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当然,作为哲学思考,必须对感觉的不证自明的真实性进行论证。
必须说明,说感觉具有不证自明的真实性并非指感觉的内容是真实的、客观的。显然感觉的内容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同样的温度,有人感到冰冷刺骨,有人感到温暖入春,从感觉的内容来说,它是绝对主观的。但感觉中确实存在绝对客观的东西,这就是感觉的来源,刺激源是绝对客观、真实的存在。 显然,虽然不同人对盐的味感不同,但他们一定都接受到了某种称为\盐\的物质的刺激。刺激本身是客观的,而且是绝对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此可以说,感觉的内容是主观的,但感觉的来源是客观的,真实的。但刺激的客观性与自我意识的客观性不同,前者具有的是绝对客观性,后者是相对客观性。所谓绝对客观性是指,某种刺激一定来自某个与我对立的、实际的、现实的东西。对于这样一个东西的存在,我是不能否认的。当然作为严谨地哲学讨论,必须论证这一点。 古希腊怀疑学派的大师第欧根尼就曾质疑这一事实:他认为,感觉和其来源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他怀疑车子撞到身上会把自己撞死,头撞到墙上会被撞破。而且为了证明,他故意站在路中间不避让车辆。若不是朋友及时拉开他,后果可想而知。不得不说,第欧根尼这种为了学术甘愿献出生命的精神很值得赞许。因此这里必须对他的质疑进行辩驳。
当我们怀疑一切,于是找到一不可被怀疑的东西--怀疑本身,即精神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来自形式逻辑的保证。 而我们知道刺激必有其来源这一事实,这一事实之真实性的保证来自最自然的生存意志。因此不但我知道,所有的生物,哪怕是最基本的单细胞生物都\知道\这一点。\知道\这一事实,并不需要头脑来确证,只需要肠胃来确认,否认这一点,即不承认生存本身,即不承认肚子饿了要吃饭,天气冷了要穿衣。当第欧根尼在饥饿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拿起饭碗时,他的肠胃就已经承认了生存意志本身,也就承认了包含在生存意志中的事实:被车撞倒会死亡。所以当他用头脑去怀疑这一事实,他的头脑和肠胃就发生了分裂。应该说,这种分裂既是人之为人的高贵,也是人之为人愚蠢。很多时候,对于某些看似很有道理的纸上谈兵,不须用头脑而须用肠胃才能反驳他们。所以处理好肠胃与头脑的分裂,这是个人类的大课题。 因此,刺激之绝对客观性的保证来自生物的生存意志,这点不用得到头脑的同意而得到了肠胃的同意。所以刺激的存在是绝对客观的;于此相对,自我意识的真实性的保证来自于理性规则--形式逻辑,这需要头脑而非肠胃的同意,当然也只有头脑才能同意--理性规则只能存在于头脑中而非肠胃中。因此只能说,自我意识的真实性只有相对的,是相对客观性。 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不能确认在头脑之外,即在纯粹自然的世界中自我意识是否具有真实性
总之,经验派的原则:凡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这一原则的出发点是生存、是活着、是动物性需要。正如上面分析的,人类最大的愚蠢(当然也是人类至上的高贵)是头脑与肠胃的分裂,那么经验派的原则就是在高扬肠胃的地位,强调肠胃先于头脑的优先权。 这里插几句闲话。稍微谈论一些依照此思想分歧而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政治经济实践上所导致的后果,就更加可以看出经验派原则的可贵之处。
经验派原则在经济思想上的直接影响就是产生自由市场理论。既然经验派的第一原则是每个个体的生存,既然被经验派认作在逻辑上首先能够不证自明的是每个人的生存意志,那么显然,当经验派哲学家去研究经济问题时他们一定倾向把个体放在经济联系中的第一地位,由此则自由市场理论,所谓看不见的手、市场自动均衡等等就是呼之欲出的逻辑推演了。亚当斯密这位西方经济学的鼻祖诞生在英国就完全是必然而非偶然。于此对应,唯理派相信只有理性才能首先在逻辑上获得不证自明的地位,唯理性才能够去统摄感觉的杂多,给予感觉质料以真实性的保证(否则感觉质料本身只是混乱、无序的),那么唯理派在经济思想上的合理推演当然就是计划经济,要由一个理性的、全能的中枢系统去统摄全部感觉上的经济活动,
