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5A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A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卡、答题纸一并交回。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对君权的作用 A.完全一致 B.大同小异C.正好相反 D.互为补充
2.德国“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德国“考问世界”的史实是
①康德提出思想的自由 ②《物种起源》出版
③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④普朗克创立量子理论 ⑤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 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4.17世纪上半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是自相矛盾的 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5.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 B.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C.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 D.①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 6.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
高二历史试题(A卷) 第页
1
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8.“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在这句话中,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
A. 信仰自由 B. 教随国定 C. 反对宗教信仰 D. 因信称义
9.面对教皇的责难,马丁·路德曾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马丁·路德的主要“意见”是:
A. 脱离罗马教皇统—德意志地区 B. 教徒宗教信仰自由不必禁欲苦行 C. 教徒需摆脱宗教束缚争取自由 D. 通过圣经信仰宗教无需通过教皇 10.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
A. 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B. 发展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的要求 C. 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D. 天主教会的权威地位业已动摇
11.1690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政府统治起源于遥远的古代,人们共同决定工作,建立国民社会,指定统治者来保护和提高他们的共同利益。个人将自己的政治权力交给他们的统治者,但保留个人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任何侵犯这些权利的统治者都要被废黜。下列关于洛克主张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否定了长久以来存在的君权神授观念 B.宣扬了人民主权学说
C.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 D.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2.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体现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 B.无神论思想C.科学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13.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 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14.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 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15.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址
A.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B.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C.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16.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宗教改革运动
高二历史试题(A卷) 第页
2
17.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之初普遍打着宗教旗号的原因是 A. 宗教具有极大的鼓动性,人民易于接受 B. 宗教和神学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C. 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发动和组织群众
D. 中世纪欧洲宗教意识形态浓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18.“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下列属于“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贡献”的有 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②追求个人自由、个性解放 ③反对宗教束缚,主张信仰自由 ④反对君主专制,建立法制社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明清时期,“在朝廷大力推广儒教的同时,一种生动的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口口中逐渐成型了。”材料中的“口口”是指
A.乡村 B.城市 C.宫廷 D.行省
20.“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远在1300多年前,在一部中国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著名著作是
A.《汜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农政全书》 21.下列作品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A.“笔墨当随时代” B.“以形写神”
C.“人与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数” D.“图之工妙入神”
22.历史学家钱穆以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A.彩陶画与汉赋 B.话本与小说 C.唐诗与风俗画 D.楚辞与文人画
高二历史试题(A卷) 第页
3
23.《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有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你认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24.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图1《洛神赋图》局部 图2《天王送子图》 图3《窦娥冤》 图4京剧《杨门女将》 A.图1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以形写神”的特征 B.图2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 C.图3作品的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元曲通俗易懂的特征
D.图4剧种在清朝同治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25.小张是一名古玩收藏爱好者,一天拿着下列铜币的拓片请历史老师请帮忙鉴别真假,老师通过肉眼观察发现,其中有一枚可能是真币。请问下列的铜币拓片中哪一枚可能是真币?
26.1738年版《牛顿的哲学原理》一书的封面如右图所示:“光明”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牛顿头上照下,通过缪斯女神手中的镜子反射到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牛顿的哲学原理》)上。该封面的寓意可以解读为
A.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
B.经典力学体系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形式表达的力学体系 C.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D.牛顿为工业革命制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
27.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
高二历史试题(A卷) 第页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