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教鲁迅的《药》 特级教师韩军上课实录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了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学生找出?闯、披、散、捆、嚷?5个动词,我让学生换换其他的动词,学生把?闯?换成?走?,把?披?换成?穿?,把?散?换成?系?,把?捆?换成?扎?,把?嚷?换成?说?,显然都不如原词有那么强烈的效果。原词写出了康大叔的蛮横、粗野、无礼。
关于刽子手与康大叔的讨论
在同学们没有多少疑问的时候,我问:
?大家仔细看看,进来的人是谁呢?是第一部分‘买药’中的刽子手吗?? 同学们仔细看着。这一看,还真的发现了问题。许多同学都觉得?康大叔?本不是第一部分的刽子手,当然也有不少同学觉得?康大叔?就是刽子手,即第一部分的?黑衣人?。
我提醒同学们:?无论你觉得康大叔是刽子手,还是觉得康大叔不是刽子手,都要提出理由来。?
于是两派纷纷找出根据来了。
首先认定康大叔与刽子手是一人的同学,找出了理由。他们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 两人都跟刑场相关联。
第二, 两人说话及行事都非常粗野、凶狠,可以从描写两人的一系列动词上及说话方式上看出。
第三, 两人都涉及?黑色?。?黑的人?就正是以衣服是黑色有,而康大叔则是?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钮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 而判断康大叔与刽子手并非一人的同学,也同样举出了理由:
第一,如果是一人,那么,在刑场上?康大叔?与华老栓交易时,应当相认,康大叔应当能喊老栓的名字,像后来在茶馆喊?老栓??栓叔?一样。
第二,如果是一人,刑场上的康大叔也应当像后来在茶馆里那样?虚情假意?,那样?热烙?。可是刑场上交易却如同陌路人,根本不相识。交给华老栓馒头,收取华老栓的钱时,都非常野蛮、近乎凶残。可是后来的?康大叔?却明显有些?热情?,有些?人情味?。
第三,刽子手明明收了华老栓的洋钱,可是后来康大叔在茶馆里却不承认,他当着那么多人居然对华老栓说?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
提到这一条论据时,不同意把二人区分开的同学立即反驳说,可能是康大叔在大庭广众之下故意避讳收了华老栓的钱,因为收钱是犯王法的。而同意把康大叔与刽子手判定为两个人的同学,回应说,从后来康大叔在茶馆里的表现看,康大叔是一个咋咋呼呼爱吹牛的人,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了自己透露给华老栓消息,走漏消息也是犯王法的,他能够承认透露消息,那么,他也应当不会避讳收了华老栓的钱。
双方都提出了非常充分的理由,课堂上出现了非常热烈的争论场面。开始时,主
张区分康大叔与黑衣人属于少数派,而渐渐,他们人数多起来。我对主张区分的同学,表示鼓励,我说,包括我们的教参都说两人是一人,当前学术界大多数人也主张二人合一,而你们却主张分开,论据也充分,应当鼓励。
学生询问我的意见,我说,从理由的充分性上看,我当然同意主张把二者区分的意见。
另外几个细节的讨论
第三部分,?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学生们都觉得,这里,?手恭恭敬敬的垂着??送茶碗茶叶??加橄榄?,还有两个?笑嘻嘻?,都写出了华老栓夫妇对康大叔的发自内心的感激、尊敬,要讨好他。
第四部分,?华大妈……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
学生们觉得,这里,?踌躇??现出羞愧的颜色??硬着头皮?都写出华大妈特定的心理:儿子谋反,被杀,妈妈觉得无颜面对外人。
颜色词语运用的讨论
第一部分中,?乌蓝的天?的秋夜,而茶馆里弥漫着?青白的光?,大街?黑沉沉的?,路是?灰白的?,兵丁?衣服前后一个大白圆圈??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刽子手?浑身黑色?,?‘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学生们把这一系列颜色词语联系起来,觉得,整个是一派肃杀、阴冷、阴森的?杀人?气氛,所有这些颜色词语,都透露出这样一种气氛。
第三部分,华老栓?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华大妈也?黑着眼眶?,这两个?黑?字写出了华老栓夫妇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的愁苦。
第四部分,华大妈半年后,头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这种?白?是失去儿子后内心痛苦折磨的;坟地里,夏四奶奶?半白的头发??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这里同样也是写出了?失子?后内心痛苦的折磨。
以上,无论?白?,还是?黑?,都是一种痛苦、凄凉的象征。
而写刽子手和康大叔,却也用黑色。?浑身黑色??披一件玄色布衫??玄色腰带?,这里的黑色,除了带有一种粗野、蛮横的意味,其实黑色已经与黑暗社会融为一体了。
?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人名用颜色,也有讲究。?红眼睛?让人们联想到贪婪的吃人的疯狗;?花白胡子?让人想到又老又朽,忠君卫道。
环境描写的讨论
小说开头,?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学生们都能感受到明显的意义,没有月亮,太阳又没有升起的时刻,正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暗示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正处于最黑暗的时期,社会中的大多数群众都处于一种麻木、蒙昧的状态。 我接着问:?你能够从此处读出‘秋瑾’二字和‘秋瑾被杀’吗??
