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六坝学区王官小学 王典喜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坐在一起畅谈,谈教学理念,谈设计意图。其实,做一个好老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的职业是神圣的。可以说,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都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下面,我就《乘法分配律》一课,谈一谈我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意图。(具体说课过程附后) 第一部分:导入部分
引入数学家波利亚的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这样理解更深刻。”其设计意图是焕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探索的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分三个环节
环节一:尝试性练习(课件出示的那两道练习题),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试用两种方法解题,可以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证明,补充实例,让学生试探,比直接出示例三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解题,突出算式特点,进而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生成过程与变成特做铺垫,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二:教学例3,提出问题——看主题图找已知条件——口述编题——解决问题——梳理算法——发现规律。
1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观察上面每组算式的结构特点,并通过对比——三组不同的算式的结果相同,表明三个算式有相等关系——让学生历经判断与归纳推理的过程,进而发现、总结一般规律:左边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结果相等。——引出乘法分配律结论。这就降低了难度,收“水到渠成”之效。
环节三:以你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这一设计,巧妙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历经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过程。
第三部分:总结部分
让学生谈自己听课的收获。有的同学说,我知道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有的同学说我会用乘法分配律了,还有的说,我发现利用乘法分配律解题很简便。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如此,教师提出质疑: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乘法分配律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最大区别是什么?这一点教师有必要指出,让学生清楚。
同时让学生也提出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如:(1)在乘法与减法的运算中是否存在乘法分配律。
(2)在除法中是否存在分配律。
这就是课堂的延伸,知识的延续,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实际问题。
2
最后教师畅谈: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希望同学们尽情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结束本课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讨的过程,不断追寻的过程。当然,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最后把一句话送给大家:记录真实的课堂,定格精彩的瞬间,触摸细节的意蕴,让每节课发出自己的声音。谢谢大家!
3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