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大《哲学引论》期末复习题纲,资料全

电大《哲学引论》期末复习题纲,资料全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2 23:46:44

7.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C)。 A·本体论转向’B‘认识论转向” C“语言的转向’D.“伦理的转向” 8.奎因提出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是指:(BD).

A理想语言存在的教条B.分析命题与埠合命题E分的教条

C‘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用法’的教条D.还原论的教条

9‘从属于‘非结果沦”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CD). A.个人主义B功利主义 C圣谕论D义务论

10.在中国历史上.儒学大致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ACD).

A.先察儒学B唐代儒学 C宋明儒学D当代新儒学

1.一般认为,哲学所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BCD)。

A.认识论B.形而上学C.伦理学D.美学 2.在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ABC)。 A.孔子B.朱更 C,孟子D.慧能 3.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是:(D)。

A.苏格拉底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D.泰勒斯

4.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CD)。

A.培根B笛卡儿 C.洛克D.休漠

5.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B)。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6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家是:(A)。 A.康德B.黑格尔 C,弗雷格D.罗素 7.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C)。 A.“本体论转向”B.“认识论转向” C.“语言的转向”D.“伦理的转向” 8.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C)。 A.真谛、世谛、俗谛B.真谛、义谛、胜谛 C.空、假、中D.空、假、真

9.从属于“非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CD)。

A.个人主义B.功利主义 C.圣谕论D.义务论

10.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是:(A)。 A.《后现代状况》的发表B.《词与物》的发表 C.《癫狂与文明》的发表D.《新唯识论》的发表

二、辨析题(请辨别以下概念的异同,并简述理由。每题10分.共30分

1、“宇宙论·与“本体论”

答题思路:宇宙论(Coslnology)原指这样一类相互关联的研究,它们在某种意义涉及整个世界,就其用途来说,宇宙论又可分为两类:属于哲学的和属于科学的.属于哲学的宇宙论又称“0e本体论”,在古希腊即自然哲学,在中国古代喇指·本根论”.本体论(Ontology)作为研究··般存在者\的学问,经常被当作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根据对于什么是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本体论具有“是论”,“在论”、“道沦·三种不同形态.在理沦形态上,本烽论是宇宙沦的一’种深化.

2.“决定论·与“宿命论”

答题思路;所谓决定论,意味着承认普遭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免于被决定的、把决定论的观点推到极端,就成了宿命论.宿命论否定任何自由的存在,它把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解释成某种神秘、迷信的力量预先决定的结果.

1.“观念论”与“实在论”

答题思路:“观念论”和“实在论”都属

于现代认识论的重要形态。所谓观念论是指把观念作为认识对象加以研究的认识论理论。它实际上是一种研究关于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理论。概括地说,观念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关于存在或对象的意识就谈不上有所谓的存在或对象。而实在论则指关于“实在”的一般理论,在现代认识论中,它是作为观念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实在论所谓的实在,是指事物本身的真实存在性。在哲学上,实在既是相对于现象的概念,又是相对于观念的概念。在实在论看来,实在是独立于主体或主体知觉、观念而存在的东西;实在不能由现象决定;实在永远超出我们从现象出发所做的一切探究努力的范围。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实在论大致分为经验实在论和理性实在论两种。

2、“是”与“应当” 答题思路:“是”与“应当”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是”,是指人们实际上做了什么;所谓“应当”,是指人们应当做什么。显然,在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之间,也就是在“是”和“应当”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描述性的“是”中,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规范性的“应当”来。就此而言,在有关人的行为的是否道德的问题的判定上,重要的就不是看人们实际做了些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

3、“表现”与“表达” 答题思路:“表现”与“表达'是艺术哲学的重要概念。所谓“表现”,是指用一个东西来代表另外一个东西,而这种代表也得到了观者的认可。例如,一枚徽章代表着某个宫殿,但它却与它所代表的宫殿毫无相象之处。最广义的“表达”与“表现”一词的意思重合。但艺术哲学所说的表达,是一种狭义上的表达。与它联系在一起的,是某种属人的特性,而“寓情”和“移情”是它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仅当它通过线条、形状、颜色、声音、行为和语词等向观众自我传递了某种动机、意愿、情感、体验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或者:一件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情感的

情况下才有可能,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在这两个定义中,前者同时包含了“寓情”和“移情”这两个特点,而后者则只强调“寓情”的作用。表达理论比之表现理论的优势之处,就是它看起来要比表现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不仅更适合于容纳近代浪漫主义运动诞生以来新出现并获得巨大成功的现代派艺术风格,而且也能够涵盖传统艺术哲学理论涉及探讨的那些内容。 三、筒答题(请结合教材和自己的体会,简要回答以下问题。每题5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哲学是人类的一门思想探索性活动?

