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王东宾:农业机械化与后福特主义
204期 |王东宾:农业机械化与后福特主义
原创2017-12-26王东宾
农业机械化与后福特主义 ——基于山东德州调研的思考 (王东宾) 编者按
1959年,毛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至2016年底,我国农业机械保有量已经超过5000万台。本文是关于通过山东案例对于农业机械化与后福特主义的初步总结与思考。囿于流行认识,提到“机械化”,人们的通常反应是规模经济,是福特主义,而对以“范围经济”和“灵活专业化”见长的后福特主义认识不足。然而,技术路线的选择不仅重要 ,而且复杂,受农业地理、生产经济体制、“三农”政策目标等多重因素影响和约束。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从后福特主义视角的思考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启发意义。如果说实验主义可以作为激发政策想象力的哲学,后福特主义则可作为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哲学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希望本文能引起“三农”同仁关于该问题的兴趣和探讨。本公号曾刊发过“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供读者同时参考阅读。
作者感谢山东的房义来、吕德玉、张永正、赵洪章、路丙华等新老朋友的热情接待、交流,并提供了详细的资料,不仅激发了作者对于农业后福特主义的思考,更从这几位“忘年交”身上看到了农业领域的“工匠精神”,特此致谢并致敬! 一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毛泽东主席在1959年4月28日提出的著名论断。到2016年底,我国农业机械保有量已经突破5000万台,成为我国现代农业转型重要的基础支撑。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必然随之进入“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发展阶段,这就涉及到技术路线问题。全球范围内,存在两种基本的技术路线与管理思维的分野:一种是“大批量生产”、垂直命令为核心的“福特主义”;一种是“批量可大可小”(范围经济)、以技术和工人技能的“灵活性”为核心的“后福特主义”,突出优势是灵活专业化[1]。前者的优势在于规模经济,后者的优势在于范围经济,可实现满足多样化需求基础上的规模经济。
本文受益于在山东观察到的实践案例,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后福特主义得到更多启发。第一部分初步介绍了在农业地理、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大背景下的农业后福特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以丰神农机为案例的后福特主义机械化及其应用。第三部分是作者的进一步思考,农业后福特主义既可以成为支持现代农业转型的技术哲学,小农户亦将更加受益于这种技术路线,而更重要的是农业领域的“工匠精神”蕴育其中。
一
囿于流行认识,提到“机械化”,人们的通常反应是规模经济,是福特主义。然而,技术路线的选择不仅重要,而且复杂,受农业地
理、生产经济体制、“三农”政策目标等多重因素影响和约束,而其微观实践又受到田间地头和本地特殊状况等情境化因素影响。
我国农业地理跨度大,地形复杂多变,作物多种多样,对农机作业的要求不仅精细,而且需求多样化。同一种作物,不同地区的情况也差异非常大,例如玉米,在东北地区的株高要比西南地区高50%以上。对我国而言,丘陵山区机械化十分重要,因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占比超过50%,覆盖的人口超过60%,而集中连片贫困带和深度贫困地区也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区。机械化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推进时,就面临地形、地块面积等多重因素制约,世界范围内并无可资借鉴的特别成功的经验。2017年11月27-28日,在重庆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座谈会,并重点介绍了重庆的经验。重庆经验的精髓在于“改地适机”与“改机适地”相结合,“改地适机”就是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理使得土地的使用“尺度”适应机械化的要求,“改机适地”则是通过对机械的技术改造,使之适应丘陵山区的地形和农艺要求。在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区,在丘陵山区地带,既然以中小地块和多样化需求为核心特征,直观来看,以灵活专业化见长、应对需求更加有效的后福特主义模式显然更为适合。
除了地形地块和适度规模经营两大影响因素外,笔者认为在“三农”领域还有两个对机械化技术路线影响较大的系统性政策:一是2015年底中央农村经济工作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总体来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涵盖三个主要目标:结构性调整;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结构性调整是整体性目标,既包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包括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还包括大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融合发展,如粮改饲、农畜互补、种养加一体化等等。以调整力度最大的玉米种植为例,2007年度在东北地区玉米通过农牧深度融合实现“过腹转化”已经出现良好势头。
“提质增效”与“生态环保”是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大抓手,前者是激励性目标,后者是约束性目标。结构调整本身有利于提质增效,从非优势种植种类、产区退出,如去年全国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了3000万亩,今年在“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又下降1000多万亩,达到预定调整目标。
“生态环保”是硬约束。秸秆焚烧(烧荒)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农村地区头疼的环保问题。今年的环保风暴使得许多沿河、水库边的小型养殖场关停,养殖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此外,还有农药、化肥、土壤、水等生态环保问题。2017年,农业部实施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200个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并建设600个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中央专项资金支持100个县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支持100个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根据中央部署,到2020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进一步而言,农业的“生态环保”技术取向已经从“无污染化处理”到“资源化利用”,通过“物尽其用”实现“生态环保”,同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