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延伸材料) - 图文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延伸材料)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4:17:18

是偶尔遗忘。或日: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

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当相告语,使其知改。

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洒扫涓洁第三

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百凡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纸札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可辄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钞录主名,及时取还。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前辈云:“坏笔汙墨,癏子弟职。“书几书砚,自黥其面\。此为最不雅洁,切宜深戒。 ” 读书写文字第四

凡读书,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书,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汙绉折。济阳江禄,书读未竟,虽有急速,必持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

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汙手。高所笔,双钩端楷书字,不得令手楷著毫。

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 凡写文字,须要仔细看本,不可差讹。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

凡喧閧斗争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但粥饭充饥,不可阙。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不惟举止不佳,且防焚爇衣服。 凡相揖,必折腰。

45

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称名。

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如弟行者,则云某姓,某丈。 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虽暂出,亦然。 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嚥。不可闻饮食之声。 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

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妄。凡开门揭簾,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声响。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饮酒,不可令至醉。

凡如则,必去外衣,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待婢仆必端严,勿得与之嬉笑。执器皿,必端严,惟恐有失。 凡危险,不可近。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

凡饮食举匙,必置筯,举筯必置匙。食已,则置筯匙于案。

杂细事宜,品目甚多,姑举其略。然大概具矣。凡此五篇,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

选自(《朱文公文集》)

46

第四章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演变

【内容提要】

我国封建社会官府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一定程序,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用以补充官吏队伍,古代的选材制度与教育制度紧密相连,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的指导和制约作用。我国古代的选士制度早已有之,西周时选士统属于学校,“国学”“乡学”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择优而任以官爵。汉代至南北朝的选士之法,学校与选举并行,中央“太学”和“鸿都门学”的学生,学成后可得到相应的官位,但其范围窄、数量小,所以又有另外的选举办法以调剂辅助。汉高祖、汉文帝时有诏举,汉武帝时又规定了察举的办法,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都是荐举之法。及至隋唐改为以考试为标准的科举制。科举制延绵流传1300多年,历经隋代建制、唐朝完善、宋代改革以及明清的程序化、制度化乃至僵化,伴随着明清政治的腐败、教育的落后而消亡,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

【学习指导】

1、了解什么是察举制,什么是九品中正制,各有什么利弊和影响。 2、掌握什么是科举制及其产生的原因、熟悉唐代科举制的考试科目和方法。深入分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3、熟悉宋代科举制的变化,了解明清科举制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4、思考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汉魏时期的选士制度

47

一、汉代察举制

(一)察举制的诞生与内容

所谓“察举”又称荐举,就是“乡举里选”,由三公九卿(主要是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中央,再由中央考察核实后授予官职。它肇始于汉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文帝,定制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并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还曾起过作用。

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五年,文帝以‘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为策问内容,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这种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再由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按科举才,送至朝廷,最后由皇帝亲自策问,评定品第高下,酌授官职的方法,不仅是察举制的正式开端,而且也为后世科举殿试奠定了基础。但必须指出的是,汉文帝诏举贤良方正仅为偶然之举,既没有明确规定荐举期限、人数,也没有特别明确的荐举标准和规范的荐举程序。

汉代察举制正式成为比较完备的选士制度,是在汉武帝之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使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命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并规定“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举廉、不胜任也,当免”,于此察举制产生。为适应选拔人才的需要,汉代选举科目逐步固定,比较通行的察举科目主要有:孝廉、秀才(东汉称茂材)、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明经、明法及其它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 察举人数也逐渐确定,孝廉原为每州郡岁举1至2人,到东汉和帝时改为按人口标准荐举,大概每20万人岁举1人。察举标准也有明确规定,当时大致确定了四项荐举标准,亦称“四科取士”(这里所谓的“四科”,不是指四个察举名目,而是察举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要求或标准),它们分别是: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汉代察举制对被举者与举荐者的具体条件陆续作出若干规定,如对被举者的出身、职业、资历、才能、年龄均作出规定,对举荐者的条件也有若干规定,每年例行的岁举,由刺史、守相等地方长官负责。

总起来看,察举制是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举荐给中央,再由中央考察核实后授予官职的制度。它是汉代重要的出仕途经之一。

4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是偶尔遗忘。或日: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 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当相告语,使其知改。 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洒扫涓洁第三 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百凡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纸札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可辄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钞录主名,及时取还。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前辈云:“坏笔汙墨,癏子弟职。“书几书砚,自黥其面\。此为最不雅洁,切宜深戒。 ” 读书写文字第四 凡读书,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书,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