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0:55:44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哲学开始于怀疑一切 哲学生来就是一个异形。她拥有的是任何其他学科都不具备的特定。让我们来看看黑格尔关于这一点是怎么说的。在其著作《小逻辑》的导言部分中,黑格尔开篇就对哲学的性质进行了阐发: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把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东西假定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认识的进程中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 抛开西方哲学的专有词汇,用中国人熟悉的言语来翻译就是:哲学的开端就是普遍的怀疑,彻底地反思一切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所有曾经认为值得信赖的东西都需要被质疑,所有曾经从外部接受的断言、命令、真理都需要被反思。正是这一点使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孤立、高深和玄妙,使很多人不理解、误解哲学,但也正是这点成就了哲学最有价值的理论品质:哲学永远在根基上对其他所有学科进行彻底的审视。

具体展开说明。一般而言,除哲学外所有的学科都有其理论前提,有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有一些必须首先在逻辑上被接受的概念。这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和概念构成他们的基石。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这些理论基石不被怀疑。 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时,这些曾经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理论基石才会被怀疑。而一旦被怀疑,建立在基石上原有的庞大体系就会发生崩溃和瓦解,而代之以新的,包含更广的基石。近代物理学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体系的嬗变充分地展现了这一过程。 牛顿体系包含了很多不加思考就被接受下来的概念,比如质点,力、绝对时空观等等。牛顿曾经天真而自信地认为,他的体系中不包含任何哲学思辨的成分,完全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事实证明他的自信完全错误,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使得人们的思维固化,严重阻碍了人们去建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相对时空的观念。其中原因,正是那些未经审视就被无条件接受下来的概念,可以说,正是理论上的盲目导致曾经做出巨大贡献的经典力学体系在19世纪下半期反而变成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阻碍。

于此相对,哲学没有任何既定的前提,没有任何不证自明的公理,哲学中哪怕最基本的概念也要被反思。哲学不能轻易地下定义,因为下定义必有其前提,这就是找到一些其自身已经拥有必然性基础的概念体系,只有用真实的概念才能去做出真实的定义,但从哲学的真精神出发,我们必须去追问这些作为前提的所谓真实概念是如何成立的。所以哲学的开端不能来自一个定义,哲学只能有一个开端,这就是彻底的反思,对一切的反思。

说一句题外话。 哲学最基本的品质是彻底的怀疑。 很明显,这种彻底的反思精神不可能诞生于高歌猛进,一帆风顺之时。成功者专注的是外部世界的烦扰和感性的繁复。需要一个契机,需要一个时代的契机才能使精神转向自身,转向对自我的反思。目前身处的时代,正是一个从对外部世界的纷扰中抽离我们的注意力,去反省内心的时刻。这里选择一段黑格尔的精辟阐述。 由于当时德国与当今中国在现实问题上的契合,这些两百年前的话仍然对我们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就时刻来说,似乎这样的情况已经到来,即哲学已有了引人注意和爱好的展望。因为在短期前,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太大的重视;另一方面,现实上最高的兴趣,却在于努力奋斗去拯救整个国家和民族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全部危局。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获得宁静。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骋于外界,而不惶回到内心,转内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现在,现实潮流的重负已经减轻,日耳曼民族已经把他们的国家,一切有生命有意义的生活的根源拯救过来。于是时间已经到来,在国家内,除了现实世界的治理之外,思想的自由世界也会独立繁荣起来。

在这种深邃的态度里,精神提高了他的尊严,而生活的浮泛无根,兴趣的浅薄无聊,因而就被彻底摧毁。浅薄的识见均被暴露出来,因而也就烟消云散了。这种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就是哲学真正的基础。哲学所要反对的,一方面是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的兴趣之中;一方面是意见的空疏浅薄。精神一旦为这种空疏浅薄的意见所占据,理性便不能追寻他自身的目的,因而没有活动的余地。

