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疫复习
7.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的比较 MHCⅠ类分子途径 MHCⅡ类分子途径 抗原来源 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 降解抗原的胞内位置 胞质蛋白酶体 MⅡC、溶酶体 抗原与MHC结合部位 内质网 MⅡC 提呈抗原肽的MHC MHCⅠ类分子 MHCⅡ类分子 伴侣分子和抗原肽转运分子 钙联蛋白、TAP Ii链、钙联蛋白 加工和提呈抗原的细胞 所有有核细胞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识别和应答细胞 CD8+T细胞(CTL) CD4+T细胞(Th) 8.APC加工和提呈抗原的途径:(1)MHCⅠ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①内源性抗原的加工与转运②MHCⅠ类分子的生成与组装③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提呈。(2)MHCⅡ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①外源性抗原的摄取与加工②MHCⅡ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③MHCⅡ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肽的提呈(3)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APC将摄取、加工的外源性抗原通过MHCⅠ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8+T细胞;或将内源性抗原通过MHCⅡ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4+T细胞。(4)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9.补体的生物学功能: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是在细胞膜上组装MAC,介导细胞溶解效应。同时,补体活化过程中生成多种裂解片段,通过与细胞膜相应受体结合而介导多种生物功能。(1)细胞毒作用:通过补体系统的激活,最终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靶细胞溶解破裂。(2)调理作用:C3b、C4b、iC3b等片段直接结合于细菌或其他颗粒物质表面,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促进吞噬细胞对其吞噬。(3)清除免疫复合物:C3b分别与循环免疫复合物(IC)以及红细胞、血小板表面CR1结合,从而将IC运送到肝脏和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4)炎症反应作用:C3a、C4a、C5a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生物活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从而介导局部炎症反应。 10.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①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②化学属性: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免疫原性较强;多糖、脂多糖也有免疫原性,脂类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核成分如DNA、组蛋白等通常无免疫原性。③分子量: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则免疫原性越强。④分子结构:含有芳香族氨基酸越多免疫原性越强。⑤分子构象:抗原表位的空间构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抗原的免疫原性。⑥易接近性⑦物理性状: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单体有更强的免疫原性。(2)宿主的特性:①遗传因素②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量、途径、次数、频率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等均可显著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强度和类型。 11.黏附分子的功能:(1)参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活化。(2)参与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特定黏附分子及其相应配体的表达水平和结合的亲和力是不同类型炎症发生过程中重要的分子基础。(3)淋巴细胞归巢:~是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上血管地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2.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T细胞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并被激活和发生增殖,进而分化成效应细胞。在此过程中,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来自TCR对抗原的识别,这是T细胞活化的起
始步骤;第二信号又称为共刺激信号,来自于APC表面与T细胞表面多对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是T细胞表面的CD28与APC表面的B7分子。
13.T、B细胞的相互作用:(1)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需要T细胞辅助,这种辅助表现在两个方面:①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可提供B细胞活化必需的第二信号;②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2)T、B细胞间的作用又是双向的:一方面,B细胞可作为APC加工、提呈pMHCⅡ活化T细胞,诱导T细胞表达多种膜分子和细胞因子;另一方面,活化T细胞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CD40/CD40L结合可诱导静止期B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活化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进一步增殖和分化。T和B细胞经TCR和pMHCⅡ特异性结合后,多个黏附分子对形成免疫突触,促使T、B细胞结合更牢固,并使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局限在突触部位,高效协助B细胞进一步增殖、类别转换、亲和力成熟、产生抗体和分化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 14.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的过程:(1)B细胞分化的抗原依赖期(2)B细胞增殖生成生发中心(3)体细胞高频突变、Ig亲和力成熟和阳性选择(4)Ig的类别转换(5)浆细胞的形成(6)记忆B细胞的产生 15.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1)在T及B细胞发育过程中,对自身抗原应答的细胞被克隆清除(中枢耐受);(2)在外周器官,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因克隆清除、克隆失能、免疫忽视及抑制性免疫细胞的作用(外周免疫);(3)免疫豁免部位的抗原,生理状态下不致免疫应答。此外,非自身抗原或由于抗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活化APC,从而不能活化T、B淋巴细胞;或因抗原浓度太高,诱导Treg细胞活化从而介导免疫耐受的形成。抗原的单体形式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处理;有些抗原存在耐受原表位易活化Treg细胞。 16.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及意义:(1)阳性选择指在胸腺皮质中,未成熟DP细胞表达的随机多样特异性的TCR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自身MHCⅠ类分子复合物或自身抗原肽—自身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能以适当亲和力结合(阳性)的DP细胞成活并获得MHC限制性,不能结合或结合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发生凋亡。在此过程中,DP细胞分化为SP细胞。(2)意义:①获得MHC限制性;②DP细胞分化为SP细胞。 阴性选择及意义:(1)阴性选择经过阳性选择的SP细胞在皮质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表面的自身抗原肽—自身MHCⅠ类分子复合物或自身抗原肽—自身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高亲和力结合的SP细胞(即自身反应性T细胞)发生凋亡,少部分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而不能结合的SP细胞(阴性)存活成为成熟T细胞并进入外周免疫器官。(2)意义: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保留多样性的抗原反应性T细胞,以维持T细胞的中枢免疫耐受。
