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什么是开悟

什么是开悟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9:47:46

俗称白教),还有十二世纪初兴起的萨迦派(sakya,传大圆胜慧,俗称花教,元代忽必烈的国师八思巴属之,曾酿成焚毁《大金玄都宝藏》之祸),直到十三世纪末宗喀巴大师开创格鲁派(藏语dGe-lugs-pa,注重严谨的戒律和修道次第,修持“中观见”之“大威德”法,俗称黄教),由其徒**** 喇嘛和班禅喇嘛传承下来。此外尚有西藏本土民间流传的苯教(bon,具原始神秘色彩和神通力且融汇进佛法,俗称黑教,此派因应藏人习俗且有高深的修持次第),还有迦当派、希解派、觉域派等多种教派及其分支教派。就藏传佛教的经典而论,就有《甘珠尔》(kangyur,即“经”,包括经藏和密续的基础经典)和《丹珠尔》(Tengyur,即“论”,为注解经典的论藏),此外还有大量的论集。如果再加上显教《大藏经》中小乘、大乘的佛典乃至近人著述,整个佛教的典籍多如山积,需要20年连续阅读的时间才能穷尽这一宝库。况且佛教源于印度,欲研读佛教典籍还要阅读印度的历史、哲学和宗教有关典籍,乃至西藏的医药学、天文学、地理学及诗歌、艺术作品等。这和内丹学研究要阅读《道藏》、《续道藏》、《藏外道书》及各类丹经抄本一样,同时还要学习现代物理学、宇宙学、哲学、心理学、医学的知识以作比较剖析。陈撄宁先生和陈健民上师皆为此倾毕生精力,我投入了26年时间亦深知其中甘苦。然而对佛法和丹道的研究欲求得真知,不仅要阅读大量经典,更重要的是取得修证体验,修持本不需要兼顾多门,而是要一门深入下去,最终效果是大致相等的。刘彦修居士有云:“赵州柏树太无端,境上追寻也不难,处处绿柳堪系马,家家门底透长安。”此谓各人有各人的缘份,欲证果亦可自择门径。就密宗的修持而论,堪布卡塔仁波切在讲述《甚深内义》(第三世大宝法王著)时说:“若行者的心能住于自然无念状态中,当下了知心的本质时,则一切任何有关气、脉与脉轮等的修法就不需要了。在认知心的本质并住于其中的当下刹那,它便涵盖了一切的**。”人生苦短,而书海无涯,人一生决无有那么大精力和时间去做庄子所谓“以有涯随无涯”的事。古人云“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治学必于博学通达之后由博返约,入于专门化之途。我六十岁生日,是在九华山度过的,回忆六十年来深恐有一天空过浪费时日,总是一件事接一件事地赶着办,每年都以书为伴耗去了光阴。那天在百岁宫参拜无瑕禅师真身,突然有悟,自觉“天下事,两由之”,世事之结局本是“无可无不可”的。我平生对每件事都要分个是非,认准的事非办成不可,这也是执著太甚,缺少的就是这种“无可无不可”的心境。人生大多贪恋执著某些自以为是正面的事物,憎恶瞋恨某些自以为是负面的事物,其实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是道的展现,是无须我们对之执著转生迷惑的。当我出入九华山里的一个个山洞,又想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我们自以为聪明,读了那么多书,实际上也许像囚禁在洞穴中的人一样,没见到过太阳和真实的世

界。学问也许真如柏拉图所说,是人心中先天就有的,我们仅需要某种机缘将它“回忆”起来,故不觉吟而成句:“六十年读万卷书,而今顿觉无书读。我生能主多少事,老来无事还是吾。”我不但感到可读的书不多了,而且发现二十余年四处拜师访道求取内丹法诀,也觉多余,根本的丹诀全在自己的身心之中,继而吟曰:“千里跋涉未出屋,认取贫子衣中珠。自笑多年求丹诀,早存囊内未捡出。”近几年有关丹道和佛法的修持,我感觉最普通最吃力的道路也许是最近的路。我研修禅宗和密宗是想借他山之石破解丹道,故宜删繁就简,仅对最普通的坐禅**** 略抒浅见。