答题思路: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

2、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两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按照经验论的观点,人的一切认识(知识)最初都来自经验,更确切地说是来源于人的感觉。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人的感觉经验的。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按照唯理论的观点,认识中感觉经验因素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它同样认为,就根源和基础来看,认识应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于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于感觉经验的。

3、什么是结果论?它包括哪几种理论形式?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所谓结果论,是指这样一种道德理论,即在考察一种行为之是否道德时,应以这一行为的最终结果或效果为其基本的判定标准。它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形式: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前者相信,如果人们想要达到道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的结果是能够给自己带来

益处的;后者则主张,如果我们想要达到道德,我们就应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能够为与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的。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功利主义,它们都相信,如果道德不是以自己声称的方式而存在,道德最终将失去它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动力。

4、请谈谈冯友兰先生的四种境界说。 根据人之觉解的程度不同,冯友兰将不同个体的人生境界分为由低到高的四种类型,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1为什么说。‘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 答题思路:人们通过语言,通过逻辑进行思想,第一步就是要对面前的事物进行命名和分类.接着就是通过不同的名称对其所指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这恰恰就是逻辑的功能,也是逻辑的力量所在.这种功能对思想本身的主要作用,就是使思想在思想交流者那里变得清楚明白,相互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但无论是命名还是推理,直到语言中出现了系词“是”,事情就变得可能.这是因为.只有系词“是”才可能充当具有形式意义上的逻辑联结词,在日常语言中纯形式地使思想通过语言保持其同一性。这也就是说,“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限.

2.什么是结果论?它包括哪几种理论形式?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所谓结果论,是指这样一种道德理论,即在考察一种行为之是否道德时,应以这一行为的最终结果或效果为其基本的判定标准。它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形式: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前者相信,如果人们想要达到道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的结果是能够给自己带来益处的,后者则主张,如果我们想要达到道德,我们就应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能够为与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的.无沦是利己主义还是功利主义,它们都相信,如果道德不是以自己声称的方式而存在,道德最终将失去它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动力。

3.请说出两种在当代艺术哲学中最有影响的艺术定义,井简述其内涵.

教材介绍了三种当代艺术哲学中著名的艺术定义;(1)家族相似论:是指艺术像一个家族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相把C之处,但它们并不共同事有某个可观察到的因而是无差别的特点,当然更不用说是起支配地位的特点了。(2)惯例论;是指某些东西所以被作为艺术作晶来看待,是因为它们在一整套惯例或称制度系境的联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的缘故。(3)意义形式论:是指一种把艺术判断看作是自足自律,不受日常情感影响,与一切伦理和社会方面的关切无关的,纯粹用于表达意义的形式性的东西的观点.(答出其中任何两种即可)

4。请谈谈你对牟宗三先生“三境说”的理解。

答题思路;所谓“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三统”说是牟宗三针对中国儒学乃至全中国文化的来来发展而提出的建设蓝田.如果说道德的形上学是牟宗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三境”说则是其全部学说的理论归宿.

四、分析题(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台教材的相关内容,就所提问题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童识的分析和体会。字敷要求在800字以上。满分为40分。)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酉,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中国哲学家冯友兰说:“宇宙间若没有鸟璃蜂蚁,不过是投有玛和蜂蚊.但宇宙间苦没有人,则宇宙间即没有解,没有觉,至少是没有较高程度的觉解。??宇宙间若没有人,则宇宙只是一个棍沌。朱子引某人诗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此以孔于为人的代

表,即所谓‘人之至者’.我们可以说.天若不生人,万古常如夜.”

问题1:根据上面两段话,谈谈思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究竟是什么?

