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学前教育史思考题
这种论述 , 在反对传统教育长期把儿童置于被动地位 , 限制儿童的个性发展 , 忽视儿童自身的需要等方面 , 有其积极的意义 , 不仅击中了传统教育的要害 , 而且还阐明了儿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主动地位这一规律性的问题。 杜威的 “儿童中心主义”思想是对卢梭自然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 他在卢梭的“尊重儿童的天性 , 并促进儿童天性自由发展”思想基础上 , 提出“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这一响亮的口号 , 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深入地批判 , 在教育领域开展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 其影响非常广泛和持久 , 对我们今天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改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 ,“儿童中心主义”思想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 它的主要缺陷在于,它是杜威在其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基础上提出来的 , 是在把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生物化本能活动的产物 , 完全否定社会实践对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这一前提下提出来的 , 因而是不科学的。杜威一味强调教育要顺应并促进儿童心理本能的发展 , 要以儿童为中心 , 却忽略了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制约性。 3. 评述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论。
答: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幼儿的感官训练和智力培养 , 这是“儿童之家”的重要特色 , 也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大特点。蒙台梭利首先强调了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1) 幼儿正处在各种感 觉的敏感期 , 这时加强相应的教育 , 可以不失时机地使感官得到最充 分的发展。(2) 感官训练是形成认识能力的第一道大门 , 通过感官训练 , 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精确化 , 有利于发展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和辨别力。所以 , 只有通过感官的训练 , 才可能使智力得到发展。
她设计了一套“感官练习材料” , 她认为 , 幼儿常以触觉代替视觉和听觉 , 即常以触觉来认识事物 , 因此要重视触觉的训练。
1、按照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 , 每一类分别训练某一种感觉。
2、各种材料使用时 , 要求尽可能地排除其他感官的干扰,以使所训练的感官得到的印象尽可能地纯正、清晰。
3、教具有控制、纠正错误的功能。蒙台梭利一再强调这些感官训练的教具是提供给儿童自己做的 , 可以通过幼儿自己操作 , 尝试错误 , 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儿童通过反复练习 , 不断比较 , 并纠正视觉感知错误 , 使其视觉感知能力的精确性和敏锐性得到训练利提高。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 , 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东西。例如她强调对幼儿进行感官训练 , 这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而且她所设计的训练材料 , 也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 , 注儿童通过对 注意、比较和判断的练习 , 使感官超于敏锐。这套感官训练材料活动性强 , 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 , 有助于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但是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 :
1、 她的感觉训练是孤立地进行的 , 她孤立地训练幼儿的各种感官 , 某个活动只用来专门练习某种特定的感觉 , 割裂了各种感觉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其感官教育采取的方法有机械、呆板、枯燥乏味倾向 , 儿童长期利用感官教具进行训练 , 容易受到操作顺序的束缚 , 不对于儿童想像力 和创造力的培养。 4. 简述克鲁普斯卡娅的学前教育思想。
答:克鲁普斯卡娅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 , 深刻地研究了社会主义国家学前教育的问题。克鲁普斯卡娅进而对学前教育中的体育、德育、智育以及游戏和玩具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 一 ) 体育. 克鲁普斯卡娅认为 , 幼儿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 就是关心儿童的身体健康 , 培养 健康的一代人。
( 二 ) 德育. 克鲁普斯卡娅认为 , 幼儿园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幼儿奠定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 , 她强调要从小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活动家,培养他们的同志情谊、男女小孩的
友爱、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 , 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对周围生活和对劳动与学习的兴趣。 ( 三 ) 智能
