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从头开始
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 非南版
①、澳门最早的广播电台于1933年8月26日开播,是一些专业人士作为业余爱好开办的,
呼号为“CON-MACAU”。用葡萄牙语播送音乐和新闻。
③、1984年5月13日,澳门广播电视公司经营的澳门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澳门第一家电
视台。
④、在香港回归前,1998年1999年,澳门的蔡氏兄弟影视公司和中华海外联谊会、广东有
线电视台联合投资,由澳门蔡氏影业公司负责制作,拍摄了30集大型电视系列节目《细说澳门》。
在海内外介绍澳门的众多影视作品中,它是迄今为止篇幅最长、最为详细地介绍澳门从古至今方方面面的电视节目,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视性为一体的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① 澳门卫视最先开播的是旅游频道。习惯上称为澳门卫视旅游台,它是全球最早开办的华
语卫视旅游台。
2回归前后的澳门广播电视事业
澳门回归前后,澳门广播电视事业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特别是1999年,被视为澳门广播电视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①、澳门广播电视公司(简称“澳广视”,葡文缩写TDM)的股权变更和增办本地节目。 在香港回归前,1998年1999年,澳门的蔡氏兄弟影视公司和中华海外联谊会、广东有线电视台联合投资,由澳门蔡氏影业公司负责制作,拍摄了30集大型电视系列节目《细说澳门》。在海内外介绍澳门的众多影视作品中,它是迄今为止篇幅最长、最为详细地介绍澳门从古至今方方面面的电视节目,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视性为一体的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②、开办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 澳门卫视最先开播的是旅游频道。习惯上称为澳门卫视旅游台,它是全球最早开办的华语卫视旅游台。 澳广视电台由于政府拥有一半以上股份,从性质上应是公营电台,而绿村电台则为澳门纯粹的、惟一的民营台。 ③、加强与内地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节 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
①、1968年7月31日,“中国广播公司”在台北地区调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标志着台湾
广播进入调频时代。 ②、1973年8月1日,“中国广播公司”在台北设立新闻专业台,这是台湾第一座新闻专业
电台。
③、台湾的民营广播电台大豆开办于台湾,只有民本、益世、凤鸣几家是从大陆搬迁到台湾
的。
益世广播是台湾惟一的宗教性广播电台。 2“综艺节目”亦或称为“明星制节目” 所谓“综艺节目”亦称“明星制节目”,就是在一个较长的广博时间段内,分为许多小单元,每个小单元包括一项内容。所谓“明星制”,是指节目的主持人以其个人声望、气质、个性来吸引听众。电台为每一位节目主持人配置幕后工作人员,以塑造主持人的个人声望。“综艺节目”的盛行,扩大了广播节目的影响,也提高了广播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台湾广播界涌现了一批广播明星,许多广播节目主持人成为社会知名人士,妇孺皆知。 3“中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可以分为对大陆广播、对海外广播和对台湾省内广播三个方面 ①“中国广播公司”的对大陆广播开始于1950年;
②“中国广播公司”对海外广播开始于1949年10月10日,正式以“自由中国之声”呼号,对海外广播;
21
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 非南版
④ 台湾省内的广播是通过设在台北、台中、高雄、新竹等地的广播电台进行。
4台湾电视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1961年10月,为了迎接电视时代的来临,台湾当局通过了《电视广播电台设置暂行规则》、《黑白电视广播技术标准规范》、《电视广播接收机登记规则》三个法规,确立台湾电视采用NTSC制。此后,台湾相继建成了“台视”“中视”“华视”三座电视台。
①、1962年2月14日,台湾“教育电视实验广播电台”开播,这是台湾第一座电视台。 ②、1962年4月28日,台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视”TTV)正式成立。台
湾第一家商业电台
③、1968年9月3日,“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视”CTV)在台北市中山
堂成立。
④、1968年12月,台湾有关当局为加强军中政治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经协商决定,合作
扩展教育电视台,并开始研讨筹备事宜。
1970年8月,正式成立“中华电视台筹备委员会”,负责各项筹备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财团法人中华电视台”(简称“华视”CTS)于1971年10月10