无论是帕斯卡还是冯友兰的话,都说明了,对一个人来说,如以物质性的存在(肉体)和其他动物、和自然界相比,他并没有什么优越之处,只有人的思想才使人变得高贵起来。那么,思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究竟是什么?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就是人有“觉解”。这从人类创造的哲学这门富有思想探索性的学问上就能看得出采。在哲学研究领域,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通过深入探讨那些支配人们思想的先决条件,研究,阐发和揭示潜藏于人们的日常用语之中、影响着人们对这些用语的使用,井进而渗透到人们的结论中。左右着人们的信仰和行动的初始的假定条件.比如说,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谋求科学的全体统一等等.(20分)

问题2:结合教材对哲学价值的描述,谈谈哲学是如何促进人的思想发展的? 哲学除了对科学具有上述促进作用外,对人类的思想文化也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日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以及对自由意识的促进,是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三个主要作用.哲学通过对人类思想的促进,同时也就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也提升了人类自身的尊严,

四、分析题(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就所提问题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字数要求在800字以上。满分为40分。)

存在怎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呢?世界存在着,山川鸟兽存在着,你和我存在着。存在似乎是明明白白的。世界万物存在着,这话在我们听来平淡无奇。

然而,存在并非永远这样平淡无奇。一个饱受折磨万念俱灰的人,偶然登上一座山丘,山川和蓝天在他眼前次第展开,他突然为一件基本事实震惊:这世界存在着。世界原可以不

存在的——但竟然有一个世界存在着。“Tobeornottobe”(“存在还是不存在”)刹那间成为问题。哪个有灵性的孩子不曾有一次为这同一事实震惊并感到迷惑?原可以根本没有世界,原可以根本没有我这个人。而一个活生生的我竟然面对着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死的思想于是一道涌现。难道一颗活跃的心灵竟会突然停止,再不苏醒,再不面对这碧树白云?也许,父母朋友会记着我。但整个人类最后也要归于乌有??

人们喜欢把希腊称作人类的童年。各个文明之始,当然都是童年。但相比之下,希腊人似乎更天真好奇,更富蓬勃的生机。竟然有一个世界存在,竟然有存在这问题,震惊着希腊人;使童稚的文明充满惶惑。惶惑不一定是多疑。希腊人并不怀疑存在是事实,是第一位的事实。但他们把事实感受变为问题,并投人他们的心智来接受问题的挑战。存在会变化吗?如果承认了变化,岂不就承认了消逝与虚无?在存在之外,还有什么?能够说“(还)有(虚)无”吗?这是语言的矛盾还是事实的矛盾?有没有摆脱了无的有?有没有超出变化的存在?火?理念型相?能量?思想?神明?到底谁是永恒?

总之,存在问题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问题,这引起了希腊人的无限惊愕。在把握、深人、了解这一惊愕的过程中,希腊人提出了对存在问题的原初解释。这些解释以种种方式得到重新解释并通过这种种变形至今支配着我们对存在问题的看法。

——摘自陈嘉映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问题1:我们把古代人对宇宙起源的研究叫做“宇宙论”,它第一次系统地对自然或存在本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古希腊宇宙论和中国古代宇宙论对于存在的看法各有什么特点?你能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吗?

古希腊宇宙论又称自然哲学,它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有两条线索:一和多以及变和不变。这两对矛盾产生了四种立场:伊奥尼亚学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一(水、“无定”、气、火),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本原是不变的多(数),爱利亚学派认为本原是不变的一(是者),元素学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多(根、种子、原子)。

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贡献是巨大的:首先,他们都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世界万物依其自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这无疑开启了西方文化的科学传统;其次,他们研究的哲学问题有的成了此后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是者”和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再次,他们的哲学思想已经显示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辨特点,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思辨特点逐渐成为西方哲学的思维传统。

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又可叫做“本根论”,它有气论、太极阴阳论、五行论和缘起论等形态。

首先,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变化”,这在各派学说中都有着十分清楚的表现,而古希腊宇宙论是明显存在一个“不变”的层面的;其次,因为强调“变化”,所以中国古代宇宙论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再次,因为强调“变化”,中国古代宇宙论也不承认在这个世界之外有什么另外的“创造者”或者人格神,而是认为一切都是自身演化的结果,这是一种难得的无神论传统。但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缺失也在这里。正因为强调“一切皆变”,而不像古希腊宇宙论那样承认存在一个“不变”的层面,所以中国古代宇宙论也就始终缺乏以追求普遍必然性为其天职的科学精神——这是这类宇宙论的最大缺陷。

问题2:教材把对存在的本质的研究(即“本体论”)归纳为三种基本形式:“是论”、“在论”和“道论”。从个人感受来说,你赞同其中的哪种形式?理由是什么?

