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过程、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毕业论文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过程、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毕业论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1:54:42

第一章 导论

(三)家族企业的研究现状

从家族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开始,传承问题就成为学者们热衷研究的主题[1]。家族企业继任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70年代以来有了较大发展, 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围绕“家族企业如何成功延续”这一核心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大量研究。(Dyck,2000)[2]。尤其是近二十年众多学者的推动,研究文献汗牛充栋。随着全球家族企业“接班”时代到来,传承问题更是成为经管学者关注焦点。Bird、pistrui(2002)、 ChuaSharma(2003)等学者统计,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文献约有20%将传承问题作为首要研究主题[3]。根据Chua,Chrisman and Sharma (2003)的调查,企业传承是家族企业高层最关心的问题

[4]

。虽然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遗憾的是,由于大家对其中的一些基本问

题缺乏共识,相关研究一直未取得太大实质性的进展,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框架至今尚未成型。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化过程,需要进行有计划的准备和管理。在早期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对传承过程的描述和对最佳传承实践的探求[5]。后来许多学者试图识别传承过程的不同维度和阶段, 从而对传承的成功与否加以区分,并进一步识别有效传承的影响因素[6]。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力于研究传承过程的模型构建, 并且还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从而能更好的构建适应家族企业的传承模式。目前构建的模式大部分都是通过过程的视角进行研究的。

中国的家族企业传承缺少计划性,大部分都是在自发的状态下实现传承的。传承缺乏系统性,也和中国家族企业的研究现状有关,许多面临传承的企业家,对传承过程普遍没有系统思考,对于如何做好传承存在许多困惑,因此急需要理论界对家族企业传承进行研究以提出可借鉴和参考的传承机制和模式。家族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使得家族企业的运营和行为动机受到文化和种族特性

[1]

Handler, WC. Succession in family busines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J].Family Business Review, 1994, (2):133-158. [2]

Dyck, B., Mauws, M. & Starke, F. A. et al Passing the baton: The importance of sequence, timing, technique and communication in executive succession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 17(2): 143-162. [3]

Chrisman,JJ,Chua,JH&Sharma,P.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 in family business management studies: toward a theory of the family firm[DB].httP://www.usasbe.org/knowledge/ whitePaPers/ehrisman. [4]

Chua, J., Chrisman, J., Sharma, P. Succession and non-succession concerns of family firms and agency relationships with non-family managers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6(2), 2003, 89~107 [5]

Bird B,Welsch H, Astrachan J H, and Pistrui D. Family business research: The evolution of an academic field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2, 15(4): 337- 350. [6]

Sharma, P. An overview of the field of family business studies: Current statu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4, 17(1): 1-36.

3

第一章 导论

的严重影响(Litz,1997),相关研究的结论及其解释自然也会对文化背景产生强烈的依赖[1]。因此,研究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必须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家族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族企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直到1990年才开始有人关注,学者龚维敬1990年在外国经济与管理期刊上发表了《美国家族企业再度兴起》,开启了国人关注家族企业的先河,陆续有大批的学者开始研究家族企业和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2000年之后,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家族企业这传承,但多数研究都是对西方理论的评述或检验,探索性的理论研究还非常薄弱。本研究对国内研究家族企业和家族企业传承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和分析,通过在CNKI上“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传承”“家族企业继承”“家族企业交班”“家族企业权杖转移”等关键词搜索,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从1994年开始有人研究家族企业的,初开始只是介绍国外的家族企业发展情况,如美国和日本。从1998年开始中国学者潘必胜开始探讨中国家族企业的问题,2001年中国学者王连娟等开始关注家族企业的制度问题和传承问题,2003年后开始有大量的学者关注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

通过对中国家族企业相关文献的梳理研究发现,中国的家族企业的产生是先于学术研究,中国学者是在家族企业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同时每个时期关注的问题是和家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遇到的问题密切相关的。中国当代的家族企业诞生于1978年以后,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创业期进入了成长期,也有一部分发展比较快的已经进入稳定期,同时,这些创业者大部分都进入知天命的年龄,由于身体和年龄的问题大部分都面临着退休和交班的问题,因此,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家族企业迎来了传承的时代,同时中国的学者也开始重点关注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都寄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撑,以确保中国的家族企业能够顺利交接班和中国家族企业能够持续长久的发展。本研究对中国家族企业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分下汇总如下,详细见表1.2中国家族企业及家族企业传承研究文献汇总表。

[1]

Litz, R. A. 1997. The family firm’s exclusion from business school research: Explaining the void;

Addressing the opportunity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1(1): 55-71.

