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备课和撰写教案的指导性意见 - 图文
河北农业大学教案(章节备课)
学时:4 章节 第二章 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设计 1.了解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疲劳强度的基本理论。 2.熟悉疲劳失效的过程、应力循环特征及术语、常见的交变应力规律。 3.掌握?—N 疲劳曲线,机械零件的持久极限计算。 4.掌握工程应用分析时的简化处理方法。 5.掌握单向稳定变应力时的强度计算方法。 重点: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疲劳失效的过程、应力循环特征、常见的交变应力规律、?—N 疲劳曲线、机械零件的持久极限计算、机械零件的持久极限的简化处理方法。 难点:单向稳定变应力时的强度计算方法。 基本知识:疲劳破坏的特点、疲劳极限、疲劳寿命、变应力的类型与特征参数。 “三基”分析 基本理论:?—N 疲劳曲线,机械零件的持久极限计算。 基本方法:机械零件的持久极限的简化处理方法、受单向稳定变应力时的安全系数、受复合应力时的安全系数、许用安全系数。 教学内容(4学时): §1概述(0.3学时) §2 疲劳曲线和疲劳极限应力图(1.4学时):疲劳曲线、疲劳极限应力图 §3 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0.3学时) §4 受稳定循环应力时零件的疲劳强度(1.5学时):受单向稳定变应力时的安全系数、受复合应力时的安全系数、许用安全系数 §5 受规律性不稳定循环应力时零件的疲劳强度(0.5学时):Minar法则、疲劳强度计算 教学方法:课堂以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配合。通过多媒体图片分析疲劳失效的过程与特点、应力循环特征、疲劳极限、疲劳寿命、变应力的类型与参数等基本知识。对于?—N 疲劳曲线,机械零件的持久极限计算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采用板书讲述。 本章思考题 教材P.38 教 材:《机械设计》第四版.李建功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8月. 课程设计教材:《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第四版,陆玉.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7月. 辅 助 教 材 :《机械设计作业集》第三版.王凤礼 杜立杰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点和 难点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主要 参考资料 备注 河北农业大学教案(课时备课)
第1次课 2学时
课题 第二章 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设计 §1概述 §2 疲劳曲线和疲劳极限应力图 §3 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1.了解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疲劳强度的基本理论。 2.熟悉疲劳失效的过程、应力循环特征及术语、常见的交变应力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3.掌握?—N 疲劳曲线,机械零件的持久极限计算。 4.培养工程应用分析时的简化处理方法。 重点: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疲劳失效的过程、应力循环特征、常见的交变应力规律、?—N 疲劳曲线、机械零件的持久极限计算、机械零件的持久极限的简化处理方法。 难点:机械零件的持久极限计算。 1、教学内容 §1概述:疲劳失效的过程、应力循环特征参数、常见的交变应力规律 §2 疲劳曲线和疲劳极限应力图:疲劳曲线、疲劳极限应力图 §3 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应力集中的影响、尺寸的影响、表面质量的影响、综合影响系数 2、讲授要点 首先介绍零件的失效形式,以及应力循环特性。强调在进行强度计算时的极限应力线图是利用很少的几个实验数据近似地求得在工程应用上足够精确的极限应力线图。这一思想具有普遍意义。 疲劳曲线、疲劳极限应力图:强调图线的意义、特点与用途。 说明零件的极限应力线图源于材料极限应力线图,主要考虑综合影响系数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 与要点 K?对应力幅的影响;介绍K?的意义及查表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以讲授为主,适当提问。在应力循环特征参数结束后,根据幻灯片的图片可以提问学生对称循环、脉动循环和静应力的特征参数。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配合。通过多媒体图片分析疲劳失效的过程与特点、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应力循环特征、疲劳极限、疲劳寿命、变应力的类型与参数等基本知识。对于?—N 疲劳曲线,机械零件的持久极限计算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采用板书讲述。 幻灯片设计: 幻灯片的设计上要注意同一个图片的重复使用问题。 板书设计: §2-2 疲劳曲线和极限应力图 一、疲劳曲线 两个概念: 1)材料的疲劳极限:在应力比为r的循环应力作用下,应力循环N 次后,材料不发生疲劳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二、极限应力图 极限应力图是在疲劳寿命N 一定时,表示疲劳极限与应力比之间关系的线图。 ?????m???a 2)疲劳寿命:材料疲劳失效前所经历的应 力循环次数。 板书设计或 幻灯片设计 注意: 应力比r不同或疲劳寿命N不同, 疲劳极限则不同。在疲劳强度计算中,取 疲劳极限作为极限应力。 注意:极限应力图要连续使用,要画在右上角位置,直到推导出零件的极限应力图。 作业布置 教材P.38 2-1 教 材:《机械设计》第四版.李建功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8月. 课程设计教材:《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第四版,陆玉.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7月. 辅 助 教 材 :《机械设计作业集》第三版.王凤礼 杜立杰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主要 参考资料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重点与难点把握得当,提问等师生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效果良好。在影响零件疲劳强度主要因素的系数查表时讲的稍为简单,下课学生问得较多,以后要在课堂上要详细介绍,为轴的设计与手册的使用奠定基础。 河北农业大学教案(课时备课)
第2次课 2学时
课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点和 难点 §4 受稳定循环应力时零件的疲劳强度 §5 受规律性不稳定循环应力时零件的疲劳强度 1. 掌握单向稳定变应力时的强度计算方法。 2. 了解规律性不稳定变应力时的强度计算方法。 重点:单向稳定变应力时的强度计算方法。 难点:单向稳定变应力时的强度计算方法。 1、教学内容 §4 受稳定循环应力时零件的疲劳强度(1.5学时):受单向稳定变应力时的安全系数、受复合应力时的安全系数、许用安全系数 §5 受规律性不稳定循环应力时零件的疲劳强度(0.5学时):Minar法则、疲劳强度计算 2、讲授要点 单向稳定变应力的计算方法是基础,要重点介绍:教学内容 与要点 ?a?c、 ?m?c、?m?min?c三种应力变化规律时零件的极限应力点在什么位置;三种应力变化规律中的疲劳强度区和屈服强度区的安全系数计算的理论与方法;三种应力变化规律中的两个安全系数S?和S?a计算方法。 介绍双向稳定变应力时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是以单向稳定变应力的计算方法为基础。 讲清楚单向不稳定变应力时疲劳强度计算的依据是疲劳损伤累积假说,是一个基于能量观点的假说。注意其公式反映了总和损伤率的统计关系,与真实的实验数据有一定的差距,作为概念在工程上还是可用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