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经典读书报告

国学经典读书报告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21:54:40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 有4点体会:1、因性而教;2、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4、因教而学 2、“问答”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 启发来源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教师的作用是启发。 《学记》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问,到没有疑问。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技巧); 4、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手段);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氛围)。 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 1、学与思辩证统一; 2、学与行紧密结合; 3、学与教相通相长。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培养优点,挽救偏失 失:多、善、易、止

三、因材施教给我们的四点启发 1、因性而教:不同性别 2、因龄而教:不同年龄 3、因个别差异而教 4、“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着重启发学生思维,是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2、“问题性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手段。 第四讲 国学解读 国学:泛指所有跟国人历史、文化和生存、生活相关联的知识和学问。 最为重要,最有

代表性的,即为儒学。 一、理解国学要用心; 二、用心体会;

三、国学中的理想人格,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四、拥有“中国心”的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庄子《逍遥游》为例。篇四:国学经典导

论阅读报告格式

成都大学文新学院阅读报告格式 一.阅读报告: 用纸:标准a4纸,页面设置:上2.5cm,下2.5 cm,左2.5 cm,右2.5 cm; 字间距:标

准;行间距:固定值20磅 字数:不少1500字

内容:题目,学号,姓名,评阅教师,学科,摘要,正文及参考文献 二.摘要、正文、参考文献: 内容:中文题目,中文关键词(3-5个),中文摘要(200字左右),正文和参考文献。 格式:

标准a4纸,页面设置同阅读报告。 三.版面设计如下:

1.中文标题:三号常规黑体居中。 2.学生姓名、学号、评阅教师及学科专业:三号常规楷体居中。 3.提交日期:小三常规宋体居中。

4.中文摘要(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

××××××××× (小四号常规宋体)。 关键词(小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小四号常规宋体)。 5.正文部分:小标题(小三号宋体加粗) ×××××××××××××××××××××

×××××××正文(小四号常规宋体)。 6.参考文献 (小四黑体常规居中):××××××××××内容(宋体常规小四)。 注: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码制,按文中出现顺序编号,加小方括号置于引用文献成果的右上角.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编码加方括号[ ].常用的图书,期刊著录格式如下([m],[j]为专著和期刊的文献类型标识):

书 [序号]学生. 书名[m]. 版本(第1版可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期刊 [序号]学生(中国人,外国人均为姓前名后).题名[j]. 刊名(外文刊名缩写,不加缩

写点),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若无卷号,则为:出版年(期号):起止页码)。 说明:“评阅教师”一栏由评阅老师填写篇五:国学经典与教育 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与教育 读书笔记 裴洪

第一讲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主讲:曹廷华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

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师的本意是学习,老

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

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 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

践中不断完善。不能光说不练。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

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主讲:熊笃

一、 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 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凡治国之道,比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貧则难治

也,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是教育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前提 3、教育是治国的首务,育才是长远之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环境影响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禀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

也是他推动平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 三、关于教育的目的 1、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空闲的意思 3、《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修齐治平联系起来。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一是强调修身是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二是在修身面前人人 平等而不分阶级,三是修身的途径必须循序渐进,要有科学性。 四、关于教育的内容 五德:

温:敦柔滋润谓之温 良:行不犯物谓之良 恭:和从不逆谓之恭 俭:去奢从约谓之俭 让:先人后己谓之让 五常:

义:宜、善、正行而宜之之谓义; 礼:制度、仪式、礼节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礼:(周礼)、(依礼)、(礼节)。 智:四层意思:审时度势、进退得宜谓之智。孔子一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不迷信鬼神谓之智。有是非观念谓之智。好学谓之智。 信:诚实不欺,言必信,行必果。 五、关于教育原则的要求 1、立志乐道 2、意志锻炼 3、自省自克

4、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5、改过迁善 6、勤学问思

7、后生可畏,重视教学相长 第三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 主讲:丁永忠

什么是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教育教学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一、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 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前提);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因材施教包

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举例。 长善救失出之《学记》。豫、时、孙、摩。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 有4点体会:1、因性而教;2、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4、因教而学 2、“问答”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 启发来源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教师的作用是启发。 《学记》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问,到没有疑问。

搜索更多关于: 国学经典读书报告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 有4点体会:1、因性而教;2、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4、因教而学 2、“问答”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 启发来源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教师的作用是启发。 《学记》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问,到没有疑问。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