克鲁普斯卡娅认为 , 学前教育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 , 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 激发儿童的求知欲 , 鼓励儿童去认识周围世界 , 扩大眼界 , 充实他们的生活经验 , 培养他们对各方面事物的兴趣。
( 四 ) 游戏和玩具
克鲁普斯卡娅对游戏也有精辟的见解。她认为 , 游戏在幼儿园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 , 游戏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克鲁普斯卡娅还要求 , 在游戏过程中 , 游戏内容的组织要考虑到社会主义的教育任务 , 逐渐把游戏纳入学习和生活的轨道 ; 另 外 , 游戏还要考虑到儿童的兴趣。她特别提倡创造性的游戏活动 , 即由儿童自己规定游戏的内容和目标 , 她认为这种游戏形式可以使儿童的主动性得到发展.克鲁普斯卡娅还对儿童的玩具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最需要玩具的是学前期的儿童。他们需要大量价廉物美的玩具。 5. 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贡献在哪里 ? 答:( 一 ) 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道德发展及教育问题的研究是皮亚杰的儿童研究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道德发展和认知发展息息相关 ,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可跳跃和不可逆的连续过程 , 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自爱——他律——自 律——公道 ”等阶段。 0 岁~2 岁这个时期在认知发展上属于感知运动时期,就道德发展而言 , 则属于道德情感萌生阶段 : ,2 岁~6 、 7 岁这个时期在认知发展上属于前运算时期 , 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最初阶段 , 可称作道德的“他律”阶段。 6 、7 岁~11 、12 岁这个时期属于具体运算阶段 , 在道德发展上 , 则是属于“自律”阶段。11 、 12 岁~14 、 15 岁这个时期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 在道德发展上 , 则属于 “公道” 阶段。
( 二 ) 皮亚杰道德教育理论主要特点
关于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研究 , 皮亚杰在借鉴了前人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 , 作出了新的、创造性的贡献。
1. 肯定了儿童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2 .丰富和发展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 并确定了教育的适当作用。
贡献: 皮亚杰毕生致力于从事儿童智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 为 20 世纪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资料和理论指导。皮亚杰在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之上创立了认知结构主义儿童心理学理论。这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思想及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受这一理论影响 , 欧美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机构与小学努力给儿童提供综合了儿童兴趣、需要和认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 兴起了“活动学校” 、“活动课程”、“开放教育” 、“视听教育” 、 “思维学校”等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不少幼儿教育工作者依据皮亚杰的原理 , 设计了种种幼儿教育实验改革方案并付诸实践 , 以期推动幼儿教育的更大发展。
皮亚杰的学前儿童教育理论是自 19 世纪西方开始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以来最重大的心理学成就之一 , 也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 其教育理论影响也很大。可以预言 ,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及教育理论将继续给人们以启发。 皮亚杰提出的使儿童主动学习的方法 :
皮亚杰认为 , 要使儿童主动地学习 , 就必须使儿童通过活动和具体事物进行学习。
1. 注重科学实验和视听教学。教师应为儿童提供合适器材 , 让儿童自由研究、实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 教师还应当不断向儿童发问或观察其行动 , 随时指出儿童的矛盾所在 , 使之有所发现 , 或经过思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2. 重视游戏在儿童 ( 尤其是幼儿 ) 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而安排不同的游
戏。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无论何时何地 , 只要能成功地把初步的阅读、算术或拼读改用游戏方式进行 , 儿童就会热情地沉洒于这些活动游戏中 , 并获得真正有益的知识。
3. 每一门课程都必须具有安排大量探索活动的可能性 , 并使之与一定的知识体系相联系。 皮亚杰提出的儿童教育的六大基本原则 : 原则一 : 教育应配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 原则二 : 以儿童为中心 , 大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原则三 : 强调兴趣与需要的重要性
原则四 : 重视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
原则五 : 善于应用认知冲突 , 推动儿童思维发展 原则六 : 重视儿童之间交往及影响的教育意义 爱伦·凯的\自然训练法\ :
