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1)
(1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亭记》) (1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出师表》) .(19)是以谓之“文”也(因)(《<论语>十则》) (20)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2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八下《小石潭记》) (23)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 (二)用作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 (25)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6)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7)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不敢出一言以复 (28)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9)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30)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七下《出师表》) .
(31)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以彰其咎 (3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33)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以便)(《出师表》) 2. 表结果,相当于“以致”
(3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出师表》) (35)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出师表》) 3.连词,表承接(顺接),相当于“而”,不译 (36)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7)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三)动词
1. “以为”“认为”
(39)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4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觉得)(《三峡》) 2. “用”
(4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四)副词 1.“用来”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2.“??的原因”
③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5
文言虚词“于”“乃”“虽”的基本用法
五、于(介词)
1. 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从”“向”“到”。 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⑤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⑧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南阳(《出师表》) ⑨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记》)
⑩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欲报之于陛下也 (1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12)于时冰皮始解(《满井游记》)
(13)此之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上“在”) (14)舜发于畎亩之中(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从)(《满井游记》) (1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送东阳马生序》) (1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舜发于畎亩之中》) (18)皆朝于齐(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1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出师表》) 还于旧都 (20)相与步于中庭(在、到)(《记承天寺夜游》) 2. 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对于”“与” (21)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25)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6)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 引出比较的对象(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比”“过” (28)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2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4.引出原因,相当于“由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七、虽
1.连词,表让步假设,可译为“即使”(一般放在主语前头) 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6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④故虽有名马(《马说》)
⑤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2.连词,用于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尽管”。 ⑥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 ⑦游人虽未盛(《满井游记》)
⑧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附】虽然
“虽”常和“然”连用。文言的“虽然”等于现代说的“虽然如此”。其中“虽”是连词,等于“虽然”;“然”是指示代词,等于“如此、这样”。文言的“虽然”一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虽然”来对译,而要用“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九、者
代词,“者”字的基本功能是附加在别的词或短语后边,它前边的词语组成“者”字短语。“者”字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
1.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后,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①京城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②后遂无问津者(??的人)(《桃花源记》)
③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的人)(《醉翁亭记》) ④似与游者相乐(八下《小石潭记》)(??的人) 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的地方) ⑥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的)(《醉翁亭记》) ⑦以中有足乐者(的事)(《送东阳马生序》)
⑧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鱼我所欲也》) ⑨同予者何人(的)(《爱莲说》)
⑩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的)(《满井游记》) 2. 用在数词后边,相当于“个”“样”“种”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4. 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1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的原因)(《邹忌讽齐王纳谏》)
5. 用在定语之后,表示定语后置。
(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5)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