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 测 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D.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解析:同一物种的种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如一片农田中的蝗虫,在夏天种群密度可能较高,在秋末天气较冷时种群密度就会降低,另外受其他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个种群的密度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答案:A
2.在一块面包上有一个霉菌,如果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其数量变化在一天内最可能的是呈 ( )
A.“J”型曲线增长 B.“S”型曲线增长
C.“J”型或“S”型曲线增长 D.无规律增长 答案:A
3.群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答案:D
4.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 h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 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D.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
解析:比较甲、乙两图中中央两格酵母菌数,乙是甲的两倍,乙是稀释100倍后的镜检结果,故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体型较大的动物,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计数不能用标志重捕法。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压在相邻两边的菌体。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并不能确定是否已经达到K值。
答案:A
5.下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①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②数量的增加
B.种群①和种群②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传递
C.种群②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 D.种群①②可能组成该孤岛上的一个特有群落
解析:从种群个体数分析,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①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②数量的增加。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存在信息的传递,捕食者能根据被捕食者的信息捕食,被捕食者能根据捕食者的信息躲避捕食者。种群②个体数比种群①个体数多,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但不能说明种群②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孤岛上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答案:A
6.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共生、竞争、捕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答案:B
7.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