这是爱伦?凯提出的家庭教育方法的一种。她认为做父母的越是不要过多限制孩子。儿童渴望负责任、冒危险 , 渴望见到生活的真相,渴望自己活动。所以爱伦?凯主张减少过度的照顾儿童,以恢复儿童对自然界的真实感觉,即实行“自然训练法”。具体措施:其一是住家须搬到乡间去 , 且须固定不移 , 好让小孩得到深切的印象,固定的习惯;其二 , 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 ,承当一份责任。她认为这种生活教育是斯堪的那维亚的古老传统。不娇惯小孩 ,共同经历真实的劳动和真实的危险。其三 , 爱伦?凯反对奢华的成品玩具 , 主张准备充足的工具和材料,让孩子自造玩具 ,这可断绝孩子的获得欲 , 同时可发展孩子理解力和发明力。 爱伦·凯提出的家庭教育方法:
首先,要正确地摆正家庭在教育中的位置。家庭不能只是学校教育的预备室,儿童生活的最好时间,学校只可占小份 , 家庭应该占大份
其次,正确处理双亲与子女的关系。爱伦?凯批判父母为子女而存在和子女为父母而存在的两种观念。正确的观念是,家庭应该充满 “ 理性的光明” , 就是在家庭里 ,人与人之间应互相独立 , 相敬如宾 , 相互宽容。
第三 , 母性不自私。不自私的母亲应该很乐意地把她的生命力、灵魂力和精神力的最好部分展现给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 , 把一切门为他打开 , 放手让他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走他自己的路 , 而丝毫不能存在求报的心思。
第四 , 父母追求高尚的生活境界自然可以深刻地影响孩子。第五 , 返朴归真 , 让孩子到大自然和实际生活中经受锻炼。此外 , 爱伦?凯十分重视孩子在家庭的读书生活的建设。她说 ,小孩子应该有一个精选的图书馆 , 里面存放不朽的经典著作,并且按年代先后编好次序 , 使小孩从初会看书时每年有一本与他水平相当的的书看。 洛克提出的道德教育方法 :
1.及早教育 洛克提出,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要进行道德教育,如果这个时期放纵孩子的过失不加以管教,就容易使儿童形成坏的习惯,以后再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了。因此,洛克极力主张“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从小培养孩子克制欲望的能力。 2. 说理教育
洛克认为对儿童来说,温和地说理要比强制命令容易接受得多,效果要好得多,因此他认定\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同时他又提出,在进行说理教育时,要考虑到所说的理与儿童的年龄相适应。 3. 榜样教育
洛克认为,榜样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儿童的举止大部分都是模仿得来的,榜样在儿童心中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儿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4. 实际练习
洛克还重视道德练习的方法,他主张对儿童进行实际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只有经过反复的练习,才可能在儿童身上形成牢固的习惯。 5. 奖励和惩罚
在奖励的方式上,他提倡实行精神奖励。另外,给予儿童自由,让他自由地活动,这也是奖励的可行方法之一。洛克主张尽量避免对孩子的惩罚,特别是鞭挝用得越少越好。。 总之,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洛克的见解反映了他多年担任家庭教师的实际经验,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夸美纽斯论幼儿入学的适宜年龄 :
他认为,幼儿在6岁前入学是不合适的。所以最好在“母育学校”里,在母亲的保护下自然而然地和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儿童到6岁时,他的骨骼和头脑的发育日趋完善,他已能容易地学完需要在家庭里学会的东西,这时如果再不把他马上送到真正的学校中去,那无疑会使他习惯于无益的休闲,甚至会养成类似粗野的缺点。而这类缺点一经养成,以后是很难消除的。6岁后入学也不是绝对的。 夸美纽斯论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答:夸美纽斯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论述。多次引证自然界生物成长的许多例子,反复阐述了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认为这种早期的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细心地和正确地组织好儿童的早期教育,是防止幼儿沾染不良恶习和预防人类堕落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幼儿及早获得一些必要的粗浅知识,可以为他们入学以后的教育奠定成功的坚实基础。
其二,夸美纽斯引用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Cicem)的话说:“整个国家的基础在于童年的正确教育”。而这种教育应该及早从幼儿时期抓起。 夸美纽斯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力图以世俗的文化以及和谐发展的教育取代中世纪的经院主义教育,以正确的家庭幼儿教育取代封建专制下的贵族家庭教育,无疑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的。
伊拉斯漠斯的影响儿童教育和身心发展的三因素
1.自然,即\部分是先天接受教育的能力,部分是对美德的天生爱好\。
2.训练,即\教育和指导的熟练应用\。
3.练习,即\放手运用我们自己方面的能动性,亦即自然赋予的能动性,并借训练促进这种能动性\。
对他来说,这三者中最主要的是\训练\。\自然\是强有力的,而\训练\加之以\练习\就更加有力,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和完成不了的事业。 维吉乌斯论儿童教育
首先 , 关于胎教以及初生婴儿的健康和安全问题。、
其次,成人要以经常赞扬好的行为、宽容细小过失的办法来教育儿童,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充满赤诚和爱。在维吉乌斯看来,这是将儿童引上正道的最好的手段。 第三,父母的楷模是良好教育的首要条件。
第四,儿童从小就应接受高尚的礼仪教育。
维吉乌斯的幼儿教育思想重在通过对幼儿进行人道化、个性化的教育,把上层阶级的儿童培养成有才干、身体健壮而又品德高尚的新贵族和商人。 宫廷学校教育
这是一类专为王室儿童实施的宫廷教育。参加宫廷学校学习的只是皇室中的王子、王孙、公主、和极少数机要大臣的子弟。 中世纪的儿童观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