所谓本体论(Ontology),即研究“一般存在者”(Being)的学问。关于什么是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这是从“是”、“在”、“无”三种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存在而导致的结果,教材上称之为“是论”、“在论”和“道论”。 “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由于“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逻辑必然性就成了“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是”为终极目标的概念论哲学也成了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

从“在”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是”的角度来理解“存在”(Being)的内涵,就是所谓“在论”。“在论”作为本体论的一种,它的作用实际上有两个:一是重新清理存在的地基,以“在者”超越“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整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某种间接的范导作用;二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现实,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与这两种本体论形态不同,属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道论”并不认为存在优先于非存在,它认为存在是一种“惚恍”的存在,是“非有非无”的,是既“空”又“不真空”的,是一切皆变的。

分析题: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分析:“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这是对哲学这门学科的最好解释。这也是古希腊人对哲学的最大贡献。哲学以智慧为研究对象,而不以实际的功利或功用知识为研究对象,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纯粹穷理尽知的知识或学问。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谈到哲学的这一特性时,曾以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的不同动机为例,生动揭示了哲学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之间所具有的这一本质区别。毕达哥拉斯把前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人是奔奖杯而来的,且大有志在必得之势;第二类人虽自忖目前尚无夺标之实力,但希望籍此观摩,为下一次运动会竞逐宝座而积累经验;第三类人并无功利动机,他们来此的全部目的仅仅是出于好奇,想对有关的东西弄

个究竟。毕达哥拉斯认为,只有第三类人才属

于我们所说的哲学家。

哲学为什么诞生于古希腊?北京大学哲学系靳希平教授在《希腊人心目中的哲学:一个现象学的审思》对希腊人的生活有一个描述:“一片灰岩山地,狭长的山谷,细长的海湾,少河流,多海岛,地形多变,肥沃的平原与荒秃的山地纵横交错。??土地使他们得以丰足。但这种丰足的生活在现代中国人眼里却十分凄凉:一条面包几颗橄榄,或者大麦粥、橄榄,加上一点儿鱼调调味儿,有时有一点点葡萄酒,就是一个人一天的丰足的伙食。晚餐有时有两道菜,第一道是麦片粥,第二道仍是麦片粥。这是他们的日常食谱。但是这种十分简单的饮食与活跃的户外活动相互补充,养育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人类的种族。”

“希腊城邦的公民不用为生活操心,加上他们对饮食要求极其简单,不知高消费为何物,因而有条件沉溺于无休止的精神空谈:logos[6]。我们中国人的祖训是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或者讷于言,而希腊人恰恰相反,崇尚空谈是贤人智士的气质和风范,认为这是才是真正的sophia(智慧)的活动。这种崇尚空谈之风恰恰是哲学诞生的温床。这种智慧“空谈”中的佼佼者,便被人们誉为sophos(贤者)或sophistes(智者)。被视为希腊学者第一人的泰勒士就是当时著名七贤士之一。[7]这些贤者都是有身分有产业的人,无需为生计操心。他们利用闲暇空谈世界的构成,人的本性,预言城邦的未来,讨论城邦的立法。凡是有智慧,意见高人一筹者,大家便听从之,使他的意见变为立法,或付诸实施。我们在哲学史中看到的苏格拉底之前的所谓希腊早期哲学家,都是这类人物。他们当时并不被人称为哲学家,哲学家的头衔是后人封的,就如同我们今天把孔子叫成哲学家一样。”

分析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什么叫“已经检验过的生活”或“未经检验过的生活”?请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

分析:一是这表明了古希腊哲学在苏格拉底那里的一个转向,即由宇宙论转向了人生论。现在,人们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都追溯到苏格拉底。不错,苏格拉底以前的希腊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他们主要还是探讨宇宙论问题。到了苏格拉底,他确实是自觉地把哲学对象限制在人生问题范围内的第一人。他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或“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哲学家是一些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人,他们一生孜孜于思考、寻求和创造这种意义,如果要他们停止这种寻求,或者寻求而不可得,他们就活不下去。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就是“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克力同》)。所以,当法庭以抛弃哲学为条件赦免他的罪时,他拒绝了。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二是所谓“未经检验”和“经过检验的区别”在哪里?这可以结合哲学对人类的思想文化所具有的重大作用来理解。作用有三个大方面:一是对日常意识的反思,二是对学科前提的批判,三是对自由意识的促进。而贯穿于其中的一个核心,我想就是“理性精神”。这可以拿苏格拉底和孔子探讨伦理道德问题的不同来比较一下。

