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YT集团对子公司薪酬总额控制模式设计
该方法是假设过去若干年(一般来说要构建一个经验函数至少需要:8-10年的样本数据)的薪酬总额是合理的而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通过对过去8-10年内的工资总额水平和相关财务指标进行曲线拟合,同样通过与方法一类似的用比较相关系数的方法指标提取,最后确定几个关键的财务指标来构建经验公式进行薪酬计划的设计。
在我们对2002年的工资总额的激励性和公平性的分析中发现,各个二级单位的人均工资水平、工资总额水平和相关财务指标表现出非常弱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出现财务指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人均工资差额是非常大的;甚至出现财务指标高反而人均工资低的状况。这就说明YT集团以前对各个子公司的薪酬总额的控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激励性与公平性)。如果以这样的薪酬总额来构建薪酬计划则将会将这种不合理性延续到今后的薪酬计划的制定过程中。
另外,即使历史工资水平能够满足基本的激励性和公平性原则,但是我们要拟合各个二级单位8-10年的历史数据工资总额的数据和相关财务指标的函数关系,而且要求在8-10年内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资产质量的稳定性、产品结构的稳定性、区域劳动力价格的稳定性、各个二级单位的雇佣员工人数的稳定性)。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在样本数量和各个二级单位的稳定性方面很难达到相关的要求,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对YT集团进行薪酬计划的设计显而是不切实际的。
5.1.3 基于理论薪酬的薪酬总额控制模式
该方法是指根据各个子公司或者二级单位的上一年度的经营状况,计算出一个具有激励性的理论薪酬总额。这种理论的薪酬总额,并不是上一年度真实发生的薪酬总额,而是根据该子公司或二级单位的经营指标进行模拟计算而得到的。理论薪酬是明确的和经营绩效相挂钩的,具有比较强的横向公平性,同时也剔除掉了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各个子公司或二级单位薪酬总额不合理的因素。 然后根据理论薪酬进行横向比较(在各个二级单位之间进行比较)来构建决定薪酬计划的经验公式。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是对理论薪酬的设计,通过对二级单位进行分类(主要
33
按照各个单位在扭亏转盈路径上的不同点进行分类)通过确定各个类别的人均工资(通过首先设定处于盈亏平衡点的工资水平为1000元来方法确定各个分类点的人均工资)的方法来构建薪酬计划的模型。但是,这种方法的核心假设就在于假定2004年期末的各个二级单位的员工人数是合理的,要想避免掉该缺点就必须对设计一个方法来对方案进行修正。
5.1.4 薪酬总额控制模式的选取
对YT集团2004年各个二级单位工资水平和以上五个指标进行了分析,除了人均工业增加值和人均工资之间表现出比较强的相关关系以外,从人均销售额、人均毛利、人均利润到资产报酬率都没有发现和人工工资;具有比较强的相关关系。另外,在对2004年的数据分析还发现,原先的薪酬计划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扎堆” 现象,从人均销售额和人均工资之间的关系来看(如l所示),人均销售额小于100000元的二级单位的人均工资基本上保持在每月800元左右的薪酬水平,而另外四家二级单位人均销售额70000元到200000元,但是人均工资基本上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所以说,YT集团原来的薪酬计划的激励性主要体现在将各个二级单位之间的人均工资分为了三个档次:800元/月、1300元/月和2000元/月。 这三个档次二级单位之间的业绩虽然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即:相同的业绩却反映出不同的档次的工资水平)。
基于以上对2004年历史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根据2004年相关财务数据和人均工资之间的关系来制定下一年度的薪酬计划缺乏以下条件:
(1)薪酬计划和相关财务指标(除人均工业增加值之外)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所以无法以此为基础构建薪酬计划的模型。(2)如果采用单指标(人均工业增加值)指标来构建薪酬计划的模型,但是该指标过于强调生产效率(强调对原材料等有形物质投入的节约),而没有考虑期间费用、利润以及资产规模(折旧、)对二级单位的影响,容易导致企业进行粗放型经营的倾向。(3)各个二级单位的人均工资水平出现明显的“扎堆”现象,与财务指标表现出的弱相关性,证明了以前的薪酬计划难以保证有效的公平性。所以,基于历史数据的薪酬总额控制模式难以应用YT集团的薪酬总额控制模式中。
另外,由于难以从同行业获得相关详细的财务数据,所以,采用基于行业薪
34
酬水平的薪酬总额控制模式难以采纳。
基于此,本文采用了基于理论薪酬的薪酬总额控制模式,那么,本文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确定理论薪酬的问题了。
5.2子公司分类设计
5.2.1子公司分类方法设计
各个子公司或者专业厂目前的经营状况是不同的,从2004年利润指标的反映来看,从亏损额最高通铸厂500多万元(汽车厂除外),到利润额最高的柴油机2000多万元,差别悬殊非常悬殊。从资产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的亏损程度,从资产收益率最高的动能公司的20%到资产收益率最低的工装制造厂的-50%,而且用这两种指标的划分出来的结果差异非常的大,比如用利润来衡量时绩效最好的为柴油机公司,但是当用资产收益率来衡量时只有7%,低于动能公司的20%、油泵厂10%。这种按照不同指标进行排序的差异结果的出现是必然的,关键是我们必须找到一种科学方法,能够将各个指标下的水平差异纳入一个统一的综合评价指标(或指数中)。
可以看出,从不同的财务指标来对企业进行分析获得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可以寻求一条企业扭亏为盈的路径。从企业的生存危机和盈利程度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分为五个类型(以下分别标记为A、B、C、D、E类二级单位),分别叙述如下:
A类二级单位:企业产生的现金流不能支付企业变动成本,这种企业每生产一个产品企业就会多增加亏损的程度,甚至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销售额还不足以支付企业购买原材料所支付的成本,这种类型的企业随时都有破产的可能,有时为了分析的必要我们可以认为是销售额不能弥补企业有形的物质投入加上必要支付的人工成本,也可以称之为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为负值的情况。在这里,由于销售费用本身随着产销量的变动,其变动比率也较大,因而将销售费用也看作变动成本,而且YT集团二级单位的销售费用普遍比较小,其所在位置整个分类结果的影响并不大。
B类二级单位:企业所产生的销售额不但可以弥补企业最为基本的变动成本,
35
还可以弥补一定的固定资产折旧,但不能全部补偿,也就是说企业仍然处于亏损的状态。这种类型的企业的虽然不会在短期内有破产的压力,不会导致集团对其进行倒贴,但是企业的生产因为没有足够的销售额来提取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事实上无法完成固定资产的追加投入与更新,实际上是在耗损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
C类二级单位:企业完全补偿了固定资产投入后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毛利润,但是所产生的毛利润还不足以弥补全部财务费用与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之和,这样的企业发展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不愿意接受的。
D类二级单位:企业盈利状况较好,在完全弥补企业所有发生的成本和期间费用之后形成了一定利润,但不足以弥补股东投入的资本成本。如果不考虑到企业财务报表的调整,可以说第四类企业的利润虽然为负值,但EVA是负值。 E类二级单位:企业盈利状况良好,在弥补股东资本投入成本后仍然具有经济利润(净利润),也就是说EVA值为正。
在确定了二级单位的五个类别后,为了便于理解运用,将所有二级单位按照是否盈利在划分为两个大类,其中第一类包括第A、B、C类二级单位,第二类包括D、E类二级单位。
整个分类过程可以用图3示。
变动成本亏损企业A 亏损企业 资产折旧亏损企业B 期间费用亏损企业C YT二级单位 经济利润为负企业D 盈利企业 经济利润为正企业E
图3:二级单位分类示意图
3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