非此则感觉的经济活动只能是混乱与无序,换成经济学语言,就是相信理性中心安排经济活动才能获得远较自由市场经济更高效的效率。 在政治理论上,洛克本人就是西式宪政民主理论的创建人,英美两国身体力行地实行了西式宪政民主。于此对应,在唯理派的哲学指导下产生的政治思想与实践是威权乃至于极权政府。重温二十世纪的历史,冷静评判这两种体制的实际应用,不含偏见地说,英美的政治经济模式更具优势。简要分析胜败背后的原因,不能不说,是经验派的哲学原则战胜了唯理论的哲学原则。是火热的生存意志战胜了冰冷而刻板的理论理性。
然而历史真的如福山所说,终结在了英美式的自由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的经济政治理论中吗?以我的浅见,恐怕未来的发展会超出福山们的想象。具体在之后的论述中展开。
回到洛克,洛克虽然提出了经验派的基本原则,但他本身是一个调和主义者,他没有也不敢把这个原则推到底。因此他保留了物质的某些所谓的客观属性:如空间延展性。
第二位理性派哲学家--斯宾诺莎
在讨论斯宾诺莎之前,先回顾一下笛卡尔的思维过程。笛卡尔从一个绝对孤立的原子式个体出发,进行怀疑一切的反思,最终到了一个不可怀疑的基点,怀疑本身。怀疑本身、自我意识拥有客观真实性,这真实性来自于形式逻辑这一理性规则的保证。但是这个绝对空洞、抽象的自我意识与感觉内容,与具体经验是彻底异质的,因此笛卡尔只能停留在二元论中。世界有两个拥有客观真实性的东西,一是自我意识、二是物质实体。这里,自我意识的真实性来自理性规则,其本身空洞无物,而物质实体本身的真实性没有保证。所以笛卡尔的理论就是一个半吊子工程,充满了漏洞。最后笛卡尔只好搬出上帝解围。
笛卡尔的困境之一来自于他的出发点:一个孤立的原子式的,脱离了生存的个体。因此理性派的第二位哲学家斯宾诺莎直接超越这个原子个体的起点。 在笛卡尔的思路中,我们反复强调,怀疑的真实性保证来自于形式逻辑这一理性规则。 斯宾诺莎认为,既然理性规则可以保证怀疑的真实性,那么理性规则本身当然就是真实无妄的--这是个合理的逻辑推论,因此它拥有绝对的客观真实性--这是个有点过头的推论。斯宾诺莎直接以这个拥有绝对客观性的理性规则为起点。他以为,世界就是从这个理性规则中发展出来:世界本身就是个理性的实体。
这里要对斯宾诺莎的起点多说几句。首先,斯宾诺莎的起点超越了个体,因此突破了笛卡尔的局限;其次,这个起点确实拥有相对客观性(说理性规则也拥有相对的客观性,这是说得通的。世界上所有的理性存在物都可以理解诸如形式逻辑,运算原则之类的理性规范,从这一点说,理性规则确实普遍存在于所有的理性存在物的思维中)。 但是,要说理性规则与刺激一样拥有绝对的客观性,这就比较武断了。因为常识信念总是坚持这样相发:这种看不见莫不着的理性规则怎么会是绝对存在的?!我们确认刺激的绝对客观性,因为它摸得着,看的着,对刺激的真实性的确认来自于生物的生存意志。但说理性规则同样是一个可以脱离思维,与刺激一样的拥有绝对客观性的东西,不论如何都有点突兀。
但斯宾诺莎的结论具有重大的意义。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个理性结构,它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以被人的理性思维,被数理逻辑所分析、处理、预测。因此斯宾诺莎的学说极大推动打击了教会势力,推动了当时科学的发展。 第三位理性派哲学家--莱布尼茨
但斯宾诺莎过于强调世界的理性本质而看轻了个体独立与自由的意义,他认为自然界中的具体个别的事物是世界这个理性实体的特殊存在状态。实体本身是不动不变的,但他的变现形式却是千变万化。但表现形式只能服从机械的运动的因果必然性和理性逻辑的必然性,一切都是被决定了的。这是一个严格合乎必然性法则的,必须通过理智逻辑推理来认识的世界图景,其中没有任何偶然性和自然任意的余地。这是一个决定论与宿命论的世界图景。
