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课题方案
精品文档
(二)课题特色及创新之处
1.示范性:本课题涉及的内容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是推进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创新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渗透性: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教师和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粉笔、铅笔那样得心应手。
4.主体性:建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 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本课题的 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程的工具,而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中,通过信息技术掌握学科课程的内容,学科课程内容中又蕴涵信息技术,如数学课程包含对各种计算软件的运用,部分物理、化学实验通过自制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语文课程掌握各种文字处理软件等等。使信息技术不再 游离于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外,而是真正地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近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易受教育环境、教育手段、教育信息的刺激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走出传统的“黑板+粉笔+教材”的传统模式,应该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拓展与优化教育环境,以此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
(二)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不断地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武装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以实现教育手段的最优化。
。
5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四、研究的政策依据
(一)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其主要要素有以下五个层面的内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的现 代化,教育主体行为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和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二)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 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准。在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使教育科研网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
(四)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丰富和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论。
(二) 实践意义
1.探索 在中学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
2.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让信息技术为培养出一代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
6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3.全面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
4.为进 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学校发展的新路子。
六、课题的研究原则 (一) 主体性原则
教育教学 过程是认识与交往相统一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这种实现共同目标的认识和交往活动,必须依据于师生都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要师生的共同参与才能有效地辅助教学。
(二) 实践性原则
要求师生 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素质,掌握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三) 开放性原则
研究时间 是开放的,师生随时都可以去学习、操作、研究;途径也是开放的,师生可以通过自学、探究、实践、询问等多种方式获取知识。
(四) 主动性原则
师生主动 参与实验,主动上机操作、学习、探索,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与学中去。 七、课题的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建立校园信息网络系统,营造全新的信息化育人环境。
2.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包括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艺术和综合实践等学科整合而成的各学科教学模式或教学法。
3.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新型教师队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寻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经验和管理机制,优化学生的学习资源,合理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与办学效益大幅度提高。
。
7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 总课题分为3个子课题实施研究
1. 教师信息技能的培训研究,通过培训与研究,使实验教师切实掌握开展实验应具备的信息技能;
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 通过研究,构建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艺术、综合实践和自然科学学科相整合而成的各学科教学模式或教学法。
3.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各学科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促使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主,以调查法、文献法为辅。 1.研究假设
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构建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促进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2.信息 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措施 (1)配 置高效实用的硬件与软件设备
根据条件和能力的要求,本着积极、慎重、稳妥的原则,采取统筹 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来建起以全面应用、教学为主为基本特征的校园网。建校园网的基本思想应该是:面向教师、面向学生、面向信息资源和面向管理。而四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学生。
(2)利 用网络教育资源,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水平和效率
主要培训设计及实施:
①各学科 《课程标准》的通识性及学科性培训。
培训目的:深入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教育思想。 承担部门:教导处
培训时间:8月 下旬通识性培训学科性培训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
。 8欢迎下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