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化学选修4: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五) Word版含答案
(2)能说明第①步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2
a.Cr2O27和CrO4的浓度相同
-
-
2b.2v(Cr2O27)=v(CrO4)
-
-
c.溶液的颜色不变
(3)25 ℃向纯水中加入CrCl3固体后,所得溶液呈酸性,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回答);
(4)温度不变,向纯水中加入CrCl3固体,则水的离子积常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水的电离程度__________。
18.(13分)常温下,向25 mL 0.1 mol/L MOH溶液中逐滴加入0.2 mol/L HA溶液,曲线如图所示(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MOH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OH与HA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__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理由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
+
)______0.2 mol/L HA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填“>”“<”或“=”)。
(3)写出B点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点时,溶液中c(A)+c(HA)______2c(M)(填“>”“<”或“=”);若此时测得混合溶液
-
+
+
的pH=3,则c(HA)+c(H)=________ mol/L(数字表达式,不必算出具体结果)。
19.(14分)配制480 mL 0.5 mol·L
-1
+
的NaOH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仪器:完成本实验所必需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精确到0.1 g)、药匙、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等。
(2)计算:需要NaOH固体的质量为______。
(3)称量:①称量过程中NaOH固体应放于小烧杯中并放在天平的________(填“左盘”或“右盘”)。
②某学生先用托盘天平称量一个小烧杯的质量,称量前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天平静止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的偏右位置,说明此时左边质量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右边。假定最终称得小烧杯的质量为______(填“32.6 g”或“32.61 g”),请在表格中用“↓”表示在托盘上放上砝码,“↑”表示从托盘上取下砝码的称量过程,并在下图中标尺上画出游码的位置(画“△”表示)。
砝码质量/g 称量(取用砝码过程) 50 20 20 10 5 标尺:
(4)溶解、冷却。该步实验中需要使用玻璃棒,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转移、洗涤。在转移时应使用________引流,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定容、摇匀。定容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分)在10 L密闭容器中,A、B、C三种气态物质构成了可逆反应的体系;在400 ℃时,不同时刻A、B、C的物质的量如图所示。
(1)0~4 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min时,B与C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定温度下,在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B、C三种气态物质,下列不能判断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A、B、C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③混合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 ④容器内A、B、C三种物质共存
(5)保持400 ℃不变,若向5 L密闭容器中投入a mol A和2 mol B,达到平衡时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平衡常数不变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压缩容器体积 ②使用催化剂 ③增加C的浓度 ④压强不变,向容器中充入稀有气体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导学号75940281] 解析:选C。2H2O=====2H2↑+O2↑是吸热反应,说明2 mol H2O的能量低于2 mol H2和1 mol O2的能量。因由水制取H2耗能多且H2不易贮存和运输,所以氢能源利用并未普及,但发展前景广阔。
催化剂
2.[导学号75940282] 解析:选C。不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形成新化学键都要释放能量,A项错误;B项中等质量的硫蒸气放出的热量多,B项错误;C项中CH3COOH是弱电解质,电离需要吸收能量,故相同条件下,CH3COOH与NaOH反应放出的热量少,C项正确;D项中燃烧热是指在101 kPa时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当H2为2 mol时,ΔH应为2×(-285.8 kJ/mol)。
3.[导学号75940283] 解析:选C。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常数和化学平衡常数都是温度的函数,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都是吸热的,所以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常数均变大;而化学平衡常数则不一定,当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时,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常数变小,当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时,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常数变大。