与此相对,莱布尼茨的提出了单子论的观点。所谓单子在基本理论上和斯宾诺莎所说相同,单子就是世界的理性结构本质。但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多而非一,单子的数量是无限的。单子论的特点是强调了主体自由的原则,突出了个体性的自由。 最后一位经验派哲学家--难解的休谟问题 同笛卡尔一样,英国哲学家休谟也是一个走极端的人,这种品质成就了他在哲学上的重要地位。他把经验派的原则--凡在理智中的无不现在感觉中--推到了极点,从而终结了经验派。
休谟严格地按照经验派的原则去论证,从而剔除了思维中所有非感觉的成分。而这个成分就是:真理。因此他的结论是:人类不可能走上通往真理的道路上,并从中获取具有相对有效性的真理。
下面详细解释。比如我们做小球的碰撞实验,观察到的是这样一种事实,即小球甲运动到小球乙的位置,然后小球乙开始运动。我们测量甲乙的运动变化,根据变化列出方程,我们认为方程反应了甲乙运动的内在规律。但在得出规律之前,有一点必须被保证。 即,如何保证小球乙的运动是由小球甲导致的?如何能保证这两个事件之间具有因果关联? 可能的事实是:甲乙的运动没有任何关系,小球甲运动到无限接近小球乙的地方就突然停下,然后小球乙就无缘无故自己开始运动。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甲和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根据经验派的原则:没有感觉到的东西是不能被承认为真实的,所以不能把小球甲当做小球乙运动的原因。我们只能说,这两个事件之间没有任何因果联系。休谟认为,我们之所以把小球甲当作是小球乙运动的原因,只是出于一种心理习惯,即当我们在时间的序列中看到两个事件相继地发生,我们就会把这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并幻想其中有因果关系。
再举一例对比:我们经常看到火烧水,水沸腾,于是人们有了一种下意识的感觉:火烧水导致了水沸腾。可是某天我们看到火烧着水,水却结冰了;或者没有火烧,水自己就沸腾了,这两个事件同样可以理解。从这里可以想到,说火烧水导致了水沸腾,这里的\导致\二字根本没有道理。因为眼睛只看到了火烧水、水沸腾这两个事件,眼睛没有看到\导致\人们之所以觉得火烧水\导致\水沸腾,是出于一种心理习惯,即看到两个在时间上连续的事件,于是下意识的认为他们有某种因果联系,实际上所谓的因果联系只是出于想象,是任意的,武断的。比如巫婆一跳大神,病人就好了,如此反复出现很多遍,跳大神和治好病之间就有了因果联系,于是人们相信,巫婆就是良医。 同样道理,相信小球甲导致了小球乙运动,这等同于相信巫婆跳大神能够治好病。你看到的只是两个小球分别开始运动,你看到\导致\了吗?没有,你不能用任何感官感受到\导致\的实际存在。既然没有感到\导致\,又如何能保证\导致\是绝对客观的呢?从这\导致\中所发现的动量定律等等,实际不过是胡编乱造罢了。而这种胡编乱造还能够暂时有效,实在是出于好运气罢了。 最后一位经验派哲学家--难解的休谟问题 同笛卡尔一样,英国哲学家休谟也是一个走极端的人,这种品质成就了他在哲学上的重要地位。他把经验派的原则--凡在理智中的无不现在感觉中--推到了极点,从而终结了经验派。 休谟严格地按照经验派的原则去论证,从而剔除了思维中所有非感觉的成分。而这个成分就是:科学真理。因此他的结论是:人类不可能走上通往真理的道路上,并从中获取具有相对有效性的真理。
下面详细解释。比如我们做小球的碰撞实验,观察到的是这样一种事实,即小球甲运动到小球乙的位置,然后小球乙开始运动。我们测量甲乙的运动变化,根据变化列出方程,我们认为方程反应了甲乙运动的内在规律。但在得出规律之前,有一点必须被保证。 即,如何保证小球乙的运动是由小球甲导致的?如何能保证这两个事件之间具有因果关联? 可能的事实是:甲乙的运动没有任何关系,小球甲运动到无限接近小球乙的地方就突然停下,然后小球乙就无缘无故自己开始运动。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甲和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根据经验派的
