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东大金智快切说明书
MFC2000-2型微机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 技术说明书
假定正常运行时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同相,其电压相量端点为A,则母线失电后残压相量端点将沿残压曲线由A向B方向移动,如能在A-B段内合上备用电源,则既能保证电动机安全,又不使电动机转速下降太多,这就是所谓的“快速切换”。
图2中,快速切换时间应小于0.2S,实际应用时,B点通常由相角来界定,如60?,考虑到合闸回路固有时间,合闸命令发出时的角度应小于60?,即应有一定的提前量,提前量的大小取决于频差和合闸时间,如在合闸固有时间内平均频差为1Hz,合闸时间为100ms,则提前量约为36?。
快速切换的整定值有两个,即频差和相角差,在装置发出合闸命令前瞬间将实测值与整定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满足合闸条件。由于快速切换总是在起动后瞬间进行,因此频差和相差整定可取较小值。
2.3.2. 同期捕捉切换
同期捕捉切换由东南大学首次提出,并成功运用于MFC2000快切装置。其原理概括如下: 图2中,过B点后BC段为不安全区域,不允许切换。在C点后至CD段实现的切换以前通常称为“延时切换”或“短延时切换”。前面已分析过,用固定延时的方法并不可靠。最好的办法是实时跟踪残压的频差和角差变化,尽量做到在反馈电压与备用电源电压向量第一次相位重合时合闸,这就是所谓的“同期捕捉切换”。以上图为例,同期捕捉切换时间约为0.6S, 对于残压衰减较快的情况,该时间要短得多。若能实现同期捕捉切换,特别是同相点合闸,对电动机的自起动也很有利,因此时厂母电压衰减到65%-70%左右,电动机转速不至于下降很大,且备用电源合上时冲击最小。
需要说明的是,同期捕捉切换之“同期”与发电机同期并网之“同期”有很大不同,同期捕捉切换时,电动机相当于异步发电机,其定子绕组磁场已由同步磁场转为异步磁场,而转子不存在外加原动力和外加励磁电流。因此,备用电源合上时,若相角差不大,即使存在一些频差和压差,定子磁场也将很快恢复同步,电动机也很快恢复正常异步运行。所以,此处同期指在相角差零点附近一定范围内合闸(合上)。
在实现手段上,同期捕捉切换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基于“恒定越前相角”原理,即根据正常厂用负荷下同期捕捉阶段相角变化的速度(取决于该时的频差)和合闸回路的总时间,计算并整定出合闸提前角,快切装置实时跟踪频差和相差,当相差达到整定值,且频差不超过整定范围时,即发合闸命令,当频差超范围时,放弃合闸,转入残压切换。这种方法缺点是合闸角精确度不高,且合闸角随厂用负载变化而变化。另一种基于“恒定越前时间”原理,即完全根据实时的频差、相差,依据一定的变化规律模型,计算出离相角差过零点的时间,当该时间
6
MFC2000-2型微机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 技术说明书
接近合闸回路总时间时,发出合闸命令。该方法从理论上讲,能较精确地实现过零点合闸,且不受负荷变化影响。但实用时,需解决不少困难:一是要准确地找出频差、相角差变化的规律并给出相应的数学模型,不能简单地利用线性模型;二是由于厂用电反馈电压频率变化的不完全连续性(有跳变)及频率测量的间断性(10ms一点)等,造成频差及相差测量的间断和偏差;另外,合闸回路的时间也有一定的离散性等。由于在同期捕捉阶段,相差的变化速度可达1-2°/1ms,因此,任何一方面产生的误差都将大大降低合闸的准确性。
MFC2000系列快切装置的“恒定越前时间”同期捕捉切换方法,采用动态分阶段二阶数学模型来模拟相角差的变化,并用最小二乘法来克服频率变化及测量的离散性及间断性,使得合闸准确度大大提高。如不计合闸回路的时间偏差,可使合闸角限制在±10°以内。
同期捕捉切换整定值也有两个。当采用恒定越前相角方式时,为频差和相角差(越前角);当采用恒定越前时间方式时,为频差和越前时间(合闸回路总时间)。同期捕捉方式下,频差整定可取较大值。
2.3.3. 残压切换
当残压衰减到20%-40%额定电压后实现的切换通常称为“残压切换”。残压切换虽能保证电动机安全,但由于停电时间过长,电动机自起动成功与否、自起动时间等都将受到较大限制。如上图情况下,残压衰减到40%的时间约为1秒,衰减到20%的时间约为1.4秒。而对另一机组的试验结果表明,衰减到20%的时间为2秒。
2.4. 厂用电切换应用事项
由于厂用母线上电动机的特性有较大差异,合成的母线残压特性曲线与分类的电动机相角、残压曲线的差异也较大,因此安全区域的划定严格来说需根据各类电动机参数、特性、所带负荷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实际运行中,可根据典型机组的试验确定母线残压特性。试验表明,母线电压和频率衰减的时间、速度和达到最初反相的时间,主要取决于试验前该段母线的负载。负载越多,电压、频率、下降得越慢,达到首次反相和再次同相的时间越长。而相同负载容量下,负荷电流越大,则电压、频率下降得越快,达到最初反相和同相的时间越短。