日试播成功。
“华视”成立后,台湾电视事业进入“台视”“中视”“华视”三台鼎立时期并一直延续至
1997年。
5“开放天空”后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
一直以来,台湾当局一直借口海峡两岸形式紧张,对广播电视业进行管制。1993年,迫于民众压力,开放广播频率,为台湾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契机。特别是“天空开放”政策,使境外卫星电视长驱直入,加上有线电视合法化,星网联手,使台湾广播电视业的竞争如火如荼,传统电视遭受致命冲击。90年代后期,民视、公视又相继开播,台湾广播电视业步入了名副其实的“战国时代”呈现出一下特点: 第一、开放频率,广播电视逐年增多; 第二、“第四台”合法,有线电视蓬勃发展;
1993年8月11日,台湾第一部《有线电视法》公布实施,使“共同天空”及“第四台”纳入管理,由地下非法经营转到地上合法经营,台湾有线电视事业从此走上蓬勃、有序的发展之路。 第三、“开放天空”,卫星电视发展迅速;
①原有线电视播送系统,大都改用卫星技术传送节目,这是台湾卫星电视的第一阶段;
②卫星与有线电视结合的新时代,也是卫星与有线电视结合的新时代,也是卫星电视在台湾发
展的第二阶段。
第四、相继开办“民视”、“公视”;民视”、“公视”先后开播后,打破了台湾无线电视三十多年
三足鼎立的局面,从此台湾的无线电视市场形成了五台竞争的态势。
第五、成本核算,独立节目供应过半 第六、互利双赢。两岸交流成绩斐然。
第1步:《锦绣山河》是台湾在电视上正式放映的第一部大陆风光片,不过是剪辑外国人在大陆摄制的节目,这是台湾当局开放大陆电视节目的第一步。
第2步:允许台湾电视节目制作人赴大陆摄制的节目在台湾电视台播出。
台湾艺人凌峰是冒着风险来大陆拍摄电视节目的第一人《万里江山—大陆寻奇》在“中视”播出,连续三年被评为最受电视观众喜欢的节目第一名,并几次获得文教资讯节目类“金钟奖”。
第3步:两岸广播电视交流由基本单向变成双向,这是两岸广播电视交流的第三步。 第4步:大凡在大陆收视率较高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在台湾播出的收视率也同样不低,
22
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 非南版
这是两岸广播电视交流迈出的第四步。
第5步:1995年9月27日19点20分至25分,中央电视台第四套的《中国新闻》在TVBS的新闻中直播了5分钟,这是《中国新闻》首次在该台直播,也是两岸电视界的一次成功合作。 14、“共同天线”和第四台 早在1979年,台湾花莲县丰滨乡的电器行,为销售电视机而架起天线传送“台式”节目,服务范围500余户,这被认为是台湾首家非正式的“共同天线”。
1972年,台湾的基隆市首次出现以电缆线传送录像节目至订户收看的有线台,除转播三家无线电视台节目外,也播送当地观众喜爱的其他录像节目,相对于三家无线电视台而言,这在当时被称为“第四台”。共同天线”和“第四台”构成了台湾有线电视的雏形。
15、香港、澳门及台湾,由于不尽相同的政治、历史背景,广播电视的创办和发展也有各自
的轨迹与特色。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归纳出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
①、这三个地方,香港和澳门虽然已经先后回归祖国,但仍然实行“一国两制”,它们
的社会制度仍然是资本主义,因此,这三地的广播电视,从性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广播电视,虽然其中有政府出资经办的电台,(如香港电台和政府控股的澳广视)但从性质上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它们在办台方针上依然崇尚西方式的“新闻自由”。
②、从经营方式上,基本上属于恶性竞争,以赚取利润为目标,较少考虑社会责任。 ③、由于历史原因,它们对广播电视的监管早就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法规和监管机制,并
且能够紧跟变化的形式,及时修订有关法规。
④、在体制类型方面,这三个地方既有政府出资办的或控股的广播电视机构,又有民营
的商业机构,还有弥补商业广播电视之空缺的公营广播电视台,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⑤、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之后,中央政府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基本法和国家对港澳在媒体
方面的方针政策,即港澳的传媒是两个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物,相信他们会管好。
尽管如此,香港和澳门的广播电视界在回归以后,更进一步加强了与内地同行的业
务合作,联合制作节目大大增多,相互购买节目的现象也在不断增加。回归之后的香港、澳门广播电视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有着以下四个特点: 新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是由国家主办经营的。
第一、 新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第二、 新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具有“一国两制”的特点。 第三、 中国正由广播电视大国向广播电视强国迈进。 第四、 中国正由广播电视大国向广播电视强国迈进。
