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九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它出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单元第一课,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与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于阿长淳朴善良品格的赞美,特别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情节,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是读懂阿长的关键.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欲扬先抑的写法。体会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的原因,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感情还处于懵懂阶段,教师应有义务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爱,教会他们感受身边的爱,而他们正处于求知欲高,表现力强的阶段,因此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结合本文篇幅较长,所写事情较多,学生整体把握可能有些困难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段落的赏析上。以便学生逐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为主要方式,指导阅读。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及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语句,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初步把握长妈妈形象。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段落的赏析。交流初读感受,感受课文前半部分元旦吃福橘和长妈妈烦琐规矩的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的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重点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体会长妈妈的善良仁慈和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
1、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哪些详,哪些略。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掌握长妈妈是怎样一个人。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欲扬先抑手法。 3、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真实美。 4、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文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体会鲁迅笔下阿长的形象。 教学难点:
1、在欲扬先抑的写法中,体会鲁迅心中的阿长;
2、学会关注普通人,在生活琐事中发现爱,感受爱,懂得身边的爱。 【教法学法】
设计原则: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法:
1、引导预习: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重点字词,熟悉故事情节,并初步感知“长妈妈”的形象。 2、朗读体会:在对抒情性的中心语句反复朗读,通过语气的不断加深,进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圈点批注: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细品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 学法:
1、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教师讲故事开始)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师:谁能把接下来的故事补充出来呢?(请一个学生补充讲述) 同学们,这个故事是谁讲给少年鲁迅听的呢?(预设:长妈妈)
师:正是这个惊险的故事为“我”儿时的“百草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讲给“我”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她对作者的儿时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致时隔多年之后,鲁迅先生专门为长妈妈写了一篇回忆她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回报自学,展示自我:
1、介绍作者及《山海经》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山海经》全书18篇,大致可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其中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诸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
2、听写:憎恶 菩萨 疮疤 霹雳 诘问 三、整体感知,勾画重点句。
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鲁迅先生一生都没有给自己的母亲写过文章。但却饱含深情的写了这位儿时的保姆--长妈妈,那长妈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一起来认识一下长妈妈吧。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要求一目十行,迅速提取有效信息),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2、你从这些事中,可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3、从这几件事中,你可以看出长妈妈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人呢?(初步感知长妈妈形象) 事 切切察察的毛病 摆成“大字”的睡相 详略 略 详 “我”的感情变化 写作手法 不大佩服 先 抑 令人厌烦的规矩 讲“长毛”的故事 踩死“隐鼠” 为“我”买山海经 略 详 略 详 不耐烦 特别的敬意 憎恨 新的敬意 后 扬 小注: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四、拓展:同学们,这样一位不被人重视的长妈妈,曾经那么地爱过我,在你们的身边有过象长妈妈这样关心你、爱护你、关注你心理需求的人吗?说给大家听听。
生:自由发言
师:分享了同学们的故事,老师好羡慕你们,零零后的你们出生在“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21世纪,党和国家不仅为你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亲人长辈更倾注了给你们无限的爱,正是有了党的诸多惠民政策,有了你妈妈、奶奶等亲人的无私奉献,负重前行,你才会岁月静好。其实,爱就在身
边,还好你们已经懂得,希望同学们能不忘党恩,珍惜亲情,做一个追梦人,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身边的这份爱。记住: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那就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将读懂的身边这份爱尽情的抒写出来吧!
五、作业:
其实,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身边不也有“阿长”这样的人吗?她也许是年迈不识字的祖母,也许是整日唠叨却把你捧在手心里的母亲,也许是爱管闲事的阿姨等,也许现在的你没法理解或接受他们爱的方式,但是,总有一天,你会读懂他们。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以“读懂身边的爱”为主题,写一个令你感动的小片段。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复旧导新,交流初读感受。 二、明确目标,再次走进文本。 1、重点语段赏析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文章一共写了长妈妈的几件事情,这些事情安排,作者有详有略,有主有次的。那么作者写得最详的是哪一件?
学生:替“我”买《山海经》这件事。
教师:对。请你们考虑,作者为什么单单把这件事情写得如此详细?请大家齐读课文19-29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请同学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预设答案)
学生: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一些有插图的书,引起了对这类书的兴趣,从叔祖那里知道了绘图的《山海经》。叔祖那儿已无此书,自己又没有机会去买,因此一直渴慕《山海经》,念念不忘《山海经》。
学生:事情的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就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学生:事情的结果——“我”深受感动,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教师:在刚才的概述中,我注意到大家用了两个词语:渴慕、感动。这两个词语很准确地形容出“我”盼书时的心情和得书后的心情。那么,请大家再读一读原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来写出这种“渴慕”和“感动”的?
学生:(阅读,寻找,勾画)
学生:课文第19段有这样一句话,“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里直接用了“渴慕”这个词,说明作者心中非常渴望得到。
学生:21自然段也可以找到。“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