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鄂尔多斯名称的变迁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含义为“宫帐群落”。经典的蒙古史籍通常译成“斡尔朵”。“斯”是复数词,意在“很多”。“斡尔朵”一词产生很早。成吉思汗时代,它专指大汗休息的地方,主要的后宫。 成吉思汗一生有四位重要夫人,统领着这些丽妃组成的后宫帐,至蒙古汗国建立之后,除了李儿贴夫人统领后宫帐在汗国老营外,其他三位夫人统领的后宫帐都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四大后宫帐就叫“四大斡尔朵”。每一个“斡尔朵”还有服务系统、警卫系统和供应系统,不会少于一千人。这一千人中,有宫女、有役杂、有侍卫;有女、有男。蒙古汗国一直到元朝,都没有阔人,没有宦官。警卫系统对于后宫(斡尔朵)的守护完全依赖于对性权力的忠诚。
鄂尔多斯部落与我们上面描述的“斡尔朵”含义有很大的区别,所共同的就是对成吉思汗的忠诚。
鄂尔多斯部落产生于成吉思汗逝世以后。
成吉思汗死后,由于他对蒙古汗国和蒙古民族的特殊贡献,使得人们对他的祭祀成为必须要提到重要位置的大事情。遗体是无法找到了,埋葬地也无法找到,只好特别祭祀圣主成吉思汗的遗物。如此,便需要一些人专门去从事祭祀这些遗物。到了元代的至元年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建立专门祭祀成吉思汗的圣陵人白室帐群;从成吉思汗麾下八位战将的后代中抽调组成鄂尔多斯部落;颁定关于祭祀成吉思汗的祭文、仪规,确定四季大祭。
鄂尔多斯部落形成了,它的职责就是守护和祭祀圣陵人白室。鄂尔多斯部落长期活动于肯特山南的蒙古老营。
公元1368年,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妥欢贴木儿退离大都(北京),向漠北草原退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漳组织军队向北追击,到了明成祖朱律(永乐皇帝)时,对蒙古的进攻更是猛烈。在这种强势的进攻之后,东部的鞑靼蒙古和西部的瓦刺蒙古开始内战,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下,鄂尔统开始迁徙,先向西,又向南,至十五世纪末叶,带着他们的神圣职责,带着巨大的圣陵八白室,漂徙到了“河套”之地,漂徙的时间至少有五十年之久,在长期的迁徙和征伐过程中,融合了许多游离的游牧部落。
然而,无论部族成份多么复杂,鄂尔多斯依然是完整的。庄严肃穆的祭典之礼和欢快活泼婚礼已经由很多学者、文人著述见诸典籍。从中可以读到诙谐和欢快,也可以读到深沉、哀怨和忧伤,当这些基调与鄂尔多斯高原的雄浑相和谐,便强化了鄂尔多斯的雄壮感和崇高感,也给这个部族注人了一层深沉、醇厚的性格背景。
十九世纪末,鄂尔多斯接受清皇室下令开垦草牧场的事实,各地的汉族农民蜂拥而至。这些来自晋西北、陕北的汉族农民成为鄂尔多斯新的组成部分,汉族百姓携带着他们同样久远的历史痕迹,共同耕耘、共同架接着鄂尔多斯的文明。
一百年来,蒙汉融和形成的宽阔、善良的地域品格,为日后鄂尔多斯能够成为团结、祥和、富裕、文明的新型城市奠定了基础。 鄂尔多斯,正披满霞光,向远方眺望。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