快速切换的思想在快速开关问世以后才得以实现。快速开关的合闸时间一般小于100ms,有的甚至只有40-50ms左右,这为实现快速切换提供了必要条件。假定事故前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同相,并假定从事故发生到工作开关跳开瞬间,两电源仍同相,则若采用同时方式切换,且分合闸错开时间(断电时间)整定得很小(如10ms),则备用电源合上时相角差也很小,冲击电流和自起动电流均很小。若采用串联切换,则断电时间至少为合闸时间,假定为100ms,对30万机组,相角差约为20?-30?左右,备用电源合闸时的冲击电流也不很大,一般不会造成设备损
7
MFC2000-2型微机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 技术说明书
坏或快切失败。
国外在发电厂厂用电或其它有高压电动机场合,如化工、煤炭和冶金行业的变电站电源切换中,普遍采用结合快速开关的快速切换装置,且切换方式以同时方式为主。
快速切换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开关条件,还取决于系统结线、运行方式和故障类型。系统结线方式和运行方式决定了正常运行时厂用母线电压与备用电源电压间的初始相角,若该初始相角较大,如大于20?,则不仅事故切换时难以保证快速切换成功,连正常并联切换也将因环流太大而失败或造成设备损坏事故。故障类型则决定了从故障发生到工作开关跳开这一期间厂用母线电压和备用电源电压的频率、相角和幅值变化,此外,保护动作时间和各其它有关开关的动作时间及顺序也将影响频率、相角等的变化。
因此,实际情况下,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某些电厂,客观条件上无法实现快速切换;二是有的机组有时快速切换成功,有时快切不成功。
快切不成功时最佳的后备方案是同期捕捉。有关数据表明:反相后第一个同期点时间约为0.4-0.6秒,残压衰减到允许值(如20%-40%)为1-2秒,而长延时则要经现场试验后根据残压曲线整定,一般为几秒,以保证自起动电流在4~6倍内。可见,同期捕捉切换,较之残压切换和长延时切换有明显的好处。
目前,有些电厂采用发-变-线路组接线方式,或发电机端直接升高至500KV,而起动(备用)电源则由附近220或110KV变电站提供,在正常情况或某些运行方式下,厂用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间存在较大的初始相角差,且该相角差随运行方式改变而改变,有些时候甚至大于20?,这对快速切换非常不利,这些情况下,同期捕捉切换是必不可少的。
2.5. 关于快速切换时间
快速切换时间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开关固有跳合闸时间,二是快切装置本身的动作时间。
就开关固有跳合闸时间而言,当然是越短越好,特别是备用电源开关的固有合闸时间越短越好。从实际要求来说,固有合闸时间以不超过3-4周波为好,国产真空开关通常都能满足。若切换前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同相,快切装置以串联方式实现快速切换时,母线断电时间在100ms以内,母线反馈电压与备用电源电压间的相位差在备用电源开关合闸瞬间一般不会超过20?-30?,这种情况下,冲击电流、自启动电流、母线电压的降落及电动机转速的下降等因素对机炉的运行带来的影响均不大。对开关速度的过分要求是不必要的,因为快速切换阶段频差和相位差的变化较慢,速度提高10ms,相位差仅减小几度,但对机构的要求不小。
8
MFC2000-2型微机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 技术说明书
快切装置本身的固有动作时间包括其硬件固有动作时间和软件最小运行时间。装置硬件固有时间主要包括开关量输入、开关量输出两部分的光隔及继电器动作时间,再加上出口跳合闸继电器的动作时间。软件最小运行时间指最快情况下软件完成测量、判断、执行等的时间。与开关一样,过分追求快速对快切装置来说同样是不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从硬件来说,就目前的制造水平而言,进一步提高速度意味着减少或取消继电器隔离环节,仅采用光藕隔离,从现场实际应用情况来说,采用继电器-光藕两级隔离的技术更为成熟可靠。从软件来说,针对开关断开时灭弧引起的暂态所需进行的一些特别计算处理以及开关量输入测量时的去抖处理等都是保证装置动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必不可少的,省却这些时间只能使装置加快几毫秒,于切换几无影响,但对装置动作可靠性来说也许是致命的。
国外微机型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的固有动作时间一般较长,如SIEMENS公司的AUE2型两开关式快切装置和AUE3型三开关式快切装置,其固有时间约40ms,ABB公司的HBT型快切装置,在事故串联方式下的动作时间更达100ms,其原因是要完全躲过开关灭弧引起的暂态对测量判断造成的影响。
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