

A. 减毒 B. 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

C. 增效 D. 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 E. 纯净药材及矫味矫臭

⒐ 为提高药物疗效和扩大用药范围的配伍形式是:

A. 相须 B. 相便 C. 相畏 D. 相杀 E. 相恶 10. 确定剂量的依据是:

A. 病者年龄 B. 病程长短 C. 病势轻重 D. 药物质地、质量、性味。 E. 方药配伍、剂型、用药目的。 11. 升浮类药物一般具有:

A. 消食导滞 B. 升阳发表 C. 祛风散寒 D. 涌吐 E. 开窍 12. 服药方法的主要内容是:

A. 服药时间 B. 服药多少 C. 服药冷热 D. 服药的剂量 E. 服药时的配伍 13. 中药的基本用药原则是:

A. 虚则补之 B. 实则泻之 C. 寒则热之 D. 热则寒之 E. 痛则止之 14. 虚寒久泻等证多用:

A. 性味甘温的药物 B. 性味苦温的药物 C. 性味酸甘温的药物 D. 性味苦甘温的药物 E. 以上均是

15. 小便短赤涩痛宜用:

A. 性味苦寒的药物 B. 性味辛甘寒的药物 C. 性味甘淡寒的药物 D. 性味辛苦寒的药物 E. 以上均宜 16. 常用的火制法有:

A. 炒 B. 炙 C. 煅 D. 煨 E. 烘焙 17. 除常用的四类炮制法以外, 其他常用的特殊制法有:

A. 水飞 B. 粉碎 C. 制霜 D. 发酵 E. 发芽 18. 修制包括的内容是:

A. 纯净处理 B. 切制处理 C. 粉碎处理 D. 水飞处理 E. 炒炭处理 19.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

A. 形状 B. 颜色 C. 滋味 D. 气味 E. 质地

二.改错题

⒈ 在药学名著中,最早以图文对照,阐明药物特点的书籍是《本草纲目》。 ⒉ 寒凉性药物大多具有补益利水、滋阴助阳等功效。 ⒊ 咸味药物有缓急、利水消肿的作用。

⒋ 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是药物的性味和药物的采集时间。 ⒌ 中药的“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⒍ 掌握归经,有助于了解药物的性味。

⒎ 升降浮沉与性味是直接相关,与功效是间接相关。

⒏ 一般来说,病变在上、在表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病势逆上者,宜升不宜降。

⒐ 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苦甘之味和寒凉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辛咸之味和

温热之性。

10. 归经是表示药物作用的趋势。

11. 虚寒久痢兼见脘腹虚痛,最宜选用苦甘温性味的药物;取其温补燥湿之功。 12. 相畏、相杀是属于配伍禁忌范畴。

13. 峻下逐水药宜晚上饭后时服药,消食药宜饭前服;驱虫药、攻下药宜饭后服。 三.简答题

⒈ 中药的概念是什么? ⒉ 中药学的概念是什么? ⒊ 何谓道地药材?

⒋ 中药炮制的含义是什么? ⒌ 炮制的常用大法有哪些?

⒍ 中药炮制中“煨”的含义是什么? ⒎ 中药炮制中,“炙”的含义是什么? ⒏ 何谓四气? ⒐ 何谓升降浮沉?

10. 归经的含义是什么? 11. 四气的作用是什么?

12. 药性升浮和沉降的药物分别具有何功效? 13. 药性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有何关系?

14.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对临床用药有何意义? 15.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有何关系? 16. 配伍的含义是什么?其目的又是什么? 17. 何谓药物的“七情”?

18. 药物“七情”中的“相使”其含义是什么? 19. 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哪些内容?

20. 植物类药材其全草、叶、花、果实的采收时节是什么? 四.论述题

⒈ 炮制的目的是什么?

⒉ 试述火制法中的“炒”的炮制方法及临床意义。 ⒊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⒋ 中药的性能与中药的性状有何区别? ⒌ 试述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⒍ 中药五味有什么作用?各适应何病证? ⒎ 试述中药的性味与功效二者合参的重要性。

⒏ 七情除单行外的六个方面,在配伍情况下的变化关系如何?

搜索更多关于: 中药学总论习题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A. 宣泄之功 B. 燥湿之功 C. 坚阴之功 D. 通泄之功 E. 行气之功 63. 将大麦、稻谷发芽,其目的是: A. 便于贮藏 B. 便于制剂 C. 便于服用 D. 产生新药效 E. 改变药物归经 64. 用辛味药治感冒, 是取其: A. 行气之功 B. 宣泄之功 C. 发散之功 D. 通泄之功 E. 以上都不是 65. 用猪苓、茯苓治小便不利,水肿等证,是取其: A. 咸味的作用 B. 甘淡味的作用 C. 苦味的作用 D. 甘味的作用 E. 辛味的作用 66. 用液体辅料与药材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是: A. 炒黄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