丹道静坐的法诀是“端直其体,空洞其心,真一其意”,这已早讲过。佛法之坐禅,据《金刚鬘》密续,有毗卢遮那“七支坐”法,又称“庄严狮子坐”。所谓“七支坐”,谓其坐姿要满足七个条件:一是跏趺坐,即左腿在下,右腿在上双盘,两脚如锁住一般(双腿交叉如网);二是双手结金刚印,即以拇指顶住无名指的第一关节处,轻轻握起置于膝上;三是身体伸直,提肛,不左右前后倾斜,脊柱挺直如箭;四为身体肌肉放松,腹部向前微微凸出,手臂撑直如踞地之狮子;五为眼睛张开,目光顺鼻尖前虚空,向前直视;六为闭口,舌抵上腭;七是下巴内收,下颚压住颈部或喉咙,颈部弯曲如钩。就静坐而论,佛法之坐禅较丹道更为规范,留下的实修经验也较多,而佛法坐禅又以大手印功夫最为殊胜。大手印**** 以七支坐入手,对坐姿要求甚严。其修持采取同外界隔绝的集体“闭关”的方法,在上师指导下进行。为保持身直不动,要挑选后高前低的专用坐垫,身体甚至以“禅修带”系绑上。据上师开示,坐姿以体正身直为关健,如右斜易生瞋念,久则受魔王干扰;左斜易生贪念,久则受魔女干扰;前倾易生痴念,久则受土神干扰,生妄想境;后倾易生我慢,久则外魔入侵,而发癫狂;其中魔王、魔女之类皆是心魔。因为巨大的生命能量和大智慧即住于我们身内,保持正确的坐姿,有助于我们将其显发出来,并使人体的持命气(prana,空大)、上行气(火大)、下行气(土大)、遍行气(水大)、平住气(风大)在三十七条气脉(包括中脉、左脉、右脉三主脉、五气脉、五隐脉及左14支脉、右10支脉等)中通畅运行。大手印七支坐要求一定要首先心存虔敬,坐姿端正则心气不二,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正,如此命气入中脉,可生起拙火,出现暖相。这时由身体放松进一步达到心灵放松,睁眼平视,目光代表心境,这样可逐渐清除气、脉、明点上的晦障,放下一切执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观而止,由止而忘,由专而一,由一而虚,以至明空合一之境。

佛法认为,人的身体乃是五大(空大、土大、水大、火大、风大)假合之物(包括阿赖耶识、五大、命气),是以前生之业识为因,父母为缘,即业力与遗传因缘合和而成者。《楞严经》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人以一念无明而生身,如成道得寂灭之果,亦须从除掉色身的障碍修起。佛法欲以止观证得空性,必先以坐禅的工夫转化人身的“四大”,即须由念住、息住、脉住修起转化色身,否则只转化心理而不转化生理,临终时身体在生理上衰败,人的心理转化也靠不住。这就是说人的体质不发生根本转化,心灵也不可能转,即使止观得空,空犹是妄;造作止念,亦非真实;放任自然,终是外道,古来多少禅宗大德因缺少色身转化工夫而未得三身成就应是教训。坐禅的**,要和丹道筑基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及“真人之息以踵”的法诀同参,食少气足为实腹,髓满身柔为强骨,必须坐到双腿柔软,真气直达足心,才能谈得上三脉七轮的修持,才能谈得上转化人的体质。学者一旦用功修持,自身的病脉及其中的病气被解释,某些宿疾也往往激发出来,体内的毒素开始往外排泄,出现所谓气、汁(胆汁)、痰(黏液)的四大不调之症。例如火主情欲,前列腺病、心脏病、艾滋病等属火大能量不调,胆汁不平衡。水主贪爱,黏液为病,如糖尿病、内分泌病、胃癌等,属水大(体液)不调。风主气脉,如肺癌、脑神经系统疾病,属风大(气)不调。人之命气、明点(生命能)在体内运行通畅,身体必健;命气不失,人不会死。瞋念(极度愤怒)易起无明,使人漏失命气,故为地狱种子。西医以外科手术割除人体器官,亦多危害佛法之修持。学者以坐禅转化四大,止心于足下以疗病,直至真气自足心通达四肢,一般说来疾病就可痊愈了。必须指出,身体健康,六根俱全,为修法之本。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为六根,无根则无识,进入无明无记状态,不能见性,修法无益。例如患老年痴呆症的人,意根损坏,进入无记状态,自然与佛道无缘了。坐禅要诀在身正、意正,依此而修,必能转化色身,渐入定境。

天台宗坐禅之法以“数、随、止、观、还、净”为六妙**,足见数息、随息应为静坐入定之门户。呼吸之粗者为风,细者为气,微者为息,人之呼吸皆属风大,坐禅先从“修风”始。丹道之“心息相依”,坐禅之“安般守意”,为入定之要诀。密宗认为勇父与空行母皆在气脉之内,欲使善巧与智慧合一,就须一心不乱地住于数息之中,由数息而随息,继而住息于明觉,渐至心气不二之境。吾曾有诗云:“性空真风是坐禅,仙佛种子道一般。百千**有妙诀,俱在息中得真铨。”佛法调息之术有多种,其中一有与丹道相同的以深、细、长、匀渐至胎息的入静法;二有

