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1)
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一、之
(一)最常用的是作助词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七下《爱莲说》) 花之富贵者也 ②前人之述备矣(八上《醉翁亭记》) 四时之景不同 宴酣之乐 ③行道之人弗受(九上《鱼我所欲也》)
④臣之妾畏臣(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九下《送东阳马生序》)
⑦居庙堂之高(高位)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边 远的地方)则忧其君。
2.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这个句子不独立成句:或者只作全句的一个成分——主语、宾语、状语,或者是复句的一个分句。)
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九 下《送东阳马生序》) 不必若余之手录 ⑩晶晶然如镜之新 开,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
(11)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1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3)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4)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15) 王之蔽甚矣(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1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八下《陋室铭》)
3.语气助词,表停顿,或舒缓语气,可不译。在时间词、个别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后,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8)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19)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21)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舒缓语气)(八下《满井游记》) 4. 语气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放在前置宾语和动词谓语之间) (22)何陋之有?(八下《陋室铭》) (二)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1. 一般为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他们” (23)属予作文以记之(它,指这件事)(《岳阳楼记》)
1
(24)学而时习之(它,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十则》)
谓之“文也”(他); 从之(代善者); 默而识之(指代学习所得) (25)乃记之而去(它)(《小石潭记》) (26)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2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 (28)暮寝而思之(代这件事)(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他) (29)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弗之怠(代“笔录”) (30)登轼而望之(它,代指齐军)(《曹刿论战》) 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3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代“这种信念”)(《鱼我所欲也》) (32)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代词,指春意)(《满井游记》) (三)动词,可译为“到??去”(“往”、“到”) (34)已而之细柳军 (八下《细柳营》
二、其
(一)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 们的”也有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后起之义)
①望其旗靡(他们 的,代指齐军)(《曹刿论战》) ②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③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论语>十则》) ④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的,代“是人”)(《鱼我所欲也》) ⑤增其旧制(它,代岳阳楼)(《醉翁亭记》)
⑥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他,指先生)(《送东阳马生序》) ⑦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他们)(《送东阳马生序》)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它)(《马说》)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其中的” ⑨不能名其一处也(其中的)(七下《口技》) ⑩其西南诸峰(那)(《醉翁亭记》) (11)其喜洋洋者矣(那)(《岳阳楼记》) (二)句中语气词
1.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13)其真无马邪?(《马说》)
2.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其实” (14)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三)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1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
2
三、而
1.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 “并且”或不译(没有主次、先后关系) ①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七下《口技》) ②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溪深而鱼肥 ③学而不厌(不译)(《<论语>十则》) ④敏而好学(又)(七上《<论语>十则》)
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八上《醉翁亭记》) ⑥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⑦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连词,表示承接(顺承、相承)关系(有先后关系),相当于“就”“才”“然后”“于是”或不译
⑧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⑨学而时习之(然后)(七上《<论语>十则》) ⑩温故而知新(就)(七上《<论语>十则》)
(1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不译)(八上《醉翁亭记》) (1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日出而林霏开;游人去而禽鸟乐 (15)后天下之乐而乐(才)(《醉翁亭记》) (1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就)(《鱼我所欲也》)
(17)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妻曰(于是)(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18)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3.连词,表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20)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21)而此地适与余近(《满井游记》)
4.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可是” “然而” (2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七上《<论语>十则》) (2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八下《爱莲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4)由是则生而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25)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26人不知而不愠(七上《<论语>十则》)
(2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九上《马说》) (以上“却”) (28)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9)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九上《满井游记》)
3
(3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九上《马说》) (以上“可是”)
5.连词,表修饰(偏正)关系,相当于“地”“着”或不译(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行为的目的、原因、方式、情态、时间等)
(32)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33)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4)默而识之(地)(七上《<论语>十则》) (35)临溪而渔(《醉翁亭记》);杂然而前陈者 (36)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37)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38)窥镜而自视(《邹忌讽齐王纳谏》)
(39)呼尔而与之(着)(《鱼我所欲也》) 蹴尔而与之(着)
(40)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九上《满井游记》) (4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来)(九上《马说》)
执策而临之(九上《马说》) 6. 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因而”
(4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四、以
(一)用作介词。
1.介词,介出动作、行为的工具,相当于“用”“把” “拿” ①必以分人(把)(《曹刿论战》) ③咨臣以当世之事(拿、把)(《出师表》)
④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⑤以衾拥覆(用)(《送东阳马生序》) ⑥撰长书以为贽(《送东阳马生序》)
2.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的凭借,相当于 “靠” “凭”“凭借” ⑧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凭借)(《曹刿论战》) 何以战(凭、靠) ⑨何以谓之“文”也(凭)(《论语十则》)
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凭借)(七上《论语十则》) (11)生以乡人子谒余(凭??的身份)(《送东阳马生序》) 3. 介词,相当于“按照”“根据”
(1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曹刿论战》) (13)策之不以其道(按照)(《马说》)
4.介词,介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14)以是人多以(把)书假余。(因)《送东阳马生序》) (1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