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工理论
者必须致力于改变环境,并使之能更有效地回应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的需要。生态系统图就是为了协助社会工作者实现此目标,从生态学的观点提出的一个实务方法和工具。 2.生态系统图的功能
生态系统图展示了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清晰地呈现出个人、家庭及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效地将服务对象与外在环境系统的关系通过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说明了系统之间能量的流动和各系统间的关系本质,及其与服务对象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系统、服务对象问题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图具有如下功能:
(1)描述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服务对象与这些系统的关系。
(3)勾勒出系统间的交流。
(4)呈现可使用资源的相关信息。
从生态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一幅整体图像,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是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可运用的资源;哪些资源支持不足或不存在;从而认识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本质(通常以连接图中各系统的不同线段表示关系的性质,包括强、弱、紧张等,以箭头表示关系及资源的流向)。 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态系统图,社会工作者可以问下列问题: (1)服务对象收入能否满足基本需要?
(2)服务对象是否获得足够食物和合适居所?
(3)服务对象的邻里关系是否和谐?居住的环境是否安全?
(4)服务对象是否获得足够的预防性医疗服务和良好的医疗资源?
(5)服务对象能否获得所需资源?会否因地理环境、缺乏电话、交通设施等因素而使服务对象未能获得所需资源?
(6)服务对象是否与邻居、朋友及小区组织保持良好关系?
(7)服务对象是否属于某个群体或参与某些群体活动?
(8)社会系统是否能接受其他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价值观?个人、家庭、群体或社区持有的价值观是否与周遭的环境有所冲突?
生态系统图所带出的这些问题帮助社会工作者认识和判断服务对象的需要、问题及满足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向。 3.生态系统图的绘制方法
下面以孟健的个案来具体说明社会生态系统图分析方法。
孟健的社会生态系统图及分析
案例背景:孟健是一位艾滋病患者。孟健年迈的父母和姐姐得知情况后,当即与他分开吃住,孟健每天只好单独用消毒剂浸泡个人碗碟,单独吃饭。父母还让他从房间搬到狭窄的阳台上去睡;他夜里经常要跑下六楼,到公共厕所解手。除了来自家人给孟健造成的压力外,街坊和邻居对他也敬而远之。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站在大多数社区居民的立场上排斥孟健;每次他与家人回家碰到邻居时,他们都显得惊慌失措,退避三舍,当着他的面重重地关上家门。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趁他外出时多次上门做他家人的工作,要求孟健“应邻居要求离开,以免累人累己”。而在此之前,当孟健开始发病的时候,曾在女朋友的陪伴下去广州一家很有名的中医院就诊。在急诊室,医生护士边为他处理伤口边准备安排手术。为协助治疗,孟健向医生透露了自己患艾滋病的实情。“一听到我的话,高大英伟的急诊医生脸色变绿了,护士吓得当场把手里的针筒扔掉。急诊室里所有的人一秒钟之内都弹开到一米以外,一个病人甚至因此碰翻了护士的手推车。”于是,这家中医院的医生很快作出了反应,对他解释说该院是中医院,不具备某些手术条件,请他到附近一家综合大医院治疗。孟健只好在女朋友的搀扶下离开了医院。在第二家医院,孟健不敢再透露病情,而那家医院很快为他安排了急诊手术,切开感染的部位引流脓液后把他送到病房住院。第二天,主管医生在补写入院记录为他体检时看到他双臂布满针眼,当即要求他抽血验艾滋病。他只好承认,自己携带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经发病。主管医生二话不说离开病房。那天上午,没有一个医生护士敢来他的房间,他在吊完针水后按铃要求拔针,护士只在扩音器里告诉他自己把针头拔出来,用棉花按一按止血就行了。下午,医院派出一个护工告诉他,艾滋病要转到专科医院治疗,请他马上走。刚做完手术的他说没法自己走路,护工推来一张轮椅,在上面铺了两层床单,远远指挥他的女朋友把他抱上轮椅。戴着胶手套、隔着几层布,护工把他推到医院门口“打的”转院到广州市某艾滋病指定治疗医院。医疗机构以各种不正当理由拒绝为孟健进行治疗,以至于孟健的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孟健的社会生态系统图: P57
附件:《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
师海玲[1]
范燕宁[2]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北京 100089)
摘
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该理论强调人与社会系统各要素在环境中相互作用,并对人类社会行为具有重大影响。人们参与的系统可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三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微观系统中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互动,是评估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模式状况全面反映了各系统间的互动关系。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
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内又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
(Ecosystems Theory),它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社会生态学理论还是系统理论的分支,它注重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注意描述人的生态系统如何同人相互作用并影响人的行为,揭示了家庭、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美国威斯康星——怀特沃特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 H. Zastrow)博士,是现代社会生态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现任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以及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临床社会工作者注册委员会委员,不仅著有《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导论》、《社会工作实务》、《小组社会工作》、《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多部社会工作学术专著,而且曾在多种公共和私立的社会福利机构工作,有着丰富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2004年他与卡伦·柯斯特-阿什曼(Karen K. kirst-Ashman)教授合作出版了《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书的第六版(该书英文版2004年已由汤姆生国际出版公司出版),进一步深入分析阐述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多层系统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人们应该怎样看待和分析周围的世界?”“当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哪些方面对于评价最为重要?”等问题上,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和处理社会问题的独特方法与视角,进一步丰富了“描绘和分析人和其他存在系统,以及他们之间交往联系的系统理论” [1 ](p.1391)。
