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三 1.1.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
(2)火药主要为巩固专制集权的征伐战争服务;
(3)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远航外,并不像西方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开掘世界市场。 10.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 )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
【解析】选B。图片中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被称为汉赋四大家。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是先秦的《诗经》,与汉赋不符,故A错误;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汉武帝时期这一气势恢弘的时代,故B正确;C是北宋以后文学的主要特点;汉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并不重视主观意志和情感的抒发,故D错误。
11.(2015·新疆二模)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 ( ) A.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 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 C.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 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
【解析】选C。佛教的传播反映出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人们思想落后的现实,故A错误;文学作品有虚构之处,它所反映的历史是否真实有待考证,故B错误;由“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代表市民的价值取向,能够影响百姓的行为,故C正确;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其真实性有待考证,故D表述过于绝对。
12.(2015·衡水三模)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 ) 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5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俱备
【解析】选A。由题干材料中“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见诗如见画”等可知,诗作描绘的绘画是文人画,其风格是重视写意,故A正确、D错误。重视写实、浓墨重彩是西方绘画的风格,故B、C错误。 二、非选择题(2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儒学自身有一“内在的转向”,即在明初“致君尧舜”、“得君行道”之途径被堵塞之后,很多儒者转而采取了“移风易俗”的下行路线,如王阳明学派便转以“致良知”为务,以曲线方式抗拒专制。
——张云江《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儒学”镜像》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沃尔夫在其《哲学国王和一统天下的哲学家》中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自然法则所赋予人的理性和力量,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一直被深受儒家思想、道德和智慧教育并影响的开明君主所统治。
材料三 中国人“专制”“一尊”的思想,用来讲孔教,讲皇帝,讲伦常??固然是要不得,但用来讲德谟克拉西,讲布尔什维克,讲马克思主义??还是一样的要不得。反之,用科学的精神(分析条理的精神),容纳的态度来讲东西,讲德先生和赛先生固佳,即讲孔教,讲伦常,只是说明他们的真相,也岂不甚好。
——张耀杰《北大教授与<新青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儒学发生“内在的转向”的原因有哪些?(8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沃尔夫对儒学的态度并说明你的依据。(6分)
(3)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评析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此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2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中“抗拒专制”和明清之际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趋势、思想文化新特点等所学知识说明。第(2)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二中的“是因为它一直被深受儒家思想、道德和智慧教育并影响的开明君主所统治”,提出作者的态度和依据。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的“用科学的精神、容纳的态度来讲东西,讲德先生和赛先生固佳,即讲孔教,讲伦常,只是说明他们的真相,也岂不甚好”等信息概括作者对待儒学和西学的态度,然后采用辩证的方法进行评述。
答案:(1)原因:明清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使许多具有“限制君权”精神的儒学家失去了发展余地;明清时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儒学家产生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一些儒学家以教化百姓、“致良知”为己任,使儒学走向以净化社会道德为主的道路。(8分)
6
(2)态度:肯定儒学的积极作用。(2分)
依据:材料的表述表明沃尔夫对中国的开明专制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他认为开明专制是在儒学影响下形成的。(4分)
(3)思想:材料认为全盘否定儒学和全盘接受西学都是不正确的,要用科学的精神对东西方的思想进行分析。(2分)
评析:此思想有一定的道理。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学虽然有维护皇权和封建纲常的一面,但儒学内容博大,其中也有限制君主专制和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的一面,所以全盘否定儒学是不正确的;西方的学说,无论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还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而不能一味接受。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儒学是旧思想、旧道德所依赖的理论基石,要想让中国的社会思想能较快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的需要,就要彻底否定旧思想、旧道德的儒学而接受新思想,如果按材料中的观点,虽有利于科学地对待东西方文化,但并不利于中国近代急于实现民主政治的需要。所以材料中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10分) 14.(2015·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文明是多元、平等和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的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7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两部史学著作记述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这样记述“世界历史”的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并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发展的因素。(1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一中两部史书所记载的主题及涉及的范围回答;第二问可以从生产力水平、民族意识、地理知识及世界联系的程度等角度分析。第(2)题第一问由材料二中“??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政权颁行??”“天象观测有助于??”“日食记录”等信息和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从机构设置、完善历法、仪器制造、观测记录等角度概括;第二问由材料二中的“从政治角度解释”天象及古代科技的指导思想、服务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
答案:(1)共同点:以本民族历史为中心,观察周边世界;把已知地理范围视为“世界历史”。(4分)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地理知识和民族意识局限;古代世界文明处于分散隔绝状态。(6分)
(2)表现:中央政府支持和组织建立专门的机构;多种观测仪器的制造和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历法不断完善。(8分)
因素: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8分)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