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延伸材料) - 图文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延伸材料)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16:18:28

(二)察举制的利弊

纵观两汉之世,察举制在大部分时间里起着积极的作用,它带来了汉代英才辈出、功业兴盛的局面。察举制度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度重视人才,制定合理人才标准

汉代总结前世历史经验,认为治国安邦取决得人。在汉代,凡是深谋远虑、励精图治的皇帝都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为求得贤才,他们更新了选用人才的标准,即由重点选用战争功臣和文法吏,改为选用“疏于进取,精于守成”的儒生,由按资排辈改为破格录用,由重武功改为重德行道艺,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既是汉代察举制成功的主要经验,也是察举得人致盛的重要原因。

第二,颁布严格的察举规章

汉代自实行察举制始,就十分注意制定察举规章,并善于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遇到的矛盾随时修改、补充、调整,包括选士科目、标准、人数等,从而使察举规定更加完备和更适宜选官用人的实际需要。

察举制作为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历史的局限,还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察举用人的大权操纵在列侯、刺史等官员手中,难免会存在着权门请托(走后门)、贵戚书命(递条子)、行贿作弊等腐败现象;从察举科目的确立到取人标准的制定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注重以“声名”取士等等。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中间环节,是一种更注重按照门第取士的选士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和内容

东汉末年,察举制已经随着封建政治制度的腐败而变得越来越没落,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局面,察举制已无法为封建社选拔出治国安邦的可靠人才,因此急需改革。其次,随着东汉末年以来土地兼并现象的日趋严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他们把持察举,贸易选官,享有多种特权,不仅使察举制度很难公正,而且堵塞了士人入世为官的途径。再者,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许多士人流散到各地隐居。这样便需要产生新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产生于三国时期的魏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卒,其子曹丕听取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这种方法就是朝廷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郡的“中正官”,由中正官把被选的士人按照家庭出身和个人才学,分为三级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

49

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作为授官晋爵的依据,然后再按品授官。“中正官”为选官提供的材料由“品”和“状”两部分组成,“状”是中正官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士人的言行和德才所作出的评语,叫“行状”,简称“状”。“品”是士人的出身门第,了解士人的出身门第是品第士人的又一重要环节。“中正官”品第士人必须兼顾士人的德才与家世两个方面,注明“品”和“状”,然后定其品级。所以“中正官”的品评直接决定着士人官职的授予和官位的高低。

九品中正制初行之时,士人品定之权基本上掌握在声名显赫的中正官手中,中正官也能按人才的优劣以定品第。但到了曹芳之时,司马懿当政,于各洲设大中正,由世族豪门担任,取士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九品中正制成了门阀世族集团世袭官位的特权,成了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二)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与影响

曹魏政权确立“九品中正制”的本意是加强中央政府对选举用人大权的控制,从而进一步加强皇权,同时调动不同社会阶层出身人的晋升积极性。九品中正制度实行的初年,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九品中正制”的失败源于多种因素,既有选士制度本身的缺陷,也有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首先,选人大权由各级“中正官”把持,这样“中正官”个人的人品和公正性将直接影响着选举制的公平与否。其次,选人权力过份集中,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制衡,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为了保护世族门阀大地主的利益与特权,九品中正制主张按门第取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滋生腐败,阻塞贤良,也就在所难免了。到了魏晋南北朝的后期,随着世族门阀势力的减弱,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暴露无疑,逐渐被废弛,新的取士制度将应运而生。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所谓科举制就是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据《隋书·炀帝纪》载炀帝大业三年(607)四月下诏“十科举人”,并置进士科,这就是科举制设立之始,科举制完备于唐朝,发展扩充于宋、元、明、清,到清末(公元1905年)被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

一、隋朝科举制的产生

隋朝统治者在选士制度方面实行科举制是有深刻社会原因的。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层内部的关系来看,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

5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二)察举制的利弊 纵观两汉之世,察举制在大部分时间里起着积极的作用,它带来了汉代英才辈出、功业兴盛的局面。察举制度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度重视人才,制定合理人才标准 汉代总结前世历史经验,认为治国安邦取决得人。在汉代,凡是深谋远虑、励精图治的皇帝都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为求得贤才,他们更新了选用人才的标准,即由重点选用战争功臣和文法吏,改为选用“疏于进取,精于守成”的儒生,由按资排辈改为破格录用,由重武功改为重德行道艺,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既是汉代察举制成功的主要经验,也是察举得人致盛的重要原因。 第二,颁布严格的察举规章 汉代自实行察举制始,就十分注意制定察举规章,并善于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遇到的矛盾随时修改、补充、调整,包括选士科目、标准、人数等,从而使察举规定更加完备和更适宜选官用人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