不去认识真理,只去认识那表面的,有时间性的偶然的东西,只去认识虚浮的东西,这种习气在哲学里已经广泛的造成,在我们的时代里更为流行,甚至还加以大吹大擂。

我要特别呼吁青年的精神,因为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尚没有受到迫切需要,狭隘的目的系统的束缚,而且还有从事于无关于自己利益的科学工作的自由。一个有健全心情的青年还有勇气去追求真理,而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最熟悉的领域,这个领域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分享真理。

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信任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人应该尊敬他自己,并应该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的力量是不可以被低估和小视的。

西方哲学讨论的核心是找寻逻辑上拥有不可辨驳的真实性的起点

哲学的讨论涉及三本根本性的范畴:真、善、美。 所谓\真\,即真实无妄,即非生非灭、即逻辑上拥有不证自明的实在性、即其存在不可被否认。西方哲学从她最初的自然哲学思考开始,就更加关注在如何寻找到\真\,如何达到\真\,如何获得\真\。对真实性的追寻,也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大陆理性派、英国经验派到黑格尔的共同努力。 大陆理性派的理性方法--对理性规则的确认

大陆理性派开始于笛卡尔,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对如何达到\真\的探讨路径充分体现了大陆理性派的思考原则。在笛卡尔之后,另一位思想家斯宾诺莎的思考继续了笛卡尔的路线并将其发展。斯宾诺莎之后的第三位哲学家是莱布尼茨。 第一位理性派哲学家: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是一个大胆的哲学家。他的思考起始于彻底的、完全的怀疑,对一切的怀疑。 他首先对感觉内容进行了彻底的怀疑。他认为,感觉带给我们的只是绝对偶然的意见,不仅两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感觉不一样,哪怕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感觉也毫不相同。其次,笛卡尔对数学真理和物理学的真理也进行了大胆怀疑。 他认为,所有数学知识都没有不证自明的真理性,所以他们可能都是错的。比如2+2不等于4,只不过上帝在造人时,有意使人错误地认为2+2=4,如此我们就有了这个错误的观点。而物理学的真理性就更加令人怀疑了,因为物理学不但以数学为基础,其中更包含了偶然性的感官经验。

笛卡尔对数学和物理学的怀疑到底有没有道理? 这个问题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并不难回答。从欧式几何到非欧几何学的发展,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充分展现出这种彻底怀疑精神的价值。牛顿曾经认为绝对时空、欧几里得空间是毋庸证明的、自明的真理。然而,事实说明他是错误的。回顾一下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演变,就可以看到。绝对时空观和欧几里得几何学都不过是古代自然哲学家的一种理论假设,其中反应了古希腊人对世界的形而上学观念。中国人对世界的形而上学观念就与古希腊人不同,所以中国人没有一种脱离了观察者的,所谓纯粹客观而绝对的时空观念。而抛弃了传统绝对时空观的黎曼与爱因斯坦等人更是创造出了一套与牛顿体系完全不同的科学理论,事实证明,他们比牛顿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笛卡尔还怀疑了自己头脑中所具有的全部知识,包括伦理规范、习俗信仰等等。在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怀疑之后,笛卡尔认为这些知识都没有\真\的属性,不具有不证自明的性质。到最后,笛卡尔认为,连自己是否存在都是可以被怀疑的。因为并没有证据可以确定无疑地证明自己的存在。总之在经过了一番彻底怀疑之后, 笛卡尔找到了一个拥有不证自明的真实属

性的东西,这就是怀疑本身。 他说,我怀疑一切,一切都禁不住我的怀疑,但到最后,有一件东西却是无可怀疑的,这就是:我在怀疑本身是不可怀疑的。我在怀疑一切本身就证实了怀疑的存在,所以怀疑是真的