一、
社会生态系统的层次性及其相互作用
查尔斯·扎斯特罗在他的新版《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首先阐述了社会生态系统的层次性。他指出,个人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即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一种功能性整体,包括家庭系统、朋友系统、工作职业系统、社会服务系统、政府系统、宗教系统等。人是在环境中与各种生态系统持续互动的主体。人在生存环境中,既受到各种不同社会系统的影响,也持续和具有活力地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 查尔斯·扎斯特罗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Micro system )、中观系统(Mezzo system)、宏观系统(Macro
system)。指出,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系统类型,更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
人的生存环境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总是处于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情境中。 首先,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微观系统与中观系统相互作用。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个人的工作群体、个人参与的其他小规模群体的影响;反之,个人行为对于这些系统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查尔斯·扎斯特罗列举以下事例说明了微观系统和中观系统相互影响的关系:一个16岁的女孩子离家出走,她这种行为会影响到家庭。全家人有可能会为她的离家出走而忧心如焚。反之,这个女孩之所以做出离家出走的行为,其实也受到了家庭群体的极大影响。如果她的家庭“厌烦”她的行为,忽视她的存在,就会导致
她的异常愤怒和沮丧,并最终导致她离家出走。[ 2] (p. 12 ) 其次,个人微观系统也会受到社会环境中与之互动的宏观系统的重大的影响。宏观系统的五种主要类型会对案主产生重要影响。它们是:文化(culture)、社区(community)、习俗(convention)、制度(institution)和机构(organization)。文化 (culture)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的态度、价值观、目标、精神信念、社会期待、艺术、技术和行为的综合体,表现了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一个较为广泛的特征。社区 (community)是“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特征的一组人群,其共同特征以某种方式将其联系在一起,并使之与其他人相区别。”[ 3 ](p. 8 )这些共同特征有可能来自人们居住的街区、人们参与的活动(如工作)、或人们之间的其他联系如“种族认同”。习俗(convention)是“一种文化的基本风俗和行为方式,如婚姻、正义、幸福和宗教”;制度 (institution)是“为了某种公共目的建立的组织,以及进行工作的物质设施如监狱” ;[ 2 ] (p. 24 ) 机构 (organization)是为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工作,并完成各部门分工及其确定的工作任务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宏观系统中的公共价值观和机构系统常常会对社会工作的对象(案主)发生影响。它们决定着案主可以得到的或需要的资源及服务。例如,如果某一机构系统和社会公共机构的价值观反对向某人提供一项资源,那么,个人就不可能被提供那项资源。正如查尔斯·扎斯特罗举例所言,在美国,通常单身母亲在参加工作培训或找工作时,如果想通过寻求公共援助的方式,找一项家庭既能负担得起又让人满意的日托子女的服务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为这些母亲提供良好的日托服务的机会和条件并不是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的一部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母亲不需要这项资源,或者她们不应该拥有这项资源,而仅仅意味着社会公共机构的掌权者们认为向单身母亲提供这项特别的资源没有足够的价值需要。[ 2 ](p. 22 )
二、微观系统内部的生物、心理、社会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如上所述,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当学会在微观、中观、宏观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社会环境背景下评估人类行为。不仅如此, 在微观系统内部,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会在人的一生中相继发生,并持续地相互作用,影响人的行为。比如,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发展阶段要适时地掌握各种生物、心理和社会发展课题。这三个主题(生物、心理和社会)是三个独立的相互作用系统,它们对案主的个人系统都具有重大影响。个人系统在社会环境中正是依靠与多种系统(中观和宏观系统)相互作用而发挥其功能的。 查尔斯·扎斯特罗强调,在三个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中,有两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第一,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每一系统的正常成长标识(Normal
Developmental Milestones)。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鉴别系统发展的正常与非正常情况,以决定谁是真正需要干预的对象。第二,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每一个系统是如何对其他系统发生影响的。
系统的正常成长标识包括那些正常发生在一个人生命成长阶段中的生物的、心理的、情感的、智力的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个人的正常成长标识为判断何为人的正常发展提供了甄别的领域和方法,即人的正常发展应包括的运动能力发展、人格发展、动机、社会发展和学习。例如,判断一个婴儿运动能力的正常发展,可根据3岁时大多数孩子开始会跳跃和单腿跳,一次一级台阶的交换双脚爬楼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