2.几次广播工作会议
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1952年12 月1日到1952年12月11日,会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年多来广播事业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研究了存在的问题和缺点,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针和任务。在事业发展方面,提出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宣传方面,讨论了联系群众,联系实际,做好广播宣传的基本措施,提出了“精办节目”的口号,并强调指出,广播宣传的所有节目都必须把听众和经济建设联系起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任务而奋斗。 局长梅益在会上讲话,题目是《1953年广播工作的方针和任务》。讲话分为六个部分: (一)人民广播事业的基本情况和1953年的工作方针与任务;
23
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 非南版
(二)集中力量建设中央台,训练基本建设骨干; (三)调整人力,精办节目; (四)巩固广播收音网;
(五)统一广播工业生产计划;
(六)加强对地方广播的管理工作。会后,梅益向中共中央宣传部作了会议情况的报告。 中宣部批准了他的报告,认为会议确定的方针任务和办法是正确的,并电告各中央局、分局、省(市)委及宣传部,要求各级党委督促、帮助各地广播事业机关认真执行。 第二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1954年11月8日至1954年11月20日,传达了苏联广播宣传工作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研究广播宣传如何为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服务的问题,并讨论了改进我国广播宣传工作的方案。会议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广播内,广播工作仍以改进和提高节目质量为主,而为了改进广播工作,必须认真学习苏联广播工作经验。 第三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1955年12月5日至1955年12月22日,讨论我国广播事业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十五年远景规划轮廓草案,研究如何发展农村有线广播问题,明确了全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近期和远景的发展计划,并提出了发展农村广播网的方针和规划。 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1956年7月25日至1956年8月16日,根据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刘少奇关于广播工作的指示精神,主要讨论广播事业的体制问题,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标,关于广播宣传工作提出了要求,并明确了广播要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路。 局长梅益作了总结报告,题目是《让广播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报告的第一部分是向导个主要方针的检查: (一)关于广播电台既管宣传又管技术的问题;
(二)关于基本建设规则中先中央、后地方的问题;
(三)关于宣传工作中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问题; (四)关于发展广播收音网的群众观点问题; (五)关于业务领导和培养干部的问题; (六)关于领导作风的问题。
第二部分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改进广播宣传工作; (一)新闻报道要做到又多又快又短又好;
(二)要扩大节目取材的范围,加强和群众的联系,更多地关心和指导人民的生活; (三)要在广播中开展批评;
(四)关于发展广播宣传工作:要根据广播的特点来对待“百家争鸣”,要在广播中展开自由论;
(五)贯彻“百花齐放”的精神,办好文艺广播; (六)要让听众听到更多的节目 第五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1958年4月7日至4月18日,主要讨论广播工作“大跃进”的方针,目的以及在办节目和事业建设中怎样贯彻多,快,好,省的方针等问题这次会议提出广播有三个任务:宣传政治、普及知识、文化娱乐。会议强调要改进文风:广播稿件一要准确、二要鲜明、三要生动。局长梅益以《政治是广播工作大跃进的统帅》为题作了总结发言:
(一)关于广播工作“大跃进”的方针,指出节目工作“大跃进”主要是质量和数量的问题,提出广播有三个任务,即宣传政治、普及知识和文化娱乐,同时要注意改进文风 (二)关于广播事业的“大跃进”问题主要是规模和速度的问题;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