4

第一章 导论

表1. 2 中国家族企业及家族企业传承研究文献汇总表

时间

期刊 (数目)

代表 学者 龚维敬 孙世春 孙治本

美国的家族企业介绍 开始介绍日本的家族企业发展

开始介绍台湾和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的发展

研究 主题

1994 4 1995 7 1996 10 1997 18 1998 26 1999 35 2000 58 2001 126

王绪圻等 大量的台湾的家族企业的研究 潘必胜等 开始有学者探讨我国家族企业的问题 凯达文等 开始对家族企业是落伍还是先进进行探讨 李雷生、王连娟、姚中良、田旭等

开始了家族企业的深层次研究(如家族企业文化根基的探开始关注家族企业的制度问题以及传承接班问题。也有学生开始对家族企业进行了研究,有3篇硕士论文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并重点关注家族企业的用人机制和模式,同时诞生了第一篇博士论文对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进行了研究。

储小平等 讨等)和地域家族企业的研究(如浙江的家族企业)

2002 285 秦岁民等 家族企业研究的细化,同时对中国的家族企业进行了反思,

2003 547 李新春、开始有人关注中国的经理人市场与家族企业治理,同时更

苏启林、 多的人开始关注传承接班问题,有人开始介绍西方的接班欧晓明等 模型。同时有更多的硕士和博士对家族企业进行了研究,

开始有硕士研究家族企业的继承问题。

2004 869 2005 1244 2006 1714 2010 3350

李善民、 开始有人关注对家族企业的界定以及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王陈佳等 管理、公司治理等问题。

李旭辉、 更多的人关注家族企业的优劣势分析研究、家族企业治理潘忠志等 和传承等问题 廉勇 李培林、袁庆立

开始有人通过中外对比研究中国的家族企业

更多的人关注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超过10%的文献研究家族企业的交接班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树立发现,要对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这一复杂现象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至少需要解决这样三个内在功能逻辑一贯的根本性问题:传什么?传给谁?如何传?并且还要考虑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虽然已有研究对上述三方面问题都有所涉及,但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分析范式,不同学者都

5

第一章 导论

从各自的学科角度进行着发散式的研究,成果间的可比性和继承性不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视角对家族企业“传什么?传给谁?如何传?”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形成一个家族企业传承的基本模型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进行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研究,试图建立一个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中国“家文化”影响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以确保中国的家族企业能够完成顺利交接班,从而推动中国家族企业可持续和长久的发展,总结起来有以下目的和意义:

1.研究家族企业,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规则与现代企业制度规则的衔接点,从而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率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文化传统最为浓厚的国家,家族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几千年家族文化的社会心理积淀对企业的组织与经营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族已经成为中国人之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及文化生活的核心,甚至也左右着中国的政治生活。台湾著名学者李亦园认为中国文化是“家的文化”[1];汪丁丁指出“从那个最深厚的文化层次中流传下来,至今仍是中国人行为核心的,是‘家’的概念”[2]。费孝通主张要重视家庭的重要作用,“这个细胞有很强的生命力”,农村中“真正有活力的就是家庭工业”[3]。虽然解放以来家族文化、家族组织受到强烈冲击,但是,中国的现实表明:“家族主义”或“泛家族主义”倾向在中国的各种组织或单位中都惊人地相似,并普遍地存在着[4]。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家族文化也无形的影响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家族文化与家族也就开始蓬勃兴起。正如爱森斯塔(Eiesnstda)所一言,虽然现代化会削弱旧传统的某些层面,然而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旧传统的某些层面有时会被再度提出和强调,以解决文化断层的危机和建立新的集体认同[5]。在中国社会转型中,计划经济体制规则渐渐失效,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逐步建立之中。那么,家族文化与家族规则

[1][2]

李亦园.中国人的家庭与家的文化[M].巨流图书公司(台北),1988:113. 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1. [3]

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M].北京人学学报(哲社版),1998(6). [4]

樊江春.中国微观组织中的“家族主义”[M].新华文摘,1992. [5]

Eisenstadt. Tradition, Change and Modernity.New York, 1973(5):209-210.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导论 (三)家族企业的研究现状 从家族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开始,传承问题就成为学者们热衷研究的主题[1]。家族企业继任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70年代以来有了较大发展, 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围绕“家族企业如何成功延续”这一核心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大量研究。(Dyck,2000)[2]。尤其是近二十年众多学者的推动,研究文献汗牛充栋。随着全球家族企业“接班”时代到来,传承问题更是成为经管学者关注焦点。Bird、pistrui(2002)、 ChuaSharma(2003)等学者统计,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文献约有20%将传承问题作为首要研究主题[3]。根据Chua,Chrisman and Sharma (2003)的调查,企业传承是家族企业高层最关心的问题[4]。虽然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遗憾的是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