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程DGJ2010-
4 污水预处理 4.1 一般规定
4.1.1 为保证人工湿地处理效果, 生活污废水应经预处理方可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处理。 4.1.2 预处理系统的设计应达到下列要求: 1 去除悬浮物,漂浮物以及降解有机物的能力; 2 具一定水量平衡能力; 3 污泥处理和容纳能力。
4.1.3 预处理程度根据具体水质情况与水质要求,选择一级处理、强化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等适宜工艺,以达到协同削减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4.1.4 污水进入预处理系统前应设格栅拦截。当处理量较小时可选用人工清除格栅,处理量较大时用自动清除格栅。食堂和餐厅的含油污水,应需隔油池处理后方可进入预处理系统。 4.1.5 预处理设施应设置排臭系统,其排放口位置应避免对周围人、畜、植物造成危害和影响。
4.1.6 对污水处理厂的一级处理出水、二级处理出水或类似污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时,可不需预处理,直接进入人工湿地。
4.2 预处理设施
4.2.1 化粪池有效容积应为污水部分和污泥部分容积之和。生活污水与生活废水合流排放,化粪池体积应按有关公式计算确定;如生活污水单独排放,则根据使用人数选用相关规格化粪池。采用化粪池预处理时,应符全下列要求:
1 化粪池外壁距建筑物外墙≥20m,距离地下水取水构筑物≥30m。 2 化粪池可作污水一级处理构筑物时,BOD去除率可按20%计算。
3 污水在池中停留时间应根据污水量确定,宜采用18~24h;污泥清掏周期宜采用6~12个月。
4.2.2 调节池主要在待处理的污水量、污水水质变化较大时设置,停留时间设为4~8小时,起到调节水量、均恒水质作用。
4.2.3 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宜≥24小时,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则停留时间可适当延长。厌氧池作为预处理设施时,应注意:
1 接触厌氧池内宜用固着型弹性填料,填料间宜保持10~30cm间距以防堵塞,水力停留
第 8 页 共 27 页
时间宜≥18小时。
2 沼气池作为预处理单元加以利用, 可改建成厌氧滤池,将生活污水直接接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3 用化粪池、沼气池改建为厌氧池时,应检查池体的防渗状况,存在渗漏现象的应加以改造。
4.2.4 当采用鼓风曝气时,曝气池的超高为0.5~1.0m,处理每立方米污水的供气量不应小于3m3。供氧量应能维持混合液达2mg/L的溶解氧量。曝气器的数量,应根据供氧量和服务面积计算确定。
4.2.5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结构设计应符合:
1 生物接触氧化池平面形状宜为矩形,每池可分为两室,出水宜采用堰式出水。 2 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填料可采用全池布置(底部进水、进气)、两侧布置(中心进气、底部进水)或单侧布置(侧部进气、上部进水),填料应分层安装。曝气装置安装宜根据填料的布置形式布置。
3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碳氧化宜为2.0~5.0 kgBOD5/(m3·d),碳氧化/硝化宜为0.2~2.0 kgBOD5/(m3·d)。 4.2.6 生物滤池的设计应符合:
1 好氧生物过滤有曝气生物滤池与自然充氧生物滤池两种,农村地区处理规模低于150m3/d宜采用自然充氧生物滤池。
2 曝气生物滤池宜采用滤头布水布气系统;自然充氧生物滤池宜采用固定喷嘴布水或穿孔管布水系统,沿滤池池壁四周下部设置自然通风孔,其总面积不应少于池表面积的1%。
3 生物滤池滤料应具有强度大、不易磨损、空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化学物理稳定性好、易挂膜、生物附着性强、比重小和不易堵塞的性质。
4 生物滤池的容积负荷宜根据实验资料确定,无实验资料时,曝气生物滤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宜为3-6kgBOD5/(m3·d),自然充氧生物滤池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宜为0.3-1.0 kgBOD5/(m3·d)。
4.3 设备及控制系统
4.3.1 当预处理构筑物出口与人工湿地排水口高差小于0.5m时,预处理设施应采用污水提升设备保持出水口一定的高度,保证人工湿地的水力条件。
4.3.2 污水提升泵宜采用潜污泵,应至少设一台备用泵。水泵安装于池底时应进行固定,同时要保证污水泵吸水口距污水池底面0.2m高度。
4.3.3 鼓风曝气系统中的曝气器,应选用有较高充氧性能、布气均匀、阻力小、不易堵塞、耐腐蚀、操作管理和维修方便的产品,并应具有充氧性能、底部流速等技术资料。
第 9 页 共 27 页
4.3.4 设备电源宜采用三相动力电源。当无动力电源、处理水量较小时,也可采用二相电源水泵。
4.3.5 污水预处理系统的电气、设备、控制系统及检测仪器,宜装设在构筑物附近室内。如条件不允许而安装在室外时,则应有防雨、防晒及防盗等保护措施。
第 10 页 共 27 页
5 人工湿地
5.1 一般规定
5.1.1 人工湿地的表面积设计应考虑最大污染负荷和水力负荷,可按CODcr表面负荷、水力负荷、TN表面负荷、NH4+-N表面负荷、TP表面负荷进行计算,应取设计计算结果中的最大值,并校核水力停留时间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5.1.2 人工湿地的进水,宜控制COD≤200mg/L,SS≤80mg/L。
5.1.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接纳污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时,其浓度应符合GB8978中《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有关规定。
5.1.4 人工湿地前的预处理程度应根据具体水质情况与污水处理技术政策,选择一级处理、强化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等适宜工艺,其设计必须符合GB50014 中的有关规定。
5.2 工艺形式
5.2.1 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
水面在人工湿地填料表面以上,水流从池体进水端水平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及存在一定的环境卫生问题,在实际污水处理工程中应用较少,本规程对该类型人工湿地不进行详细说明。
图5.1 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结构简图 (a)平面图 (b)剖面图
5.2.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水面在人工湿地填料表面以下,水流从池体进水端沿填料孔隙水平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
第 11 页 共 27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