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托尔斯泰
最后才用了明确而简单的现名。从小说的最初构思到最后定稿,主题发生了转移和扩大,社会内涵丰富和加深,人物也进行了深掘和再创造。其中,列文是一个力图保持宗法制经济关系的庄园贵族,他幻想通过农事改革抵制资本主义对俄国农村的侵袭。改革失败后,坠入悲观主义及虚无主义,最后从宗法制农民身上领悟了“人要为上帝、为灵魂活着”的人生意义。列文的形象带有自传性质,体现了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思想与生活
1879年,俄国发生严重灾荒,农民不满,纷纷起来暴动,沙皇政府强化了镇压手段,托尔斯泰参观了一些监狱、法院和兵营,看到老百姓无辜受害的惨状。1881年,因子女求学,托尔斯泰全家迁居莫斯科,他曾上书亚历山大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利山大二世的革命者。次年参加人口调查,广泛接触了低层人民,亲眼看到他们的悲惨生活,为此,他常常痛哭流涕。托尔斯泰得出结论:富人的生活不是生活,他厌弃这种生活,要与同这种生活相联系的观点、习惯和传统决裂,他通过《忏悔录》(1879-1880)、?《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等论文阐述了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公开宣布,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这就是发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托尔斯泰世界观著名的激变。从此以后,他从贵族地主的立场转到千百万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他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耕地、做鞋、为农民造房子,不吃肉,不喝酒,喝茶时不放糖,总之,过普通老百姓所过的生活。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转变以后,写了大量的作品。暴露,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倾向。而暴露最强的小说当属他晚期的力作:《复活》。这是伟大作家全部文学创作的总结,也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
托尔斯泰最后的十年是艰难的,他继续帮助人民,做人民的代言人,放弃作品版权,用稿费资助受官方教会迫害的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在俄国发生灾荒时,他同女儿玛莎一同到农村办免费食堂赈济灾民,一时应者云集,托尔斯泰还上书沙皇请求赈济,但遭到拒绝,托尔斯泰写了《论饥饿》一文,激怒了官老爷,他们要求把托尔斯泰流放到西伯利亚、关进疯人院或送进监狱,但沙皇的宪兵将军说:他的“声望太大,俄罗斯的监狱容纳不了他。”反动当局不敢用公开的镇压对付托尔斯泰,便决定从精神上摧毁他,1901年俄国最高教会机关指责《复活》反对上帝、不信来世,宣布托尔斯泰为“邪教徒和叛教者”,并开除了他的教藉,这个决定引起了举世抗议,但托尔斯泰处之泰然。他依然频频致信给沙皇,为参加抗议活动的学生说情,要求废除土地私有制,反对日俄战争等。1905年革命失败后,他虽年近八旬,仍一再著文,写出《我不能沉默》,强烈抗议沙皇政府对革命者滥用死刑。
托尔斯泰厌弃自己的出身,致力于“平民化”,希望放弃自己的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但同夫人的意见产生冲突,一些托尔斯泰主义者也不断和夫人发生矛盾。高尔基写了一篇文章《背着人的时候》,“列夫.托尔斯泰小声地问一只蜥蜴道:你过得好吗,你这只蜥蜴正在狄尔白尔大道上一丛灌木中间的一块石头上晒太阳。托尔斯泰站在它面前,一只手插进他的皮腰带里。这个伟大的人物向他周围看了一眼,随后便对蜥
蜴承认说:我呢,我却过得不好。”最后,托尔斯泰采取了一个多年来他常想到、在作品中描写了不只一次的断然措施--出走。1910年11月10日午夜,他离开了他生活了80多年的故乡波良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了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夫车站与世长辞。依照作家生前的愿望,他的遗体葬在波良纳一个悬崖附近,坟上既没有墓碑,也没有十字架,是世上最朴素的坟墓。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是空想的,客观上有麻醉人民、阻碍革命发展的消极作用,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出发点是伟大的。
三、创作
托尔斯泰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1851-1862):
这是他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生变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特色和基调也已经初具雏形。托尔斯泰的早期作品均以亲身经历为基础写成。为贵族青年寻找出路,试图解决社会矛盾。显示了作者所进行的艰苦的思想探索。
《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牧歌情调与民主倾向,道德完善主题。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1855-1856)?开始了托尔斯泰和统治阶级之间第一次公开的冲突。他克服了俄国文学中战争描写的虚假的浪漫主义倾向,表现流血和死亡的真实场面。歌颂了普通士兵的纯朴、勇敢和爱国精神,鞭挞了贵族军官虚假浮荡、追名逐利的本质,揭露了沙皇军队的腐败,同时也暴露出作者把一切战争都看作是血腥的相互屠杀的观点。
《卢塞恩》(《琉森》)(1857),日记体,是托尔斯泰最早批判资本主义的作品,写作者在瑞士卢塞恩目睹流浪歌手横遭资产阶级绅士欺凌的情景。