吸时细、长、慢,呼时粗、短、急的修风法;三有半小时呼吸一次的持气法;四有吸气压入腹内持气(住息),又突然如射箭般呼出的宝瓶气法等。密宗之调息,在于以呼吸激发人体内的命气和明点,贯入三脉七轮,引生拙火,故“意注呼吸”即是修行。丹道以铅伏汞,以息止念;密宗大手印则以定行气,以止念兼修气脉、明点,可谓殊途同归!

佛法调心,多用“止观”,以解诀坐禅时意念散乱和昏沉的问题。何谓止观?念念归一为“止” ,了了分明为“观”。治散乱可用止,治昏沉可用观;存想脐间可治散乱,意注鼻端可治昏沉;以心、口、意三业并用可使杂念减少。禅定实际上是一种直观本心自性的修持方法。修“止”即是激发由心来观照自性的能力,而“安止”于自性的境界,即是“观”。直观自心即可达到主客合一,无过去、现在、未来,无二元对立的明心见性的境界,此境界即为“不住语言、文字”、不起思维的“般若波罗蜜多”。人的本心自性从来是明觉的,它即是灵明性体,“止观”的修持并不能改变它什么,仅是断除本心自性的执著而已。“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当本心自性“止水无波”时便会生起光明和悟境,并自然安住于明觉之中,即入“三摩地”定。明觉不是停止觉受的“无记”状态,而是一种空无的体验。明觉的心不是实体,它无染无垢,因之二祖慧可“觅心了不可得”!大手印的生起次第是生起坛城和本尊的观想,即对本尊与其身形一种“作意”的想象;其圆满次第是渐次或刹那将此观境化光溶入一种无念、无缘取之境,而后住于平等定中。人的意识形成某一种境界谓之“作意”(遍行心所法之一),以“作意”修心才能得定,实际上“参话头”也是“作意”。作意守一,缘于一念,可得止;照定念根,灵明不昧,可得慧。世间一般止念**,多是调训识神,转妄念为正念,转杂念为一念,从而心息相依,守一毋舍,渐入无念之境。禅定则心存虔敬住于一念,实即住于“第一念”,第一刹那之念谓之“初发心”。此第一刹那之“初发心”无主客,无分别,无企盼,无彼此,无名相,无善恶,无知性的直接觉受,谓之赤裸无饰、无修无证的“本来面目”。心之第一刹那即明觉,第二刹那是体验此明觉,第三刹那则分别此明觉而生攀缘,住于此第一刹那之初发心即得大自在。初发心虽无思维,但有觉受。我们只要将心住于当下的觉受之中,不起分别思维,即可“直观念头”,开始觉知念头“无生”,中间觉知念头“无住”,而后觉知念头“无灭”,可知念头是无目的,无自性的,将心放松,自然无作,念头自息。六根触动而心不分别,直观自心而不生企盼,不加引导,不使意造作,则念头如水中划圈,自生自灭。

我们必须清楚,由识神所引发的理性思维,包括各种此起彼伏的念头,在

搜索更多关于: 什么是开悟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俗称白教),还有十二世纪初兴起的萨迦派(sakya,传大圆胜慧,俗称花教,元代忽必烈的国师八思巴属之,曾酿成焚毁《大金玄都宝藏》之祸),直到十三世纪末宗喀巴大师开创格鲁派(藏语dGe-lugs-pa,注重严谨的戒律和修道次第,修持“中观见”之“大威德”法,俗称黄教),由其徒**** 喇嘛和班禅喇嘛传承下来。此外尚有西藏本土民间流传的苯教(bon,具原始神秘色彩和神通力且融汇进佛法,俗称黑教,此派因应藏人习俗且有高深的修持次第),还有迦当派、希解派、觉域派等多种教派及其分支教派。就藏传佛教的经典而论,就有《甘珠尔》(kangyur,即“经”,包括经藏和密续的基础经典)和《丹珠尔》(Tengyur,即“论”,为注解经典的论藏),此外还有大量的论集。如果再加上显教《大藏经》中小乘、大乘的佛典乃至近人著述,整个佛教的典籍多如山积,需要20年连续阅读的时间才能穷尽这一宝库。况且佛教源于印度,欲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