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诵读演讲比赛
《寻隐者不遇》经典诵读比赛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一、知作者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人贾岛的作品。贾岛,字浪仙,因在写诗方面十分讲究遣词造句,因此素有“苦吟诗人”之称。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在这首诗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二、创作背景
此诗是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三、大致诗意
一天,贾岛到山中拜访贾岛却没有遇见他,恰巧在松树底下遇到了隐者的弟子,便问隐者的弟子他师傅的去向,弟子告诉我他师傅上山采药去了,只是知道就在这座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道他具体在何处。
四、诗词鉴赏
(一)语言简练,内容丰富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松下、云深,既写出了隐者的居住环境,也侧面通过环境写出隐者有着如同松树一样的高洁,白云一样的闲适,不问世事。有人物——童子、隐者、以及作者自己。有情节——寻访隐者却没有遇到。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而且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即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第二句说:言师采药去,即“我的师傅去采药去了。”“隐者” 外出采药应该是童子的所答,所答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直接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点明贾岛的一定是问了童子:“你的师傅具体在山的哪一个位置?”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二)善于抒情,情感波折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三)看似无华,实则讲究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随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在最后我跟大家分享一首贾岛的诗《题李凝幽居图》,这首诗也能够体现贾岛用词的准确性。希望有机会能跟大家一起交流这首诗,谢谢。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 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作者)正在月下敲响山门。
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
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再来拜访,决不食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