17.HLA分子的功能:(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①MHC限制性:T细胞以其TCR对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CD4+Th细胞识别Ⅱ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肽;CD8+T细胞识别Ⅰ类分子提呈的内源性抗原肽。②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③决定疾病易感性的个体差异。④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2)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经典Ⅲ类基因和非经典Ⅰ类基因及炎症相关基因的产物参与对固有免疫应答的调控。 18.B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1)BCR复合物:是B细胞表面最重要的分子。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特异结合抗原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与传导抗
原刺激信号的Igα(CD79a)和Igβ(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mIg主要功能是结合特异性抗原。Igα和Igβ主要功能是作为信号转导分子转导抗原与BCR结合产生的信号,参与Ig从胞内向胞膜的转运。(2)CD19:B细胞表面的CD19与CD21及CD81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一个B细胞特有的多分子活化共受体。可增强BCR与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并与Igα/Igβ共同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3)CD40:CD40恒定表达于成熟B细胞,其配体(CD40L)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CD40和CD40L结合是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在B细胞分化成熟和功能分化中起重要作用。(4)CD80和CD86:在静息B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在活化B细胞表达量增加。CD80(B7—1)和CD86(B7—2)与CD28相互作用,为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与CTLA4相互作用,则主要抑制T细胞活化。 19.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1)HLA与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体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移植前需确立供—受体间的组织相容性,涉及HLA分型和交叉配型。(2)HLA分子的异常表达与临床疾病:恶变细胞Ⅰ类分子的表达往往减弱甚至缺如,造成肿瘤逃脱免疫监视,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而某些情况下,原来不表达HLA—Ⅱ类分子的组织细胞,可被诱导表达Ⅱ类分子,从而启动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3)HLA与疾病的关联:HLA是机体的遗传系统,有很多人类疾病有遗传倾向,因而这些多基因疾病可能与HLA关联。(4)HLA与法医学:用于亲子鉴定和确定死亡者身份。 20.补体激活途径:(1)经典途径:①激活物:主要是与抗原结合的IgG、IgM分子,另外C反应蛋白、LPS、髓鞘脂和某些病毒蛋白也可作为激活物。②激活顺序:C142356789。③C3转化酶:C4b2a,C5转化酶:C4b2a3b。(2)旁路途径:①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②激活顺序:C356789 ;③C3转化酶:C3bBb,C5转化酶:C3bBb3b。(3)凝集素途径(MBL途径):①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的糖结构。②激活顺序:C42356789;③C3转化酶:C4b2a,C5转化酶:C4b2a3b。
21.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特性比较: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识别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参与 必需 无需 表位性质 蛋白多肽 蛋白多肽、多糖、脂多糖、核酸等 表位大小 8~10个氨基酸(CD8+T5~15个氨基酸 细胞表位),13~17个氨基酸(CD4+T细胞表位) 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22.TD-Ag与TI-Ag的特性比较: TD-Ag TI-Ag 结构特点 复杂,含多种表位 含单一表位 表位组成 B细胞和T细胞表位 重复B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 必需 无需 MHC限制性 有 无 激活的B细胞 B2 B1 免疫应答类型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 IgM、IgG、IgA等 IgM 免疫记忆 有 无 23.B1细胞与B2细胞的异同: 性质 B1细胞 CD5分子表达 + 更新方式 自我更新 自发产生Ig 高 针对的抗原 碳水化合物类 分泌的Ig类别 IgM>IgG B2细胞 —- 由骨髓产生 低 蛋白质类 IgG>IgM 特异性 多反应性 特异性 体细胞高频突变 低/无 高 免疫记忆 少/无 有 24.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HLA抗原类别 Ⅰ类(A、B、C) Ⅱ类(DR、DQ、DP) 分子结构 α链45kD α链35kD,β链28kD 肽结合结构域 α1+α2 α1+β1 表达特点 共显性 共显性 组织分布 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APC、活化的T细胞 功能 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识别起限制作用 25.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固有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 参与细胞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吞噬细胞、αβT细胞、B2细胞 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 效应分子 补体、细胞因子、抗菌蛋白、酶特异性受体、细胞因子等,穿孔素、类物质等,穿孔素、颗粒酶、FasL 颗粒酶,FasL 作用时相 即刻~96小时 96小时后 识别受体 模式识别受体、有限多样性抗原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胚系基因重识别受体,胚系基因直接编码产排后产生,具有高度多样性 生,较少多样性 识别特点 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感染的组织识别APC表面MHC分子提呈的细胞或衰老损伤、畸变细胞所共抗原肽或FDC表面捕获的抗原分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分子 子,具有高度特异性 作用特点 募集活化后迅速产生免疫效应,经克隆扩增和分化,成为效应细胞没有免疫记忆功能,不发生再次后发挥作用,具有免疫记忆功能,应答 可发生再次应答 维持时间 较短 较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