学生还真的恍然大悟:?‘秋’似乎指姓,‘月亮’如玉盘,似乎指‘瑾’。而‘月亮下去了’就是指秋瑾被杀了。?
第四部分,?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边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死去的人,都是被封建统治阶级用硬刀子和软刀子杀死的人,夏瑜是被硬刀子杀死的,小栓是被软刀子杀死的。是他们的死,造就了阔人们的?幸福生活?,所以像?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
有的同学,能够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看出社会象征意义来:?这里似春而非春,似春却仍寒。这里已经有了春意了,像出现了‘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如新芽刚抽动,就是这个社会由严冬向春天转折的标志。但是春天毕竟是早春,仍然分外寒冷。?
学生看出这些,我真的佩服他们的?毒眼?或者叫做?慧眼?。
写?坟上花环?,?花不很多,……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其中也有暗含的深意,花如星火,虽然少,然而仍然有生命力,让人们读了之后不致于觉得惨淡、悲凉、无望,仍然觉得有希望,有憧憬。
最后,?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注意?发抖的声音?,它指的什么声音?可以理解是枯草的声音。
但,有学生说,我们读小说到结尾,应当理解,这里实际上是?夏瑜们?的一声微弱的呐喊,饱蘸血泪,不强壮,但是却已经有了声响,尽管不能起到唤醒国民的作用。
几个道具的讨论
道具往往被同学们忽略。
我提醒同学们把课文中的涉及到的道具全部一一找出来。
第一部分,?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
第二部分,①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经收拾干净,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发光?。
②?满幅补钉的夹被?。
第三部分,①?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 ②华大妈给康大叔加了一个?橄榄?。
以上五个道具,实际都是?无声的意义符号?。 我问:
?为什么华老栓家,灯盏遍身油腻,好像长时间没有擦,而茶桌却滑溜溜的发光??
学生发觉,那灯盏是他们卧室的,也就是他们睡觉休息的内室;而茶桌是摆在外面的大厅里,是他们做买卖用的,是他们的劳动工具。灯盏只是自己用的,他们整日操劳,没有多少闲暇,所以他们也就不去料理、擦洗。而作为?劳动工具?的?茶桌?,则必须擦洗得干干净净,招徕客人,如果脏乎乎,就影响到生意了。 ?大铜壶?也是他们的经济来源,大铜壶也肯定是干干净净的,锃亮的,尽管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大铜壶的形象。
而?满幅补钉的夹被?,则是华家贫穷生活的一个缩影。
同学们都觉得这个?橄榄?比较妙,华大妈给康大叔加了一个橄榄,就把华家对康大叔的感激之情流露地非常真切。
题目?药?的涵义的讨论
学生们认为,?药?这个题目大概有三方面的涵义,既有实指,又有虚指。实指就是作品中的人血馒头,虚指是,鲁迅希望通过本篇小说能够提醒人们尤其革命者,注意寻找一付良药,来疗救麻木者、愚昧者的药方。同时,?药?本身又是联结情节的关键,第一部分是买?药?,第二部分是煮?药?,第三部分是谈?药?,最后?药?无效而终结。 关于华老栓的简答语与不答语
华老栓全文的语言描写极少,他是一个特别?吝惜语言?的人。 我让同学们给华老栓的语言计数。
?唔,……你给我罢?,这是开头临去买人血馒头时,跟华大妈要钱,只说了4个字。说的最多的,是临去买药时对头儿子小栓说的。他?低低地?对小栓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可以看出,老栓对儿子的特别在意,嘱咐的话也特别多,一下说了15个字。
买药回来的路上,有人问?这是给谁治病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不答应,?他的精神只在一个包上?。这是华老栓的不答语。表明华老栓一门心思在人血馒头上,如文中所写,他拿着人血馒头,就如同?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
在烤制人血馒头时,回答只有两个字。华大妈问?得了吗?,华老栓答?得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