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医学重点内容
第五章 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即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环境、人口、教育和科学技术,及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关系、卫生保健等。 第一节 人口与健康
人口(population)不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要素,而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一、人口数量与健康
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数量过多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加重社会负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2、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影响人口素质;3、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而且是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人口结构、素质与健康 (一)人口结构
联合国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新的健康问题。一方面,传统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因其医疗服务的局限性和费用昂贵,在解决大量老年人特殊医疗保健需求方面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老年人患病率高,卫生资源消耗量大,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二)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健康具有促进效应,公民素质始终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人口流动与健康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及人口特点。人口流动可促进经济繁荣及社会发展,给居民健康带来有利影响。但是,人口流动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给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口流动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如住房拥挤、卫生条件差、不良的卫生习惯等;还对疾病监测、计划免疫、计划生育等卫生服务工作带来困难和压力。
第二节 生活工作环境与健康
一、营养与健康 (一)营养不良的概念
营养不良通常指由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损耗营养素所造成的营养不足,也包含由于暴饮暴食或过度摄入特定的营养素而造成的营养过剩。 (二)营养不良与健康 (三)肥胖与健康
目前营养过剩的主要问题是能量过剩,而能量过剩则是和“三高一低”(高能量、高脂肪、高糖、低纤维素)的膳食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食品安全与健康 (一)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与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人体健康、导致消费者死亡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危及消费者或后代的隐患。 (二)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 (三)食品安全的社会防治 三、职业压力与健康 (一)职业压力的概念
职业压力(occupational stress),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多是指因职业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工作者造成生理、心理、社会的健康状态改变及损害的压力。 (二)职业压力与职工健康
当人或组织感觉到适度的压力时,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变化,这种压力变成了发展的动力。适度的职业压力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感。有益于职工的健康
(三)职业压力的应对方式
压力应对方式是指当个体遇到压力时动用各种资源消除、减轻或缓解压力的方式。 四、体力活动与健康 (一)体力活动的概念
体力活动是指通过人体肌肉骨骼活动而产生能量消耗的身体活动。 (二)体力活动与健康
第三节 社会制度与健康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
社会制度的含义有三层:一是社会形态;二是指各种社会管理制度;三是指各种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
二、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
1.分配制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能否合理分配依赖于社会制度。社会财富如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分化必然会影响到人群健康。
2.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的决定作用: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条件,社会政策导向是决定因素。
3.社会制度对健康行为的影响:社会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规范体系,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广泛的导向和调适作用。
第四节 社会关系与健康
一、人际关系与健康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是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 二、家庭关系与健康
家庭状况对人的健康影响至关重要。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都对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退休、失业与健康
第五节 社会发展与健康
一、科技进步与健康
(一)正向作用: 1、诊疗技术; 2、信息高速公路
(二)负向作用:1、高科技在诊疗中的应用,物化了医患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医患双方对技术和机器的依从性;2、高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收费标准,也提升了病人对疾病治愈的期望值;3、高新技术的应用,容易造成或被认为是过度诊疗。4、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对自然方面的干预使得生活环境失调,生成新的有害因素,威胁人类健康。 二、城市化与健康 (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二)城市化与健康:1、环境污染加重; 2、精神障碍性疾病增加;3、现代病出现;4、交通危害
第六节 社会综合发展指标
一、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数体系
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数体系(SSPS)是以社会、经济、生态为基点,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将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的主要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对生命周期各阶段具体情况的描述和分析,评价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发展趋势。 二、生活质量指数
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PQL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营养、卫生保健和教育水平的综合指标,突出强调了卫生与教育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弥补了仅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不足。PQLI大于80为高素质人口,PQLI小于60为低素质人口。 三、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发布用以衡量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并依此区分已开发(高度开发)、开发中(中度开发)、低度开发国家,也用来衡量经济政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统计数字根据平均期望寿命、教育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作为指标。 四、美国社会卫生协会指标
美国社会卫生协会指标(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ASHA)偏重于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包括就业率、识字率、平均期望寿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出生率和婴儿死亡率。ASHA是衡量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但也反映人口的社会状态、文化状态、人
口变化状态及身体素质状况等方面的人口素质状况,是评价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五、国民幸福指数
国民幸福指数(national happiness index,NHI)它是综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政府管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居民生活与幸福水平的指标。
第六章 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构成及特点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culture)是一种人类社会现象,涉及物质、制度、观念等诸方面。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文化的构成:1、认知成分;2、规范成分;3、符号成分
三、文化的特点:1、文化的共有性;2、文化的习得性;3、文化的象征性
第二节 文化影响健康的模式与特点
一、文化影响健康的模式
文化的类型:1、智能文化;2、规范文化;3、思想文化
二、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1、无形性;2、本源性;3、软约束性;4、稳定性;5、民族性
第三节 文化影响健康的现象
一、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1.教育影响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2.教育影响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 3.教育影响人们的就业机会及收入 二、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指由于历代延习而在人们生活中程式化的行动方式,是薪火相传的规范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极为密切,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体育、卫生等各个环节。
1.民族习俗与健康:不同民族人群有着不同的身体特质和生活习惯,疾病在各名族的分布差异一部分是由身体特质决定,但生活习惯对健康亦产生很大的影响。
2.地区习俗与健康: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固有的风俗习惯,从而对人群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宗教对健康的影响
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主观的反映,是以神的崇拜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