《哥萨克》(1863),1863年,他发表了写作近十年的中篇小说《哥萨克》,首次提出贵族阶级“平民化”问题。描写贵族青年奥列宁离开上流社会,到高加索去寻找自由和幸福。在这里,他否定自己的过去,爱上了山村中的美人玛莉安娜,但是城市生活在他身上的烙印终于使他暴露出自私的本性,他最终失去希望,痛苦地离开哥萨克村。--贵族出路的问题,返回大自然之路也是行不通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指出,作者才华的两个特点:心理分析和道德感情的纯洁,并特别指出,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2、中期(1863-1880):
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挥,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
《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1863-1869)
以1812年卫国战争为中心,通过对包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丝豪夫和库拉金四个贵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从1805年奥斯特里齐战役到1825年贵族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和俄国生活,描绘了俄国各阶级的生活状态及心理状态,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历史、哲学、宗教、道德等问题的观点。同时还有着对俄罗斯大自然及民族风情习俗的动人描写。因此它是一部兼有史诗、历史小说、编年史及风习描写的巨著。小说歌颂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及英雄主义,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战争是人生价值的试金石。安德烈与彼尔的思想探索。娜塔莎形象与宫廷贵妇相对照,是托尔斯泰的理想。 主题思想:
1、通过对战争的描写,歌颂了俄国人民在反对拿破仑的侵略战争中的英雄行为和爱国主义精神,客观上说明人民决定历史命运的真理。
2、通过对四大家族的描写,一方面揭露和谴责了以库拉金一家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另一方面赞扬了包尔康斯基等三家开明贵族的爱国热情,反映了60年代作者对贵族社会有所暴露但仍寄予希望的思想特点。
3、通过安德烈、彼尔、娜塔莎三个进步贵族青年的塑造,积极探索了俄国的出路问题和人生的意义,表达了贵族必须接近人民、走“平民化”的道路的观点。 艺术特色:
1、结构宏伟、布局严整。千头万绪,559个人物,150多个正面人物,重大的题材,复杂的事件,广阔的背景,大时间跨度,被结构得天衣无缝。
2、把强烈的历史意识同粗细有致的情节描写有机地融为一体,随着情节的延沓,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精神一步步展现在眼前。
3、抒情与叙事的结合。缓缓地、浓墨重彩地、沉郁地、深沉地抒情。 4、形象塑造鲜明、生动。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1877)
小说有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从事农事改革、探索社会出路两条平等发展的情节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深刻反映了19世纪下半期农奴制崩溃,资本主义确立所引起的俄国社会的巨大变动。安娜是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不满封建婚姻,追求真挚爱情。安娜以自杀表示对社会的抗议,上流社会的侮辱与迫害,安娜性格的内存矛盾,酿成了她的悲剧。托尔斯泰对安娜主要是同情,但又从宗教观念出发对她进行了谴责。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
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吉提:是托尔斯泰的女性理想的化身,毫无缺憾,贵族出身,婚前活泼可爱,婚后贤妻良母,但安娜的鲜明形象、激情爆发比吉提的苍白要生动得多,吉提在婚后,完全失去了少女的活泼,无个性。 渥伦斯基:有一定典型意义,在贵族青年中不是最坏的,对安娜也是真正的爱情,为了爱情,曾辞官退役,放弃了灿烂的宦途前程,他有激情,思想犀利。但他比安娜更陷于贵族生活而不能自拔,点燃了安娜的爱情之火,却没有勇气与上流社会决裂、同安娜生活在一起,是个懦夫,终使安娜进退维谷。 列文:是托尔斯泰这一时期思想和心境的真实流露,自传性人物,他痛心地看到了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甚至要从自杀中求解脱,最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皈依上帝,爱人如己。 艺术特色:
*1、卓越的心理描写,具有细腻真实的素质,天才地触摸到了意识流。安娜临死之前的意识流动。 *2、从多个视角表现人物,如圆型剧院,可以从每个人的视角去看人物。 *3、较少打断故事情节,把抒情和思辩性完美结合。 *4、采用拱形结构,如《双城记》。 3、晚期(1881-1910):
这一时期,一方面揭露当代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另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新认识,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创作是多方面的,有戏剧、中短篇和长篇小说、民间故事,而占重要位置的是政论和论文。
《复活》(Resurrection,1889-1899)?是托尔斯泰由贵族立场转向宗法制农民立场之后的作品,在《复活》中托尔斯泰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以极大的愤怒揭露了法律、法庭的不公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