苏格拉底固然探讨“美德”和“善”的问题,但他不是探讨“男人的美德”、“女人的美德”和“老人、孩子和青年的美德”,而是着意探讨“包括一切的普遍的美德”。支撑着这种探讨的是对某个概念的定义的追问,也就是柏拉图所谓的“对话”的“辩证法”。而在《论语》中,我们看到,孔子在讨论“仁”这种抽象的道德标准的时候,恰恰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表现的,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观过,斯知仁矣”(《里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等等,绝不像苏格拉底那样执着于纯粹概念的辩论。对于儒家的这种伦理态度,冯友兰解释说:“儒家哲学所求之理想生活,是超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而又即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所

以这种理想生活,对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是‘不即不离’,用现代的话说,最理想的生活,亦是最现实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尽管中国的哲学家们有许多的人生箴言和伦理思想,但几乎没有建立什么伦理学的体系。只有奠基于思辩和“超越存在论”之上的西方哲学,才有各种各样完备的伦理学体系。

分析题:试比较“是”、“在”、“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

答:本体论(Ontology)的“本体”即“存在”的三种不同观点。根据我们的理解,对于什么是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基本上划分为这三个。也就是“是”、“在”、“无”,由此也就是构成了本体论中的“是论”、“在论”、“道论”三种不同形态。

那么,什么是“是”或“是论”呢?“是”与“在”是英文“being”的两种涵义,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本体论立场。

从“是”的角度来看“being”,就形成了“是论”。它试图说明的是: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当我们说,“这是什么”的时候,就是这种思维的反映了。“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和传统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逻辑必然性是“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是”为终极目标的概念论哲学,代表了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在西方人看来,所谓“求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求是”。

从“在”的角度来看“being”,则形成了“在论”。它试图说明的是:存在怎么存在的问题。当我们说,“某物存在”的时候,就是这种思维的反映了。“在论”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赋予本体论的新的形式。海德格尔说:西方哲学的历史就是“在”的遗忘的历史,因此要追问这个“在”。从“在”的角度来理解“存在”(Being),也就是主张“返回事物本身”;由“在论”来看,“在者之在”乃是经验性知识的范导和内在推动力量;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就是回归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

因此,在西方哲学看来,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是者”的世界,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一个是“在者”的世界,它以循环论证的或者艺术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前者的悬设目标是存在的普遍必然性,借着工具理性,它导向了科学;后者的悬设目标是存在的自由自在性,借着价值理性和艺术实践,它导向了道德和审美

无论是“是论”还是“在论”,都是以存在优先于非存在为前提的。但是,在中国哲学中,非存在是优先于存在的。中国哲学习惯上将非存在叫做“无”。这种以“无”作为研究对象的本体论,我们可以叫它“道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哲学认为,“绝对的存在”和“绝对的虚无”都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存在恰恰可能同时也是非存在,这就是中国道家所说的“无”和佛家所说的“空”。中国道家和佛家所谓有,固然首先指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但因为它并非“真有”,所以这种存在就不具有绝对性;所谓无固然首先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失”和“缝隙”,但因为这种“缺失”和“缝隙”的重要性,所以也非“真无”。在这里,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谓“有无相生”是也。道论的意义:首先,它拒绝所谓的绝对存在而只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其次,它主张“有生于无”,这孕育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和逍遥山水的心态;最后,它主张“一切皆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维。

分析题:如何理解“是”与“应当”之间的关系?

