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娜塔莎》导学案(学生版)
通山振新国际学校学生课堂导学案提纲 使用日期: 编制人: 徐兰军 审核人: 使用人:
价值。
《复活》简介: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不过,作品的后面部分,渐渐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说教。托尔斯泰的力量和弱点,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
《安娜?卡列尼娜》简介: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是彼得堡上流社会一位美丽,纯洁而热情洋溢的贵妇人。她16岁时即由姑妈作主,下嫁给比自己年长10岁的高官卡列宁。卡列宁只是一架官僚机器,除了投机钻营,别无所长。结婚十余年,安娜从未体会到爱情的滋味。她只能将自己的全部柔情都倾注在儿子谢辽莎身上。 但是有一天她邂逅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被他的风采深深地吸引了。渥伦斯基也一见钟情,狂热地爱上了安娜。本来,偷情苟合在彼得堡上流社会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但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却遭到了上流社会的唾弃。其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对彼得堡上流社会虚伪、不道德的生活构成了挑战,是因为他们违反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要知道,彼得堡上流社会虽然是一个男盗女娼的渊薮,但是维持表面上的“体面”却是人人信守的法则。而安娜却在从马赛场回家的路上向丈夫坦白了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私情,并且要求离婚!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当然为上流社会所不容,更为卡列宁所不容。为了不影响自己仕途发达,也为了惩罚安娜,他坚不离婚,并且不让安娜得到自己心爱的儿子。更有甚者,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渥伦斯基也动摇了。他开始频繁出入贵族议会,并渐渐将安娜的爱情视为束缚。所以当安娜听说渥伦斯基的母亲正为他择亲的时候,她终于绝望了。儿子与情人,她生命的两大支柱,相继坍塌,她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 小说的另一条主线是围绕列文展开的。列文与安娜一样,也在生活中追寻真、善、美、所不同的是他最后不仅得到了爱情,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可以说,他的结局是对安娜的探索作出的回答。 2、作品概述
《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
一八零五年,在拿破仑率兵征服欧洲后,法国与俄国之间也发生战争。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把怀孕的妻子交给退隐于领地“秃山”的父亲及妹妹玛莉亚后,就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刚留学回来的好友彼尔,是别竺豪夫伯爵的私生子,由于继承了伯爵身后的全部遗产,因此,他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当然也成为社交界的宠儿。居心叵测的监护人拉金公爵看上这一点,便计划将貌美但品行不端的小姐爱伦嫁给他,结果计谋顺利达成。
同年十一月,安德烈?保尔康斯基所属的俄军在奥斯特里茨之役战败,他带着军旗独自冲入敌阵,不幸受了重伤。但 是,当他突然抬头看见那永恒的蓝天时,不禁为那份庄严之美深受感动,霎时觉得过去那些野心,名誉及心目中认为伟大的拿破仑,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另一方面,婚后不久的彼尔因妻子爱伦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有暧昧风声传出,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便与多勃赫夫决斗,而把对方打倒后,他旋即与妻分居。从此以后,他陷于善恶与生死问题的困扰中,直至认识了互助会的领导人后,才进入新的信仰生活里。
一直被认为已战死沙场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突然回到秃山的那一晚,其妻莉莎正好产下一名男婴后去世,这使安德烈?保尔康斯基觉得自己的人生已告结束,便下定决心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 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且死亡。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便结为夫 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第一课时
【本课时导学案提纲】
第 9 页 共 16 页
通山振新国际学校学生课堂导学案提纲 使用日期: 编制人: 徐兰军 审核人: 使用人:
【课前预习】 1、读课文,正音正字,扫清文字障碍;提出疑难问题,并自己试着解答。
2、认真阅读课本p59-62知识短文《话题:人物》的相关内容,了解有关人物的知识。
【预习提纲】(一)认真识记下面的话题知识
1)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有对比映衬、环境烘托。
2)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在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个狭小的区域里展开;二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可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动作感。
3)揣摩人物的心理: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也是一种心理描写的手段。
4)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人物语言和外在行动对表现内心情感,起到了媒介作用。 5)“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扁平人物”也“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 《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是“扁平人物”;“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本文中的娜塔莎属于“圆形人物”。
6)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隐退:古典小说中的人物是个性化的。尽管他们的性格中蕴涵着人类的普遍人性,但他却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性格鲜明的人;现代小说中的人物是类型化的。小说中的这个人是一群人的缩影,甚至的人类的缩影。 (二)【导读感知——读一读】
1、学法指引:把人物置于背景中,在环境变化中写人物,在事情发展中写个性。
听其言(语言描写---对话、独白); 鉴其貌(外貌描写---神态表情); 观其行(动作描写---细节)
悟其心(心理描写---心态、心绪); 知其性(明确性格特点、形象特点) 2、话题解读
“圆形人物”与 “扁平人物”