原则:没有感觉到的东西是不能被承认为真实的,所以不能把小球甲当做小球乙运动的原因。我们只能说,这两个事件之间没有任何因果联系。休谟认为,我们之所以把小球甲当作是小球乙运动的原因,只是出于一种心理习惯,即当我们在时间的序列中看到两个事件相继地发生,我们就会把这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并幻想其中有因果关系。 再举一例对比:我们经常看到火烧水,水沸腾,于是人们有了一种下意识的感觉:火烧水导致了水沸腾。可是某天我们看到火烧着水,水却结冰了;或者没有火烧,水自己就沸腾了,这两个事件同样可以理解。从这里可以想到,说火烧水导致了水沸腾,这里的\导致\二字根本没有道理。因为眼睛只看到了火烧水、水沸腾这两个事件,眼睛没有看到\导致\人们之所以觉得火烧水\导致\水沸腾,是出于一种心理习惯,即看到两个在时间上连续的事件,于是下意识的认为他们有某种因果联系,实际上所谓的因果联系只是出于想象,是任意的,武断的。比如巫婆一跳大神,病人就好了,如此反复出现很多遍,跳大神和治好病之间就有了因果联系,于是人们相信,巫婆就是良医。同样道理,相信小球甲导致了小球乙运动,这等同于相信巫婆跳大神能够治好病。你看到的只是两个小球分别开始运动,你看到\导致\了吗?没有,你不能用任何感官感受到\导致\的实际存在。既然没有感到\导致\,又如何能保证\导致\是绝对客观的呢?从这\导致\中所发现的动量定律等等,实际不过是胡编乱造罢了。而这种胡编乱造还能够暂时有效,实在是出于好运气罢了。
不知大家有没有理解休谟这一追问的意义。 休谟问题的核心就是:不管实验设计得多精密,仅仅通过感知,是不可能找到真理的。因为感觉和规律,这两者完全异质,彻底隔绝。感觉是个别的,生灭的,个人有个人的感觉;而规律是普遍的,永恒的。不能保证从个别生灭的个体感觉上升到普遍永恒的规律。这就是休谟问题的核心。
康德的三大批判--对休谟的回应
休谟问题促使德国人康德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思考,并最终写出了三本伟大作品: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对知识与认识能力的反思
纯粹理性批判来自于康德对休谟问题的回应。这本书的整个理论框架充分反映出康德思想体系的基本特征:二元论、绝对的形式化。只要充分把握住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思路,就可以理解整个康德思想体系的核心。
首先,康德承认经验派的根本原则:凡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中。这可以说是一条常识信念,不在感觉中的东西难以判断其真实性。所以理性派斯宾诺莎等超越感觉,直接判定理性规则的绝对客观性,这其实没有道理。 但康德并不同意休谟的结论。这一结论不但与科学的发展相违背,也与我们的科学信念对立。
康德把他的思考聚焦在一个关键性的地方:感觉中有没有非个体的,非生灭的部分;感觉中有没有普遍的,永恒的部分?对于这个问题,休谟认为没有。感觉只是个体性的,只是生生灭灭的,变幻莫测的。个体的感觉中不可能有普遍的、永恒的内容。 然而康德坚信,感觉中有超越了个体性的,非生非灭的、永恒的部分。 在纯粹理性批判最初的一章,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运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详尽地分析了人类的感觉。这里插一句,科学对世界的分析和认识是从形而下的角度出发的,最基础的学科,物理和化学,都要建立在人类感觉的基础之上。我们之所以觉得科学的分析更加靠谱,更加可靠,其原因正在于上述经验派的原则,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常识信念:我们信赖自己的感觉。然而,这条常识信念的可靠性是未经过检验和证实的,感觉究竟具有多少可靠性是需要思考的。显然这思考的方法不能再是形而下的,因为我们要对一条常识信念进行思考,这必定是形而上的,是超越了人类感觉层面的,是直接用理性去搜寻答案。当然这种搜寻并非可以天马行空的任意胡来,从哲学里思考到的结论依然需要经过事实的检验。这有被看得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