我在怀疑证实了怀疑的不可怀疑,这个结论拥有被形式逻辑所保证的必然性。 应该说,笛卡尔的结论具有了不起的意义。下面就来逐步阐发。 可以看到,笛卡尔实际上遵循这么一种思路,即抛弃掉思想中的一切内容,一切具体的东西,来讨论剩下的是什么。思想的内容无非两种,一种是外部经验,来自感官,比如颜色,气味等等感觉;一种是内部经验,来自思维,比如情感,想象,概念等。然而正如笛卡尔的工作所展示的,这两种经验的真实性至少在理论上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放弃对他们的确认。 在抛弃了思想中的一切具体内容之后,思想还留下什么呢? 有人可能会说,把内容都抛掉了,岂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但在西方文化的逻辑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却迥然不同。 抛弃掉具体内容之后,留下的是一个空洞的形式。 这里打个比喻:思想的内容好比水桶里的水,思想的形式好比水桶,如果没有桶,水难以成形,它是散漫地流淌在地面上的一滩无形的东西,任意流淌。把水放在水桶中,水就有了水桶的形状,水桶把自己的形状赋予无形的水,使水不致于限于那种任意流淌的散漫状态中。 于此类似,思想的内容就是水,思想的形式就是水桶。除去水桶--思想的形式,则水--思想的内容就是杂乱、散漫的,只有把水装在桶中,散漫一滩的思想内容才能被聚拢成为有形、有体的东西。 所以如果抛弃掉思想的具体内容,留下的就是思想的形式。 下面继续展开。

在我否定一切思想内容之后,我找到了一个拥有真实性的东西--思维的形式,具体地说,它是\否定\或者\怀疑\思维本身。否定性是人类思维的根本属性,是区分人类与动物思维的本质特征。 否定性思维就是自我意识。毫无疑问动物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有些有很高的智商。但所有动物都没有反思性、怀疑性的自我意识,这里举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论点:

鱼在水中游,它看到世界与人类看到的截然不同,那是一个弧形弯曲的空间,道理是光线在水中的折射率远大于空气。 想象一下,鱼是否有过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形状并非如何呢?没有,而人类却能够思考这一点,这非由于人类的天然感觉能力比鱼儿高出多少--在某些领域人类的感觉能远逊于动物--而是人类对看到的东西进行了否定性思考。当我看到什么东西时,我却怀疑我看到的。 显然,我怀疑我看,证明首先我知道我在\看\,或者说我对自己\看\这件事情本身有\看\到。

只能单纯地感知外物,但对自己感知外物这个行动本身没有任何的感知,或者说,不知道自己在看,不知道自己在听,于是视觉和听觉等感觉便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 从视觉和听觉中得来的信息不能被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正好比水桶装水的道理。没有水桶,水就是散漫一滩的无形之物。没有自我意识,感觉信息就是杂乱的质料,其中毫无规律可言,就难以超越感觉阈的限制。因此也就从根本上不可能去了解外部世界。 因为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本身就是外部世界。没有自我意识,哪怕在智力上达到了几岁孩童的程度,动物任然摆脱不了被自然牢牢掌控的命运。

生活中切近的例子可以证实自我意识的重要。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很容易因为一些琐事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他们会沉陷在这种简单而质朴的快乐中不可自拔,以至忘记了自我所处的环境,造成一些严重后果,这时需要成人的当头断喝甚至于厉声责骂才能令他们找回自我,这时我们会说,这孩子玩得都没形了,用理论一点的话说,叫做得意忘形。小孩子容易得意忘形,正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尚不牢固,还处于发展阶段,一不注意就会找不到自我。自我意识的发展使我们进入成人的世界,在成人的世界里,不论是去追求外部的经验或是寻求内在经验,其实都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不论是自觉地或不自觉。自我意识的任务是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 打一个不甚合适的比喻,自我意识是一个框,而所有的外部感官经验

和内心经验都是内容。 框是个容器,它的作用是容纳内容,否则框本身只是空无;内容必须放在框中,否则就会如同泼水般无所依凭、不成形状;套用康德话说,自我意识离开具体经验内容而空洞;具体经验内容离开自我意识而不成形。无形的经验内容只能是动物的心理内容,这种内容处于永无止境的生灭之中,处于绝对的偶然性中,如此动物只能是物而不能超脱出来。只有把经验内容放在自我意识这个框中,因为自我意识拥有不证自明的真实性,如此经验内容才可能拥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

这就是笛卡尔的反思带来的理论价值. 他把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形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区分,从而找到了一个拥有不证自明属性的东西--自我意识,或者说,思想的形式。 二元论--笛卡尔面临的困境

