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宁四毋”理论臧否不一

四宁四毋”理论臧否不一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2:21:40

书中提出“不矛盾律”(亦称“不容自相矛盾律”),说:“一切信条中最无可争议的就是相反的叙述不可能同时都真实”。因此,傅山关于“写字无奇巧??已矣”的推理,严重地违反了逻辑学中的“不容自相矛盾律”。由此可知,傅山由书学理论上的错误进而导致逻辑上的错误,无法自圆其说。

即使抛开上述的逻辑错误不提,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宁拙毋巧”也搭不上“大巧若拙”。因为傅山说“写字无奇巧”,“宁拙毋巧”,强调的是“无巧”,而“大巧若拙”强调的是“有巧”,那么,“宁拙毋巧”怎么能够“归于大巧若拙”呢!为弄清“大巧若拙”的含义,还是看看《庄子·胠箧》的解释吧——“毁绝钩绳(曲尺和墨线)而弃规矩(圆规和角尺),攦(折)工倕(巧匠)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天下才能人人拥有技能)矣。故曰:大巧若拙。”所以说,傅山的“宁拙毋巧”与老子的“大巧若拙”,是“两股道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不知为什么,有些人扮演着“园艺师”的角色,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的文章中,竟不顾二者之间质的差异,故意生拉硬扯,强行将“宁拙毋巧”嫁接到“大巧若拙”上。看似得计,实则徒劳。

此外,傅山还说过:“写字只在不放肆,一笔一画,平平稳稳,结构得去,有甚行不好?”这与他的“四宁四毋”之说似乎也很矛盾。所说“写字”,自然是指书法而言。那么,在书法上的“不放肆”、“结构得去”是什么意思?所谓“不放肆”,就是要按照法度而为之,而“宁拙”、“宁丑”、“宁支离”,则与传统书法的法度相去甚远,

这能说“不放肆”吗?所谓“结构得去”,就是要讲究书法的空间结构,如字的结体、行的连贯以及整体的布局等。 整体的布局尤为重要,要求字间、行间疏密得当,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以达到书法美。不过要实现这一目的,谈何容易,没有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是万万不行的。而傅山在“四宁四毋”中却说“毋安排”。因此,还是自相矛盾,难圆其说。

还有一点,对“四宁四毋”来说是个致命的问题。傅山将“民间字”作为“四宁四毋”主张的一个立论根据,如果成立,便对“四宁四毋”构成了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试想天下人都成了书法家(如前所述),那么他的“四宁四毋”还有何用,更不要说“傅”门立雪了,等于自掘坟墓。这是傅山先生顾此失彼所致,成为逻辑上的典型的自相矛盾事例。

用动机性原则进行考察

在科学的领域中,提出一个新理论,往往有不同的动机,但多数是为了发展科学事业,为人类造福,而个别人则是为了寻求某种私利。因此,须加以鉴别,以维护科学的尊严和神圣。用这一原则来考察一下傅山的立论动机也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考察得知,傅山的“四宁四毋”是他在“薄其人”而“恶其书”的心态下针对赵孟頫、董其昌提出来的。这可以从《霜红龛集》中的有关篇章找到根据。《字训》云:“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又称赵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作字示儿孙》便说:“不拘甚事,只要不奴。奴了,随他巧妙雕钻,为狗为鼠而已”;“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不知董太史何见,而遂称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然又须知赵??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尔辈慎之”。接着就提出了“四宁四毋”主张,最后断言道,这“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

赵孟頫、董其昌二人都有“污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不能因人而废言、废书、废艺。如将历史人物排查一下便可知晓,“污点”最多的莫过于秦始皇了,例如“焚书坑儒”。秦始皇逮捕了一批儒生,亲笔圈定了其中的460人,在国都咸阳郊区活埋。秦始皇发令修长城,死人更多,不计其数。秦始皇是暴君,成了千古罪人。但毛泽东却要为他“正名”。1964年9月,在接见外宾的谈话中毛泽东说: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封建君主还没有一个超过他的。秦始皇“污点”如此之大,那么为什么国人还在使用秦始皇统一下来的文字、度量衡等?大概傅山也不会例外吧。

对待赵董难道不也该持这样的态度吗?《元史》载:“孟俯(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明史·文苑传》记述,书法至董其昌,乃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八法”皆精,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足见二人书法之好。尽管二人艺术观念不同,风格各异,但他们所取得的书法成就却成为两个时代的艺术高峰,巍然屹立,不可动摇。傅山“薄其人而遂恶其书”,骂其“为狗为鼠”,有失粗野,是欠妥的。当然,傅山自己也承认,赵书“润秀圆转尚属正脉”,所谓“正脉”,就是传统。全盘否定传统、背离传统而搞什么“创新”,这已经不是中国书法了。再说,董其昌所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这有什么错?古今中外,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巧妙”二字。而傅山却针锋相对地提出“宁拙毋巧”,这已是远离艺术了。很显然,傅山是以自己过分偏激的心理素质和褒贬人物的错误标准,来作为“四宁四毋”主张的一个“龙头式”的立论根据。这样做,不仅违反立论原则,也是不严肃、不科学的,其结果不能不使他极力倡导的“作字先作人”的书学伦理黯然失色。

用验证性原则进行验证

对于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来说,进行检验或验证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的理论应该是可被直接或间接验证的。即具有一定条件下的必然性可供验证。无论是什么理论,都要“经过证明后才可宣布其正确性”。

搜索更多关于: 四宁四毋”理论臧否不一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书中提出“不矛盾律”(亦称“不容自相矛盾律”),说:“一切信条中最无可争议的就是相反的叙述不可能同时都真实”。因此,傅山关于“写字无奇巧??已矣”的推理,严重地违反了逻辑学中的“不容自相矛盾律”。由此可知,傅山由书学理论上的错误进而导致逻辑上的错误,无法自圆其说。 即使抛开上述的逻辑错误不提,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宁拙毋巧”也搭不上“大巧若拙”。因为傅山说“写字无奇巧”,“宁拙毋巧”,强调的是“无巧”,而“大巧若拙”强调的是“有巧”,那么,“宁拙毋巧”怎么能够“归于大巧若拙”呢!为弄清“大巧若拙”的含义,还是看看《庄子·胠箧》的解释吧——“毁绝钩绳(曲尺和墨线)而弃规矩(圆规和角尺),攦(折)工倕(巧匠)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天下才能人人拥有技能)矣。故曰:大巧若拙。”所以说,傅山的“宁拙毋巧”与老子的“大巧若拙”,是“两股道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不知为什么,有些人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