4.[导学号75940284] 解析:选C。A项未用标准盐酸润洗滴定管;B项锥形瓶不能用NaOH溶液润洗;C项不会引起实验误差;D项指示剂变色后,要等半分钟,若溶液红色不恢复,才表明达到滴定终点。
5.[导学号75940285] 解析:选B。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具有更高的能量,若想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可采取的方法:一是升高温度,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从而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二是加入催化剂,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使更多的反应物分子成为活化分子,大大提高了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百分数。
6.[导学号75940286] 解析:选A。A选项加热蒸干灼烧后得到0.02 mol Fe2O3,质量为3.2 g;B选项加热蒸干灼烧后得到0.02 mol Na2CO3,质量为2.12 g;C选项加热蒸干灼烧后得到0.02 mol Na2SO4,质量为2.84 g;D选项加热蒸干灼烧后固体完全分解为气体。
7.[导学号75940287] 解析:选D。催化剂对反应的热效应以及H2O2的平衡转化率没有影响,故A、B错误;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选D。
8.[导学号75940288] 解析:选B。根据题意,a、b都是惰性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a极附近溶液呈红色,说明a极上有H2产生,电极反应式为2H+2e===H2↑,即a为阴极,则Y为正极,X为负极,选项B正确,A错误;Pt为阴极,Cu为阳极,则该装置为Pt上镀Cu,C、D都错误。
9.[导学号75940289] 解析:选C。NaHSO4溶于水后电离出H使溶液显酸性,与盐类水解无关,故选C。
10.[导学号75940290] 解析:选C。pH相同的一元弱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一元强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所以加入足量锌粉最终产生氢气的量,一元弱酸多。反应过程中,未电离的弱酸分子继续电离,H浓度比强酸大,反应速率弱酸大于强酸。
11.[导学号75940291] 解析:选A。0.1 mol/L甲溶液中c(H)>0.1 moL/L,可以确定甲为硫酸;Al3只能与Cl组成氯化铝,剩余离子可能组成氢氧化钠、碳酸氢钡或氢氧化钡与碳
+
-
+
+
+
+
-
酸氢钠,将少量乙溶液分别滴入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时,均有白色沉淀生成,可确定乙可能是碳酸氢钡或氢氧化钡。则丙为氯化铝,丁是氢氧化钠或碳酸氢钠。
12.[导学号75940292] 解析:选B。A项中氨水与盐酸混合后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铵,所以溶液显酸性,A错。B项中NH4Cl与NaOH溶液混合后恰好反应生成NH3·H2O和NaCl,溶液显碱性,B正确。C项混合后溶液中溶质为CH3COONa,CH3COO水解使c(Na)>c(CH3COO),C错。D项混合后溶质为CH3COOH、HCl、NaCl,溶液显酸性,D错。
13.[导学号75940293] 解析:选D。若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即增大压强),假设平衡不移动,A的浓度为原来的2倍,而实际A的浓度为原来的2.1倍,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逆向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故m+n
14.[导学号75940294] 解析:选D。A.根据表格中数据,容器Ⅰ和容器Ⅲ中起始物质的量都是0.20 mol,温度在387 ℃时,达到平衡时CH3OCH3的物质的量为0.080 mol,而温度在207 ℃时,达到平衡时CH3OCH3的物质的量为0.090 mol,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选项错误。
B.由于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因此容器Ⅰ和容器Ⅱ的平衡为等效平衡,故CH3OH的体积分数一样大,B选项错误。
C.容器Ⅰ的温度高,反应速率快,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短,C选项错误。
0.15×0.100.0802
D.容器Ⅰ中的K=≈0.67,因此Qc 15.[导学号75940295] 解析:选C。在干电池中,Zn作负极,被氧化,B正确。氢氧燃料电池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且工作的最终产物是水,故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D正确。C项忽略了硫酸铅在该极上析出,该极质量应该增加而非减小,C不正确。 16.[导学号75940296] 解析:选D。根据电池总反应可以看出Cl2得电子,Ag失电子,所以在原电池中Cl2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Ag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反应为Cl2+2e - - - + ===2Cl,A项错误。因为电解质溶液为盐酸,所以负极上Ag失电子生成的Ag随即与附近 - -+ 的Cl反应,B项错误。用氯化钠代替盐酸后,电极反应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当电路中转移0.01 mol e时,负极生成0.01 mol Ag,由于Ag+Cl===AgCl↓,所以消耗0.01 mol Cl,由于电荷守恒,同时有0.01 mol H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转移至右侧,D项正确。 + - + + -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