阅读课文第61页“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的知识。简要说说“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之处。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相比,“圆形人物”更具有丰富的特点。如宋江、李逵是圆形人物,戴宗、李鬼就可以看成扁平人物。焦大、刘姥姥、傻大姐都是扁平人物,但在《红楼梦》中对于衬托王熙凤等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贾府真相,都起了很大作用。
圆形人物理论上充分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事实上,每个人都汇集或集合了几种类型。人的角色的多面性与人性的复杂性互为表里,角色与性格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因而人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人物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绵绵的丈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应。在《阿Q正传》里,既有属于圆形人物的“阿Q”,也有属于扁平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平人物。
3、整体感知
(1)列出提纲: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三个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第一部分:舞会前的准备(侧重于对娜塔莎兴奋、激动和焦急心情的描述——兴奋热情)
第二部分:舞会上的陶醉(侧重对娜塔莎在盛大舞会上的心理和与安德来公爵相遇的情节的描述——一见钟情)
第三部分:订婚后的争吵(侧重对娜塔莎背叛安德来后的心理描述——别恋移情) (4)把握基调
读完了这三部分内容,你喜欢托尔斯泰精心塑造的这位女主人公吗?说说理由。
过渡: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娜塔莎就是这样一个在世界文学作品的女性画廊中,风姿绰约、异彩纷呈的女性形象。 【学习目标】:1、分角色朗读,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语言,感受深陷爱情海泥沼的娜塔莎的思想感情。 2、了解人物的相关话题知识
3、重点学习第一部分中娜塔莎的形象。 【学习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第 10 页 共 16 页
通山振新国际学校学生课堂导学案提纲 使用日期: 编制人: 徐兰军 审核人: 使用人:
(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哪个国家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 明确: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今天,我们要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宅邸( ) 花翎 ( ) 勋绶( ) 砰( )然 搽( )香粉 迸( )流 怜悯( ) 皱襞( ) 从( )容 怯( )场 袒( )露 饶恕( ) 惊惶( ) 耽搁( ) 茶( )liáo 同( )liáo ( )liǎo草 ( )liáo原
( )liáo乱 ( )liào铐 撩( )一下 撩( )拨 liào(撂)倒 二、思(15分钟)
【研读探究——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组议一议】
人物探究:分别根据这三个场景中的人物表现,揣摩其心理变化,概括娜塔莎性格特征。 (一)、研读第一部分:舞会前的准备
1、说说你对娜塔莎参加舞会前心情的总体印象,用若干个词语准确表达娜塔莎此时的心态。
明确:
2、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藏在他们内心的,你是如何得知的呢?
明确:
3、舞会前,三分之一的人已经来了,而对本次舞会非常重视的罗斯托夫家的人还没到场,为什么?
明确:
4、能否用“焦急”来表达此时娜塔莎的心态?通过哪些言行表现了这种心态?为什么会有焦急的心态?
5、找出与娜塔莎热情、兴奋、快乐等有关的言行。
6、托尔斯泰在描述娜塔莎热情、兴奋、焦急等的心态时,除了直接运用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手法之外,是否还运用了其他表现手法?
明确:
7、通过外化的言行,我们看到了娜塔莎即将参加舞会时的心情,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 明确:
(三)、议:(7分钟) (四)、展:(7分钟) (五)、评:(6分钟) (六)、助:(4分钟)小组成员对重点句子再次品读 (七)、测(2分钟)
1、我们是否可设想一下,这样一位可爱的少女参加盛大的舞会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单元知识:
(1)、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正面描写,有 描写。正面描写又分 描写、 描写、 描写、 描写;侧面描写还有 描写, 描写等。 (2)、贴着人物写
“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 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在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个狭小的区域里展开;二是贴着人物的 写,以人物自身的 和 来刻画人物,可使小说具有更强的 感。
(3)、揣摩人物的心理
第 11 页 共 16 页
通山振新国际学校学生课堂导学案提纲 使用日期: 编制人: 徐兰军 审核人: 使用人:
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 ; 和 也是一种心理描写的手段。 (4)、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人物语言和外在行动对表现内心情感,起到了媒介作用。
第二课时、
【本课时导学案提纲】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语言,感受深陷爱情海泥沼的娜塔莎的思想感情。
2、研读文本,从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和评点人物形象。 一、导入
回顾场景一的要点 二、思(15分钟)
【研读探究——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组议一议】 (一)研读第二部分:舞会上的陶醉
1、以“盛装的娜塔莎”为开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
2、除了娜塔莎外,这部分提到了几位女性? 明确:
3、女性分多种,比如高贵的贵妇,丰满的尤物,刻板的老妪等等。以上几位分属什么类型?何以见得? 明确:
4、娜塔莎和她们相比应该属于哪一种? 明确:
5、下面就让我们从外貌和个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她何以属于“小女孩”。外貌上看,她符合“小女孩”的称呼吗?
明确:
那么,个性上看呢?看个性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明确:
6、文中第二个部分侧重于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试揣摩娜塔莎在这一场景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明确:
7、这都是从正面对娜塔莎进行描写,有没有侧面的表现? 明确: 8、“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为什么没有跳第一圈华姿舞,娜塔莎“几乎要哭”呢?从这一心理活动,我们试推断娜塔莎的容貌会是怎样的?
第 12 页 共 16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