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混凝土结构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项目 坐标位置 不同平面的标高 平面外形尺寸 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 凹穴尺寸 平面水平度 每米 全长 垂直度 每米 全高 预埋地脚螺 栓 预埋地脚螺 栓孔 标高(顶部) 中心距 中心线位置 深度 孔垂直度 预埋活动地 脚螺栓锚板 标高 中心线位置 带槽锚板平整度 带螺纹孔锚 板平整度 允许偏差(mm) 20 0,一20 ±20 0,一20 +20,0 5 10 5 10 +20,0 ±2 10 +20,0 10 十20,0 5 5 2 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吊线、钢尺检查 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钢尺、塞尺检查 钢尺、塞尺检查 检验方法 钢尺检查 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水平尺、塞尺检查 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 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查 注:检查坐标、中心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的较大值。
(四)、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原因分析
1、蜂窝 (1)、配合比计量
不准,砂石级配不好; (2)、搅
拌不匀; (3)、模板漏浆; (4)、振捣不够或漏振;
(5)、一次浇捣混凝土太厚,分层不清,混凝土交接不清,振捣质量无法掌握; (6)、自由倾落高度超过规定,混凝土离析、石子赶堆; (7)、振捣器损坏或临时断电造成漏振;
(8)、振捣工
少,振点少,振捣不到位。 2、麻面
13
(1)、其出现原因与出现“蜂窝”的原因相同; (2)、模板清理不净,或拆模过早,模板粘连; (3)、脱模剂涂刷不匀或漏刷;
(4)、木模未浇水湿润,混凝土表面脱水,起粉;
(5)、浇筑时间过长,模板上挂灰过多不及时清理,造成面层不密实; (6)、振捣时间不充分,气泡未排除。 3、孔洞
(1)、其出现原因与出现“蜂窝”的原因相同;
(2)、钢筋太密,混凝土骨料太粗,不易下灰,不易振捣; (3)、洞口、坑底模板无排气口,混凝土内有气囊。 4、露筋
(1)、其出现原因与出现“蜂窝”的原因相同; (2)、钢筋骨架加工不准,顶贴模板; (3)、缺保护层垫块; (4)、钢筋过密;
(5)、无钢筋定位措施致使钢筋位移贴模。 5.烂根
(1)、模板根部缝隙堵塞不严漏浆;
(2)、浇筑前未套同混凝土配合比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3)、混凝土和易性差,水灰比过大石子沉底;
(4)、浇筑高度过高,混凝土集中一处下料,混凝土离析或石子赶堆; (5)、振捣不实;
(6)、模内清理不净、湿润不好。 6、缺棱掉角
(1)、模板设计未考虑防止拆模掉角因素;
(2)、木模未提前湿润,浇筑后木模膨胀造成混凝土角拉裂; (3)、模板缝不严,漏浆;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佳,造成拆模粘连; (5)、拆模过早过猛,拆模方法及程序不当; (6)、养护不好。 7、洞口变形
(1)、模内顶撑间距太大,断面太小;
(2)、模内无斜顶撑,刚度不足,不能保持方正;
14
(3)、混凝土不对称浇筑将模挤偏;
(4)、洞口模板与主体模板固定不好,造成相对移动。 8、错台
(1)、放线误差过大;
(2)、模板位移变形,支模时无顺直找正措施;
(3)、下层模板顶部倾斜或涨模,上层模板纠正复位形成错台; 9、板缝混凝土浇筑不实 (1)、板缝太小,石子过大; (2)、缝模板支吊不牢、变形、漏浆; (3)、缝内杂物未清,或缝内布管;
(4)、无小振动棒插捣或不振捣或振捣不好。 10、裂缝
(1)、水灰比过大,表面产生气孔,龟裂; (2)、水泥用量过大,收缩裂纹;
(3)、养护不好或不及时,表面脱水,干缩裂纹; (4)、坍落度太大,浇筑过高过厚,素浆上浮表面龟裂; (5)、拆模过早,用力不当将混凝土撬裂; (6)、混凝土表面抹压不实; (7)、钢筋保护层太薄,顺筋而裂; (8)、缺箍筋、温度筋使混凝土开裂; (9)、大体积混凝土无降低内外温差措施; (10)、洞口拐角等应力集中处无加强钢筋;
五、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浇筑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计量不准:砂、石、水泥(散装)过秤不准,水计量不准,造成水灰比不准确,影响混凝土强度。施工前要检查和校正好磅秤,坚持车车过秤,每盘混凝土用水量必须严格控制。
2、混凝土存在蜂窝、麻面、孔洞、露筋、缝隙夹渣等缺陷: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振捣不实,漏振和钢筋位置不准确,缺少保护层垫块等措施。因此,浇灌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尤其是板缝钢筋)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修整。振捣时不得触碰钢筋及模板,认真进行分层振捣,不得有漏振现象。
六、框架结构混凝土浇筑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5
1、蜂窝:原因是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有缝隙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而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石子过大,柱、墙根部模板有缝隙,以致混凝土中的砂浆从下部涌出而造成。
2、露筋:原因是钢筋垫块位移,间距过大、漏放,钢筋紧贴模板造成露筋,或梁、板底部振捣不实也可能出现露筋。
3、麻面:拆模过早或模板表面漏刷隔离剂或模板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易粘附在模板上造成麻面、脱皮。
4、孔洞:原因是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未经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5、缝隙与夹渣层:施工缝处杂物清理不净或未浇底浆等原因造成缝隙、夹渣层。 6、梁、柱连结处断面尺寸偏差过大:主要原因是柱接头模板刚度差或此部位模板支模时未认真控制断面尺寸。
7、现浇楼板面和楼梯踏步上表面平整度偏差太大: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不用抹子认真抹平。冬期施工在覆盖保温层时上人过早或未垫板进行操作。
七、剪力墙结构(大模板)普通混凝土浇筑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墙体:支模前应在每边模板下口抹找平层。找平层嵌入模板不超过1cm,保证下口严密。墙体混凝土浇筑前先均匀浇筑3~5cm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要严格控制,防止混凝土离析。底部振捣应认真操作。
2、洞口移位变形:模板穿墙螺栓应紧固可靠,浇筑时防止混凝土冲击洞口模板,坚持洞口两侧混凝土对称、均匀进行浇筑振捣的方法。
3、外砖墙歪斜:外砖内模墙体施工,在组合柱砖墙部分应加固,墙身预留砖墙洞,用花篮螺栓将砖墙从外面加固与大模板拉牢。振捣时振捣棒要离开砖墙10cm以上。 4、墙面气泡过多:采用高频振捣棒,每层混凝土均要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5、混凝土与模板粘连:注意及时清理模板,拆模不能过早,隔离剂涂刷均匀。
八、全现浇结构(大模板)轻骨料混凝土浇筑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混凝土坍落度不稳定:用水量掌握不准,轻骨料的含水率变化,未及时测定调整用水量。
2、和易性差:搅拌时间不足,出料过快。
3、表面轻骨料外露:混凝土振捣收头时,表面未加振捣,亦未进行拍压、抹平。 4、强度偏低:计量不准确,振捣不密实,养护不好。 5、接槎不密实:外墙圈梁接槎部位不得漏浆,注意振捣密实。
目录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