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四章 练习和答案
(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分散落后的小农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个体农民尤其是缺少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下中农,为避免重新出现两极分化,为了兴修水利,抵制自然灾害,为了采用农业机械,确实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主要的阶级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总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4. 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 成功经验主要有:
(1)在土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2)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
(3)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
5. 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试析之。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体要讲清三点:一是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都是历史的产物;二是两者各自的目的与意义;三是两者的历史承继关系。
6.中国共产党如何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1)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已经被打倒,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9
(2)因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治的任务,民族资产阶级虽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有着反对它们的一面,革命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应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所以称为中间阶级。
(3)刘少奇所作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对“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因为此时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4)即把私营工商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改造,依据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8.(1)在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不能采取没收的政策,而必须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因为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在民主革命时期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新中国建立后又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承认《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政策,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国计民生起有积极的作用。 在建国初期在财政经济上国家面临着严重困难,因此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按照统筹兼顾的方针,合理调整工商业,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才有利于发展生产,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增加税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2)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在全国的完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性和盲目经营,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相矛盾。
第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存在,与国家对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相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内部职工与资本家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四,资本主义剥削与扩大社会主义积累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
这些矛盾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日益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只有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9. 材料分析题
(1)从实践背景来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从理论背景看,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列宁虽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斯大林曾认为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他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
10
毛泽东在考察苏联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它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的深刻论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努力探寻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2)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1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