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21:07:25

中国国土辽阔,面积广大,所以,在中国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它们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和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各区域间的差异非常大,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主要农业区与周围地区之间,也表现在主要农业区内部。马克思曾经说:“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在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性。”这句话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的作用是非常有益的。

(一)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使中国文化在社会制度层面表现出多样性。除了农业以外,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存在着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炼、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此相适应,各地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社会、政治和行政制度。

(二)辽阔的疆域面积,使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物质条件下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在衣食住行方面,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各地历来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比如河北一带的燕赵文化、山东一带的齐鲁文化,湖北一带的楚文化和陕西一带的秦文化等等。在边疆地区,既有东北、内蒙边陲的守卫者。又有西北部的拓荒者。还有西南部的主人。这些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有着不同的民族、宗教、语言、风俗习惯。仅以丧葬为例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回族,不用棺材而用白布包尸,实行土葬,藏族则通行天葬,又称鸟葬,即将尸体送到山间切成小块,然后放在高台上让秃鹫吃掉,他们认为这样死者可以升天。这说明,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同样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三)地理障碍使文化的传播速度在不同地区表现出程度上的各不相同。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如秦岭一带,在道路没有开辟之关,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非常困难,而他们与西南境外的联系却很早就开通了。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极其艰险,所以他们的海上交通比内陆地区要发达的多。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开放、对国与国的交流确实有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迈着比内地更强有力的步伐得到了飞速发展便是例证。深圳、上海的开发,就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那么,中国的地理环境究竟是有利于开放还是有利于封闭,应该结合地理环境做具体的分析。

(一)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中国的西北、西南固然是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但东南却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可以通向世界各地。即使在西北和西南,也存在着多处与外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但即使生产力提高了,地理障碍依然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交通确实比华北平原困难的多。

(三)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二是东汉班超重开丝绸之路,,使西域南道出现了“大漠无兵阻,穷边有游客”的景象,三是唐玄奘不远万里到佛国印度取经,这些人所行路线都是从长安取道西行而直

达国外的,同样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当然也有沿海而行的人。比如唐代的高僧鉴真四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另外,明朝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也是沿海而行的,所以说,海洋并非开放的唯一途径,地理环境并非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

事实上,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人的长久以来的优越感和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中国在西方近代文明传入之前,确实是东亚乃至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所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无需外求,完全能够做到自给自足,这与中国近代已经处于落后地位时的夜朗自大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应该是这种思想观念,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大陆地形。

复习题:

1.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2.为什么说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作用? 3.简述历代疆域及行政区域的变化情况。 思考题:

1.中国是否从来就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清代的闭关锁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3学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自然经济及其长期延续的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长期束缚于封建肌体、其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的事实,进而对中国文化所植根的经济基础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和两种形态 2.古代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黄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长期以来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是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一)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原人口的南迁,江南得到开发。

第一,黄河流域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较适宜于远古木石铜器农具的耕作,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的水平,使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第二,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农耕区,逐渐有了向土壤肥沃的长江流域扩展的能力。

第三,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更为中国农耕区向南部转移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第四,魏晋南北朝,北方边患丛生,战乱频繁,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地区的人们为了逃避战火,纷纷南下,寻找新的安身之地,他们的迁徒,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化观念,而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很快就显示出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

(二)唐安史之乱之后,北方为藩镇所控制,赋税不入中央,江淮地区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区。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布帛的主要供应地,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有谚语为证:“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都证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赋”与“西北兵甲”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三)宋代以来,南方已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从柳永《望海潮》词可见宋代江南繁荣之一斑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一)世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从公元前3000千年开始,一直到公元15、16世纪止,人类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都是在这两大世界的对立之中过来的,也就是说,在15世纪这个世界重要的分水岭到来之前,人类的文明主要就是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冲突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不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时也构成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垒与融合的特点。 1.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和农耕民族的防守

世界文明的演变在我们中国这块土地上有着自己的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北部和西北部以游牧经济为主,而其他地区则以农耕经济为主。东北和西北的游牧民族体魄健壮,勇猛善战,依靠放牧为生,加之地理环境的恶劣和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中国国土辽阔,面积广大,所以,在中国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它们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和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各区域间的差异非常大,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主要农业区与周围地区之间,也表现在主要农业区内部。马克思曾经说:“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在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性。”这句话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的作用是非常有益的。 (一)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使中国文化在社会制度层面表现出多样性。除了农业以外,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存在着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炼、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此相适应,各地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社会、政治和行政制度。 (二)辽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