答:“是”与“应当”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是”,是指人们实际上做了什么;所谓“应当”,是指人们应当做什么。显然,在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之间,也就是在“是”和“应当”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

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伦理学就是研究“应当”的学问:人应该怎么做才是道德的,而本体论是研究“是”的学问: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当然,从从这个描述性的“是”中,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规范性的“应当”来。因此,道德很难被推论出来,但人们相处又很难不讲道德,这就是伦理学的难处。顺便说一下,新儒家坚持“道德的形上学”,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没有一个道德本体,这个世界简直无法可

说。所以新儒家坚持,世界本身即是道德的。

二是在有关人的行为的是否道德的问题的判定上,重要的就不是看人们实际做了些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实际做的也许是全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当时不得已而为之的,但如果是不应当的,也是不道德的行为。

分析题:一位男子有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史。在一次他于酒后滥施暴力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到伤害,用当时随手抄起的一根擀面杖击打他的头部,导致他休克死亡。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吗?请说明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理由?

答:这是涉及“自卫”的一个案例。首先,什么是自卫?所谓自卫,是指为了保护无辜而杀人。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按照怎样的原则,自卫在道德上才是正当的?一个人出于保护无辜的目的而实行自卫时,他可以走得多远?这里关键是要区分自卫和侵犯的关系。人当然都有自卫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使用。没有一定的条件而实施攻击,这不是自卫者而是侵犯者的行为。

教材对自卫的条件提出了如下几点意见: (1)动机只能是出于自卫。如果自卫被作为报复的一个借口,则这一行为就是一个邪恶的行为。

(2)武力只能是在受到攻击时使用。换句话说,一个人是在他的生命受到现实的威胁的时候才使用武力的,而不仅仅是出于主观上的推断。

(3)武力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只要还有可能求助于警察和当局,就不应当选择使用武力。

(4)不能超过自卫的限度。换句话说,假如侵犯者已经被你击昏,你就不要把他打死。

在这个案例中,丈夫酒后滥施暴力,妻子拿起擀面杖自卫,致使丈夫死亡,我个人认为应该属于正当的条件之内,是道德的行为。这里看不到妻子想将丈夫杀死的故意,是受到攻击时的正当防卫,是一种本能的反击。当然,

你也可以有相反的见解,这不会有问题,但要提出自己的理由。

分析题:对于凡高的绘画《农鞋》,海德格尔曾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他从这双破旧的农鞋中看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请欣赏这幅画(见教材),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答:这是有关教材第263页的凡高的绘画《农鞋》的一道题目。据说,荷兰画家凡·高留给后世的名作中,有幅极独特,画面上仅一双农妇的鞋。然而这个简单之至的画却引起了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诗意之思,驱使他写下了二十世纪最著名的鞋论:

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黑洞洞的敞口中,劳动者艰辛的步履显现出来。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她在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田垄上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夜幕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农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呼唤,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及其在冬日的休闲荒漠中无法阐释的冬冥。这器具聚集着对面包稳固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再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含着分娩时阵痛的哆嗦和死亡逼近的战栗。这器具归属大地,并在农妇的世界中得到保存。

学者王晓华写了一篇《关于鞋》的文章,曾经谈到这个绘画:“鞋在这里是响应大地呼唤的可靠器具。农妇穿着它走在路上,经历着四季的轮回,承受希望与失望的永恒交替,进行着只有疾病和死亡才能打断和终结的劳作。鞋在最实在处担当着农妇与世界的交道,收留着农妇与大地的亲密接触,以其坚韧品格不断伸展着农妇的世界。农鞋聚集着天-地-人-神的四元游戏,记载着农妇赞天地之化育的个人履历,收藏着她为生存而苦斗的日常生活。它是世俗的圣物。”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还谈到,海德格尔“能写出如此细致、深情、意境高远的鞋论,是因为他是北方人。德国与荷兰所处的纬度大体上与中国的黑龙江相同,漫长的严寒季节注定了人与鞋的密切关系:它不但承担着人与大地的亲密接触,还是脚的守护者。鞋的意义在寒风凛冽和荆棘遍地的险境/苦境中凸现出来,成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7.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C)。 A·本体论转向’B‘认识论转向” C“语言的转向’D.“伦理的转向” 8.奎因提出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是指:(BD). A理想语言存在的教条B.分析命题与埠合命题E分的教条 C‘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用法’的教条D.还原论的教条 9‘从属于‘非结果沦”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CD). A.个人主义B功利主义 C圣谕论D义务论 10.在中国历史上.儒学大致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ACD). A.先察儒学B唐代儒学 C宋明儒学D当代新儒学 1.一般认为,哲学所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BCD)。 A.认识论B.形而上学C.伦理学D.美学 2.在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ABC)。 A.孔子B.朱更 C,孟子D.慧能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