笛卡尔通过反思找到了自我意识,并论证了它的实在性。但是,这种纯粹内在的、纯思的自我意识太过空洞、太过脆弱。说其空洞,在于这自我意识中没有任何具体的经验内容,它没有来自外部世界的感官经验,于是它和自然界无关;它没有来自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欲望,所以和个体的日常生存无关;它里面也没有概念和范畴,所以和科学无关。总之这种自我意识和什么都没有关系。即便它拥有形式逻辑带来的实在性,这实在性也并不靠谱,不能被人所信服,所以它是脆弱的。 笛卡尔懂得这个道理,这样空洞的自我意识即便拥有确定无疑的实在性,它对大部分人来说没有丝毫意义。关键在于,自我意识的真实性虽然可以被形式逻辑所保证,但自我意识无非只是一个空洞的纯形式,其中不含有任何来自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的内容。如何让自我意识与来自感觉的经验内容相结合,就是理性派哲学下一步的工作。 笛卡尔的思考如下:个体的自我意识拥有来自形式逻辑的真实性保证,由于自我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笛卡尔称之为精神实体;与精神实体相对的,是那些与精神实体完全异质的东西,称为\物质实体\(这里已经反映出笛卡尔理论的矛盾,因为物质实体的真实性本来已经被他的怀疑一切所否证,但这里却又被捡回,而且没有被论证)。精神与物质是完全异质的,他们彼此绝对的分离。因此笛卡尔被称为二元论者。最后他一如旧例搬出了上帝来解围,让上帝充当精神与物质的调和。当然,这更是其理论的失败之处。

笛卡尔之所以会导出二元论,原因在于笛卡尔是从一个绝对孤立的,原子式的个体出发,这个原子个体与社会,与人类相隔绝,他完全陷入\孤立的个体性\之中。正是从这种绝对的内向的个体中,找到了一个纯粹的自我意识。但这个自我意识也是与其他一切社会个体,与一切自然物体相隔绝。这样做纯粹反思的孤立个体排除了生存,完全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上帝。缺失了对生存的确认,这是笛卡尔最大的败笔。 英国经验派的感觉原则--对生存的确认

地理因素对人类的发展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毫无疑问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孤悬海外的岛国上生存的人们拥有的生活经验显然和大陆上的不同。在东方,日本人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对内心体验与感官感觉无以复加的强调,令生活在大陆上的我们钦佩。在西方,英国人思维中的那种重视内心体验与外部知觉的特征,和他们的大陆邻居差距极大。经验派哲学家重点介绍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洛克: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中

英国哲学家的思考与大陆同行们截然不同,他们更加看重人的感觉,感受,经验,而非抽象、空洞的理性形式,自我意识。 哲学家洛克第一次对经验论哲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明确地阐述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凡在理智之中的 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所谓感觉包括两个方面,即内心感觉与外部知觉。前者以心灵为对象,后者以外部事物对对象。经验派认为,感觉的真实性是不证自明的,所以感觉(包括内感觉反省和外部感觉)就是我们一切观念的来源。

与笛卡尔不同,洛克信任感觉,信任常识,他找到的不证自明的逻辑起点是人的感觉。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哲学开始于怀疑一切 哲学生来就是一个异形。她拥有的是任何其他学科都不具备的特定。让我们来看看黑格尔关于这一点是怎么说的。在其著作《小逻辑》的导言部分中,黑格尔开篇就对哲学的性质进行了阐发: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把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东西假定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认识的进程中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 抛开西方哲学的专有词汇,用中国人熟悉的言语来翻译就是:哲学的开端就是普遍的怀疑,彻底地反思一切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所有曾经认为值得信赖的东西都需要被质疑,所有曾经从外部接受的断言、命令、真理都需要被反思。正是这一点使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孤立、高深和玄妙,使很多人不理解、误解哲学,但也正是这点成就了哲学最有价值的理论品质:哲学永远在根基上对其他所有学科进行彻底的审视。 <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