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宁四毋”理论臧否不一
FTO领头人物声称,FTO是中国书法发展的方向。他们主张打破传统,一马当先,引领时代潮流。他们认为:“传统书法已经走到了尽头”,“不摆脱传统的束缚就无法创新”; 进行了多次“有益的尝试”,其中隐含着中国书法艺术“向前发展”的“大方向”;时代在变,书风不能不变,必须创造出区别于历代又体现出“这个时代审美主流的书法面目”,一种“新的书风”应该“流行”起来,否则这个时代“便是无思想、无艺术见解的时代”。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人开始玩一种汉字游戏,后来搞起了这种汉字游戏的展览,今日竟成了小小的“气候”。笔者称这种汉字游戏为CHO。CHO所依据的理论也是傅山的“四宁四毋”。2003年11月1日,江苏省国画院院长赵绪成在答记者问时,称清朝书法家傅山所说“宁拙勿巧”、“宁丑勿媚”,是CHO“最早的理论”。CHO领头人物表示,CHO有一个“宏伟目标”,他们将代表这个时代。还提出,CHO“作为传统书法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必将打破传统书法所形成的僵化的规则”,传统书法在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生存环境后”,CHO“必将代表这个时代而流传后世”。他们还强调说,CHO不只是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的代表”,也是“世界艺术的代表”。
几乎与FTO、CHO同时上桌的还有一个“杂碎拼盘”,可称作TITS。按照TITS发起人所说,他们的TITS也是遵照傅山的“四宁四毋”创意而成的。他在题为《傅山说:宁拙毋巧》的文章中说,傅山所提丑、拙之美的标准,意义何在?它是一种“有价值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观
念”,这种观念“一直在左右着艺术历史的进程”,对TITS“也是如此”。TITS毫不掩饰地打起自己的“反叛”旗号,并要成为中国书法的“先导”。有文章披露,TITS自产生之初,就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是充满实验精神的先行者对旧观念的反叛”。TITS发起人写出了《书法的未来》,作为他们的“纲领性文件”。“纲领”称:TITS已经“超越了书法流派的意义”,从而“成为当代书法人文思潮的先导”。
类似FTO、CHO、TITS的组织还有,恕不一一列举,因为FTO、CHO、TITS的一切已经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它们的“生命历程”。它们赖以存活的“基本口粮”均为傅山的“四宁四毋”,当然它们或多或少地也在吞食着“西方厨师”施舍的残羹剩饭。尽管它们玩的花样有些差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反传统、尚怪异。从傅山到金农、郑燮,再到FTO、CHO、TITS等,由于阉割传统,使中国书法导致令国人十分痛心的“骟变”(不是嬗变)。
以上所述,就是用科学原则对傅山“四宁四毋”主张进行考察和验证的结果。鉴于此,遂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傅山先生的气节和才艺值得钦佩和赞扬,在书法上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是可嘉的,但他所提出的“四宁四毋”主张经不起科学原则的考察和验证,故不能成立。为了消除傅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其反传统的“四宁四毋”说法须加以纠正。为书要巧妙勿拙劣,要遒美勿丑怪,要规整勿支离,要安排勿轻率。
其二,书法应该创新。如何创新?张海先生强调说:“创新的前提是继承,离开继承的创新只能是空谈。一个有作为的书法家,要在继承前人成果上舍得下大力气,在深挖资源、博采众长的同时,把握正确方向,唯其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⑻笔者认为,此说应该成为书法创新的准绳。
其三,创新而产生的书法作品,应该有一个基本标准。邵秉仁先生提出,书法作品要“具备可读性、观赏性”,“符合书写的法度”,“雅俗共赏” ⑼。笔者觉得,这三条也可作为衡量创新书法作品的标准。
参 考 文 献
⑴ 钟明善《中国书法简史》第112页,河北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⑵ 谢启源《坚质浩气,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中国书法》杂志2003年第1期。
⑶〔美〕MICHAEL SHERMEP《谬论鉴别》,柯南译,科技协作网,2000年1月24日; 江晓原 《如何看待身边的伪科学》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网,2004年2月11日 。
⑷ 王萤《“宁丑毋媚”在书法上的时代性及美学意义》,《书法》杂志1986年第三期。
⑸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11页,大地出版社1989年版。
⑹ 兰干武《走近章祖安》,《书法报》2001年第52期;杨豪良《并非为丑而书》,载《书与画》2003年第8期;月波《从流行书风看“笔墨当随时代”》,载《书与画》2003年第6期。
⑺ 沈培方《对当代中国书法的思考,《书法研究》1987年第2期;李文智《流行书风的导流与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庄希祖同志商榷》,《书法》杂志1991年第4期;周俊杰《让时风流行起来》,《青少年书法报》2001年1月3日。
⑻ 张海《努力构建和谐繁荣 创新有为的当代书坛》,《书法报》2006年第35期。
⑼ 兰干武《将书法进行到底——中国书协副主席邵秉仁访谈》,《书法报》2006年第28期。
庄希祖《四宁四毋论与流行书风》,载《书法》1990年第二期)——此可视为流行书风的动因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